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很熟嗎|鑲嵌於台語中的台灣殖民身世:外來語

港台很熟嗎|鑲嵌於台語中的台灣殖民身世:外來語

作者莊勝涵
日期29.07.2020

香港台灣,台灣香港,越來越常被一起提及的我們,兩地民眾是否真的對彼此有更深一層了解呢?BIOS monthly 「港台很熟嗎」企劃,邀請台港兩地 YouTuber:哈哈台的金童孫女欸你這週要幹嘛狄達AV IN TAIWAN,互相以台港獨特文化出題考驗彼此,並必須在限制中完成挑戰!

而在每一個挑戰背後,其實都隱藏了港台文化脈絡的一段故事。

日前「高雄」(Ko-hiông)地名由來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某政治人物望文生義,以「又高又雄」解釋,自然是漢字中心主義使然。一旦將漢文化視為貫穿台灣歷史的中軸,就容易忽略台灣這片土地下層層疊疊的歷史記憶。

早在日治時期以前,漢人慣稱高雄為「打狗」,但根據翁佳音、曹銘宗的研究,此地之名最早由荷蘭以書面記載為「Tancoia」,近於台灣閩南語(以下簡稱台語)「霆鼓仔」之讀音,意為「打鼓」。當時福建彰、泉人前往菲律賓貿易以高雄為中繼站,此處海湧巨大如鼓擊之聲,故以此名之,後因傳寫音讀相近之誤,輾轉成為「打狗」。日人統治台灣期間,將以日文發音相近的「高雄(Taka-o)」改換地名,等到戰後國民黨接管台灣,以華語讀成「ㄍㄠ ㄒㄩㄥˊ」以後,這段歷史變遷的足跡便湮沒而逝了。

解讀歷史彷彿考古,想要挖掘台灣這塊土地下澱積的故事,從地名切入是個有趣的角度。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從早期漢人移墾到進入大航海時代的國際貿易中繼站,接著是日治時期的現代化工程,再到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光從一個地名就能折射出一段悠長的史詩。當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台灣也沒有置身事外。荷蘭、西班牙相繼登陸台灣,是將台灣作為歐亞國際貿易的中繼站,這段歷史的足跡就留在台語之中。如彼時西班牙航行北海岸,常於今日稱為「野柳」之地觸礁,便名之為「Punto Diablos」,意為「惡魔角」,「Diablo」唸久了也就成了「野柳」(iá-liú),跟柳樹一點關係也沒有。

在國際貿易的背景下,各種新鮮的事物也從遠方異域傳入台灣,如今日台語唸作「雪文」(sap-bûn)的「肥皂」,正是經由航海路線進入台灣生活。不過,起初由哪種語言轉譯而來,至今仍未獲得明確說法。法文的 savon、西班牙文的 jabón、葡萄牙文的 sabão、阿拉伯文的 sabun 以及馬來文的 sabun 都是可能的來源。但無論從何而來,候選名單上的國家都是國際貿易成員,大抵當時漢人接受異域新奇事物,以現有詞彙不足以辨識,便直接以漢語音譯,隨後以漢字「雪文」記之。

這段詞彙的旅行沒有停在這裡。二戰之後,史家連橫以挽救台灣漢語傳統之故,撰成《台灣語典》一書,書中便也收錄了「雪文」一詞。書中是這麼解釋「雪文」的:「雪,洒也;《莊子》:『澡雪而精神』。文,文理也,又為文彩。是一譯名,音義具備,可謂達而雅矣。」以古典漢文美化「雪文」一名,固然是後見之明,不能視為歷史實情。但詞彙像有自己的生命,當它穿梭於時空之中,轉手於不同文化之下,意義自然被不斷豐富。

港台很熟嗎,狄達


在電光影裡書店挑戰解讀台語詞彙的狄達,影片中的題目其實都是台語中的外來語。 

台語中保留不少「雪文」這類新事物譯名,如日治時期台灣進入現代化進程,由殖民母國日本輸入台灣的「トラック」(卡車),源於英文的「truck」,台語唸作「拖拉庫」(thoo33 la55 khuh3)。時至今日,台語中仍然存在大量這類現代工程器物用語,如「控固力」(水泥)、「爬補練幾」(管鉗)、「羅賴把」(螺絲起子)、「孔布勒沙」(空壓機),皆為源自日文音譯之英文詞彙「コンクリート」(concrete)、「パイプレンチ」(pipe wrench)、「ドライバー」(driver)、「コンプレッサー」(compressor)。

從二戰結束算起,至今超過七十年了,這些詞彙仍出現在工地現場。工地作家林立青指出,比起日治時期,今日工程機具之精良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台語詞彙裡的工具名稱卻沒有更新多少,時間彷彿凝止在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台灣。追究起來,彼時日本在躋身現代化國家之列,木匠、泥匠、工匠地位甚高,在專門技術領域亦辦學嚴謹。迨及中國國民黨接管統治之後,技職教育一敗塗地,工匠地位一落千丈,「不然,你以為我們為什麼討厭國民黨?」

延伸閱讀
IMAGE
香港「高登討論區」曾於 2003 年至 2005 年之間,施行著名的「粗口 filter」,只要網友鍵入髒話,系統將會主動替換成特定對應字詞。如「屌你老母」會被系統過濾成「Hi, Auntie」⋯⋯

台語中源於外來文化的詞彙,不只限於新事物,也包含一些生活用語。如意指「腦袋不靈光」的「拋襶」(pha-tái),乃源於西拉雅語的「patay」一詞。「patay」原指「死亡」或「死人」(the death),該詞相關用法包括「ma-patay(to die)」、「ka-patay-an(death)」、「pa-ka-patay(to kill)」、「ma-pa-patay(dying)」。台語中之所以存在西拉雅語詞彙,可推測是中國漢人移墾台灣之際,遭逢台灣當地原住民,因兩種語言接觸之故,「patay」便進入台語成為常用詞彙,至今仍然為人熟習。不過,當「patay」進入台語之後,透過認知隱喻(metaphor)與轉喻(mytonomy)的機制,原本指涉「死亡」的「patay」,語意也縮小為「頭腦不好猶如頭腦死去」的「拋襶」,這是語言接觸時常見的現象。

港台很熟嗎,狄達

無論是新事物或生活用語,每當文化交逢,語言接觸勢所難免,諸如上文所提的「詞彙遷移」現象也就隨之發生。一般而言,新事物常以音譯的形式遷移,並伴隨著語音調整的現象,如日文音譯英文的器物名稱,發音通常受到日文發音習慣牽制。至於生活用語的遷移,則時常伴隨著語意縮小的現象發生。值得注意的是,詞彙遷移不僅發生在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單方面輸入,即使漢文化相對於西拉雅族更為強勢,但西拉雅詞彙仍有機會輸入台語。

語言學家將這兩種詞彙遷移現象稱為「移借」與「強加」,前者指「母語使用者借用外來文化的詞彙」,後者指「學習第二語言時,將慣用的母語詞彙或語言使用習慣帶入第二語言」。雖然「強加」的情況往往不易確定,如「拋襶」既可能是西拉雅族人學習台語時帶入母語詞彙,但也可能是使用台語的漢人主動借入的新詞彙。又如今日華語中「不錯看」(袂䆀看)、「走透透」(行透透)、「好野人」(好額人),明顯帶有台語的印記,既有可能是華語母語者接觸台語時主動借入華語,也有可能是台語母語者學習華語時不自覺帶入的慣用語。

文化互動是雙向的,詞彙遷移也是雙向的。翻開台語詞彙列表,彷彿看得見一部台灣殖民史。今日台灣依然是一個多聲道的環境,藉由跨國移動之便,有越來越多外籍人士到台灣學習華語,也有許多跨國移工在台灣工作,持續豐富我們的文化多元性。甚至藉由婚姻關係,將異國語言帶入家庭之中,創造出更多的雙語家庭。拜科技進步所賜,這些新住民能夠以 YouTuber的身份,透過螢幕與台灣人互動,介紹家鄉文化,甚至教起母語。可以想見,台灣的語言混血工程,仍然是現在進行式。

 

後記

  • 本文撰寫期間獲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黃子權、吳彥融(曾任台南市西拉雅文化協會聚落營造員、台灣南島族語教育研究學會秘書長)及作家林立青大力協助,特此致謝。
  • 目前台灣已無西拉雅語母語者,西拉雅語的振興皆須仰賴歷史文獻。在台灣歷史上因為強勢文化的衝擊而逐漸被湮沒的語言不計其數,相關的文化復興研究值得我們關注。
  • 2019 年新住民語文課綱上路,成為體制內學校選修課程選項,此舉反映台灣對於多元文化及語言的承認。台灣除了官方語言以外,生活中實際使用的語言相當豐富,且仍在持續蓬勃蛻變。這是台灣文化的潛能與資產,值得我們重視。

 

【莊勝涵】

相信星座,但我的星座命盤很亂,自己也看不懂。
 

【港台很熟嗎】

CLS 什麼意思?從一段香港論壇禁言史談起|BIOS monthly ╳ 哈哈台金童孫女
台語禁歌史:唱歌也會被捕,站在極權政府那邊的人還記得嗎?|BIOS monthly  ╳ AV IN TAIWAN
煲水新聞、床下底吹喇叭是什麼意思?廣東話諺語與其危機|BIOS monthly ╳ 欸你這週要幹嘛
鑲嵌於台語中的台灣殖民身世:外來語|BIOS monthly ╳ 狄達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專題統籌蕭詒徽
撰稿莊勝涵
攝影郝御翔
髮妝Mike mike style
動態導演・攝影・剪接・後期電光影裡影業・陳貞文
設計・後期協力郝御翔
場地協力電光影裡書店
責任編輯蕭詒徽
特別感謝黃子權博士、吳彥融、林立青、狄達、電光影裡書店店長 蒲鋒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