私人造訪・雜波 ZAP|如果 30 幾歲還是覺得創作很好玩,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

私人造訪・雜波 ZAP|如果 30 幾歲還是覺得創作很好玩,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7.10.2023

「你看過宮崎駿嗎?」彥翔問。

他眼裡的宮崎駿電影,機械狂熱者的奇異發明總是在發光——《風之谷》裡娜烏西卡駕駛的那架滑翔翼、《天空之城》中巴魯與希達乘坐的鼓翼機,「你也會感覺到他們不是把它當作一個交通工具,而是他們身體衍生的一部分。你得好好對待它,它才會好好載你去你要去的地方。」 

有時候也不一定要去哪裡,光是看它動起來,就已經足夠幸福。

一旁的任翔隨即操作起先前撤展的裝置,只是按下鍵盤,連接的紙板上就開始透著粼粼的波光。「將水波疊加的數學套用在燈的明滅上,持續移動的光點們相互加乘、抵銷之後,最後將出現一片數理上極度仿真的海洋。對我們來說非常浪漫也理想⋯⋯」

韋鉦則是默默看著那片光海,沉思的樣子讓人以為他在思索手上的實驗該怎麼做。海浪退去,他們的靈感卻沒停止湧現,同時有好幾個實驗正在發展,常常是韋鉦盛起這些想法,試著執行出來。

三人雖分別來自應用藝術、資工與建築背景,但同樣都是陽明交大畢業,也曾經在何理互動共事過一段時間,現在則一起任職於豪華朗機工,「雜波 ZAP」則是他們利用下班時間另外發展的藝術團隊。

連下班時間都不放過,這三人到底有多喜歡找事情給自己做?

IMAGE

雜波 ZAP,左起鄭任翔、葉韋鉦、黃彥翔。

魔法師的新手村

今年 7 月,雜波剛搬進位於士林的工作室,環顧四周有許多正在進行實驗的痕跡,除了和玻璃工藝品牌真真共用的工作間,也設置暗房、錄音間,閣樓上甚至還擺著受《BLUE GIANT 藍色巨星》啟發,開始想學爵士樂所以搬來的琴。

那架琴是任翔的。

從資工系到資工所,任翔整天與程式為伍,卻也整天想往外跑,「我就一直跟指導教授說我要去修應藝所的課。(笑)」教授點頭,然而畢業後,他還是跟多數同學一樣,成為了一名竹科工程師。「每天上班進到辦公大樓後就看不見太陽,然後八、九點下班的時候,天又黑了,隔天再重複一樣的生活。」

還不認識彼此,但大學時就讀機械系的彥翔,在體系裡也有過自己的質疑:「我去唸機械,是想創造出一些有點神奇的怪東西,但現在的產業狀況其實已經不是⋯⋯可能從來都不是這樣的狀態。」一樣是發明、設計、組裝,這些事落在生活裡可以很好玩,落在產業經濟裡,則會長出一套標準作業流程,效率很好,但磨不出火花。

——要一輩子這樣嗎?好像沒辦法,心裡總是有個召喚峽谷,召喚他們要好好面對自己。

任翔回想,大學曾和朋友計劃要在校園擺放燈光裝置,「半夜會有心情不好的學生出來散步,我就想要創造一些魔幻的東西擺在校園裡面。」比起螢幕裡的數字,他始終更喜歡能實際摸到的事物。

那樣的喜歡,或許是人類對創造的憧憬,把零件組裝起來,就可以發光、跑動,彥翔不由得興奮起來:「你就會覺得哇!怎麼會這麼精密這麼可愛,它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光是看著它就會帶給人一個很踏實的療癒感。」

後來三人在職場上相遇、從事科技藝術,得以實踐腦中各種魔幻的點子,但「作品」終究是實際在觀眾面前成形才算數。也因此在成立雜波時,任翔就深知,「我們需要一個 Maker。」

韋鉦是三人中實作能力最強、最像 Maker 的人。第一次親手做出裝置是在大二那年,在它動起來的瞬間,「我超級興奮!超爽!讓我知道我之後就想要做這個。」韋鉦說,也真的一做就做到現在。

「他常常唸我:你就不能老實一點嗎?」任翔笑著自首每次耍小聰明就會被韋鉦抓到。但唸歸唸,如今湊在一起,有了組隊 buff,好像就可以解鎖更多好玩的關卡了。

奧義:好玩是最重要的

其實雜波最一開始並不叫雜波。

彥翔說:「我們雖然從事了科技藝術產業很久,乍看是在做非常有趣的東西,但工作是工作,工作不會一直都發生這麼好玩的事情。」

或許工作就是這樣——人們原本想的是成為娜烏西卡或是巴魯,後來才發現自己更常是鍋爐爺爺腳邊的煤炭精靈,必須完成上層交代的事項,否則魔法就會消失,化為真正的灰塵。

即便是科技藝術也常是如此,「雖然看起來在做藝術創作,但有時候其實會離創作很遠,你在做的是某種技術服務。」可能是服務老闆、服務客戶、服務於某個策展概念,但彥翔知道那不是他要的,「把創作者的姿態放低,把自己縮小再縮小,真誠謙遜才有機會看見世界的大。在無邊際的可能性中探索,創作才會充滿感動。

2021 年初,彥翔決定離職。而想起那些好玩的時刻,他依然先想起在工作上結識的兩人。工作很累,但他們共同經歷了好幾次點子講不完、彼此都樂在其中的過程。「如何在生命中一直保持這種創作的節奏感,我覺得是雜波創立很大的一個原因。」

他先是聯繫任翔,結果兩人玩了一年,什麼都沒有做出來。直到 2022 年,他們為月津港燈節創作《水漂》ZAP no.1 。「我原本是想像一些小精靈在水面上跳,跟彥翔討論就覺得小精靈和大家的日常經驗沒什麼共鳴,然後才想起我們之前一起去嘉明湖打水漂的經驗,好像對喔,那就投吧。」

你說,那韋鉦呢?

「要下去好累,我就遠遠看,哦他們在打水漂啊。(笑)」嘉明湖那次,韋鉦也在場,甚至《水漂》佈展時,韋鉦也在月津港上划著小船,幫忙架設裝置。

IMAGE
IMAGE

為月津港燈節創作的《水漂》ZAP no.1,手心向上、輕輕揮動,就能看見光如水漂般打過水面。

韋鉦加入後,「雜波 ZAP」名稱也正式誕生。Zap 是電擊,也是迅猛如光的觸動。任翔說,他們在做的事情也像是電子訊號裡的突波,當出現了一個沒有預期到的雜點,人們便會注意到它,儘管很小,但只要你仔細看,就會發現其實有點有趣。

「就像我剛剛說很想在校園裡面擺個什麼,它就在你日常生活中,但你好像會突然發現一些美好,把你從這個無聊的生活中拉出來一下,這樣我就覺得很棒。」

或許看到這裡,你如果還沒發現這三個查埔(tsa-poo),竟然還是在團隊名稱裡藏了諧音哏,應該也感受到了一點點小驚喜吧。

去找吧,我把寶藏都藏在那了

不只是名字,雜波也總是喜歡在作品裡藏著一些什麼。

在去年一整年雜波公開的創作中,除了《水漂》ZAP no.1,後續為六燃文件展創作的《Eb 60bpm》 ZAP no.2、城北街區藝術計畫的《Eb Andante》ZAP no.2,以及又回到月津港創作的《E 100bpm》ZAP no. 4,一系列以調性與 BPM 命名的作品,總覺得有些玄機。

「其實我們很喜歡藏一些東西給有發現到的人,所以我們每個作品裡面就會選一首歌,可能會偷偷把它的節奏或什麼藏在裡面,然後用那首歌的節奏速度和調性,當作它的作品名稱。」 任翔說,接著一步一步揭開彩蛋。

《Eb 60bpm》是雜波以六燃廠房內的霜毛蝠為主題,每當有人經過,以光製成的蝙蝠們便會按照伍佰的〈夏夜晚風〉音高跳動;座落在捷運雙連站出口的《Eb Andante》,只要觀眾敲動鍵盤,裝置上的鳥群便會依著蕭邦的《夜曲》節奏繞圈;在鹽水區魚鱗巷裡的《E 100bpm》,只要彈奏出對的節拍,裝置上的海燕就會帶著彩虹光芒起飛,而那些節奏正來自林生祥的〈漂島〉。

IMAGE

六燃文件展中的《Eb 60bpm》 ZAP no.2,每當有人經過,蝙蝠們就會按照伍佰的〈夏夜晚風〉音高跳動。

IMAGE

《Eb 60bpm》 ZAP no.2

但觀眾不會發現吧?「對啊,其實也沒有要大家發現,我們就是自己玩很開心。

即使是最一開始的《水漂》,雖然沒有藏著歌,但他們悄悄地在岸上裝置設定好了特定角度,當觀眾對著裝置打水漂時,只要對到那個特定角度,就有機會打出彩虹水漂。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掌握到角度的玄機,可是一旦成功了,鐵定會開心一整夜。

「我們在觀看科技藝術的時候,有一些感動我覺得是其他的藝術型態很難發生的。這個裝置怎麼突然這樣?我現在在看什麼?你好像突然就感覺到有魔法。」彥翔說。

和過往大多對科技藝術裝置繁複且龐大的想像不同,雜波的作品總是存在於日常生活的角落裡,小小的、但很可愛,有時候還會讓你感到驚喜,具備著讓人快樂的魔法。

真正的魔法

對觀眾來說,魔法是在看見作品當下的奇幻感受;但只有魔法師才能看見的魔法,還有更多。

去年底在台南佈展時,雜波發了幾則 Instagram 限時動態,背景是正在測試裝置的他們,文字則寫著「一切都是過程」。隨即,任翔拿起手機,訪談現場的背景音樂變成蛋堡的〈過程〉。

「重要是過程/一切都是過程/重要是過程/都是過程」

韋鉦說,那一方面是指佈展過程,另一方面則是在燈被點亮、裝置啟動之前,那些不會被看見、或許對他人也不重要,但對他們來說卻很珍貴的過程。

「我們其實在創作過程中,也在追求某一種極致。對我們來講,好像不是想要打造藝術,而是在追求這個東西的時候,它發生了一種藝術行為,或是產生了某一種精神力。」 韋鉦說。那些熬夜畫圖、組裝機構或是修改程式的時間,回想起來就是感覺很好,好到其他人到底怎麼看待他們與他們的作品,相形之下都不那麼重要了。

「商業模式上,你如果是要賣藝術品,那藝術家就是需要一個名字讓大家記得。」任翔當然知道,以他們三人的能力,讓裝置動起來這類的要求,要他們一天內做完根本不難,「但我們現在不是要做這件事。」

「我們就會把它變成一、兩個月,兩、三個月的事,用盡全力在那邊一直想辦法追求我們想追求的東西。」彥翔說,那是他們的真誠,他們的魔法。

於是,比起單純地完成作品,一連串靈魂拷問更像是雜波的日常——

任翔:「你在做這個的時候,就必須誠實面對自己,這個真的是我喜歡的嗎?還是我又像以前一樣,我又想滿足誰的想像?」

韋鉦:「是啦。你不真誠,就會很不自由啊,如果總是在想那個誰會不會生氣?那個誰會不會覺得這樣不好?那樣美好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

彥翔:「而且我覺得這份真誠,如果一直延續下去,就會吸引到很多同樣真誠的人來跟我們一起玩,我覺得這件事情也滿重要的。」

一起追求那些小小的事情,一起讓彼此願意把生命放到這些作品裡,一起在他們為彼此開創的空間,自由地創造,自在地合作,自然地生活,保持著創作的節奏感,或是時常地想起——創作真的很好玩啊!

想做、還沒做的事還有好多,現在頂多能算是見習魔法師吧。要把魔法帶到更多人的生活中,這些魔法師還在持續升等,但至少他們一直相信:魔法是真實存在的。

IMAGE

《E 100bpm》ZAP no. 4

 

【私人造訪 Private Visit】
BIOS monthly 首度開設媒體寫作工作坊,真是辛苦了(自己說?)最後一份稿件,由 BIOS 及講師群媒合(=通靈)陌生相遇可能帶來的火花,讓學員們走進專訪現場,展開一場私人造訪的交流與寫作練習。

*本工作坊獲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藝文補助

#科技藝術 #雜波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陳姿樺
封面設計周筱晨
圖片提供雜波 ZAP
核稿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