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麥一同學|還是會緊張,但就當作是排練──設計師榮幸與小歐文的家事練習

麥麥一同學|還是會緊張,但就當作是排練──設計師榮幸與小歐文的家事練習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6.10.2024

初次走進設計師榮幸和兒子歐文的家,內心默默有個問號浮現。

實在太乾淨了,沒有踩了會痛到升天的樂高、沒有玩到一半的積木、甚至沒有倒地的學步車。再順著旋轉樓梯往上走,又會看到落地窗的光、夾帶著盆栽的綠意大方大方地透進來,然後──

「你看,這是我媽媽畫的喔。」歐文出場,他騎著滑步車,自前籃掏出一張張畫紙,上頭是隨性的塗鴉,歐文特別介紹一張小巧的盆栽插畫,道:「很漂亮對不對?畫得很棒對不對?這是我媽媽畫的。」他強調,語帶驕傲,同時小心翼翼讓學步車靠牆停好。

違和感原來如此:設計師的家整齊大方沒有問題,可是這個家有個 4 歲的孩子、且又即將迎來一個新生命,在理應充斥著各種破壞足跡的時刻,整個空間看起來還是從容有餘。

這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歐文顯然是不給我們時間詢問,他自顧自地把展示的塗鴉紙灑出來以後,又依序地收回。榮幸答應他,今天的中午可以吃麥當勞,他一路期待,樂得蹦蹦跳跳,在這個家裡四處亂竄,一會兒喊想摺個衣服、一會兒跟著音樂起舞。整個家都是他的遊樂場,所謂「家事」什麼的,對他來說也只是遊戲的一部份。

既然是遊戲,彼此都是平行的。跟著麥當勞【麥麥童樂會】走入榮幸和歐文的家,旁觀少了權力位階隔閡的生活,在平等的相處與陪伴中,距離可以比想像中更親近。

IMAGE

這世界應該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親近,也來自於沒有太多框架綁住手腳。作為設計師的孩子,美感練習,是否為一種日常的生活態度?看著家中整潔的擺設,榮幸卻說:「我不希望孩子太早被美感限制住。」

榮幸自小習畫,學生時期被各種美感意識哺育,差不多也是等到有了孩子以後,她才有機會重新思考「美」到底是什麼?

「歐文有時候會說:媽媽是最漂亮的女生。那是基於他對我的愛,所以看見這樣的美。可是過去我學習的經驗不是這樣的,往往得從理論、經典、甚至價格出發,從事設計以後,又常常在各式各樣的『黃金比例』打轉。」榮幸說,過去的經驗告訴她,好像這個世界早就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得照著走才能把生活過得沒有毛邊。

直到孩子的出身,成為那毛邊本身。

看歐文畫畫的時候,常常讓榮幸想起一段兒時記憶,她說:「我很小的時候曾經參加過一個美術比賽,當時有某個大人看著我的作品,就說這幅畫很漂亮,但好像失去了小孩的創意與天真。」榮幸一直記得這件事情,但創意與天真畢竟不是「知道了」,就能夠馬上生出來的東西,她是生了孩子以後,才重新生出自己的爛漫。

「所以,我跟歐文一起畫畫的時候,我也盡量不要畫一些太精美、太寫實的東西。盡量減少限制,讓他去感受自己的美。」

塗鴉或許如此,然而居家生活上,她仍有自己的堅持。偏偏,這堅持或許就是初為人母的首要挑戰。


沒關係,水費其實很便宜

工業設計的背景,讓她對美感有絕對的要求,但,「生小孩確實是一種犧牲與切割,」榮幸坦白說,可是,至於要割去多少,才不會喪失全部的「自己」?她後來平衡的結果,是不刻意分化界線,卻也不僅只是「為了孩子」而創造空間,反是「邀請孩子到大人的空間。」

「歐文可以拿他的玩具到公共區域玩,像是到客廳、餐桌⋯⋯。可是一定要收回。公共空間是大家的,不僅只是孩子要使用,我們也需要。」說到這裡,榮幸微笑著說,倘若大人有所堅持,那麼會發現孩子通常願意配合,願意走近,且更加確信到自己的確是家庭中的一份子,而非被分割在「大人」之外。

而作為家庭中平等的一份子,規矩是大人小孩都必須遵守的。曾經有一次歐文想拿把西瓜汁帶進房間,邊玩邊喝,榮幸答應了——下一秒,她眼看整杯西瓜汁翻倒在床上,當下理智線斷裂。

「其實我也不知道要怪誰,因為是我先打破這個規則的。」收拾完殘局,她對歐文說,「這不完全是你的錯,是媽媽先讓你把西瓜汁帶回來的,但是你也沒放好,所以大家都要一起承擔。」

於是家事也不再切割出「大人」和「孩子」兩條界線。某一個週末早上,夫妻二人賴床,在房間裡聽見不尋常的聲音,原來是歐文自己溜到廚房,幫爸爸媽媽倒好了一杯水。

看似小小的家事舉動,其實榮幸已經暗暗觀察過好幾次,在歐文自己倒水的時候,假裝沒有看到,卻用餘光確認一切安全無誤。「其實我們還是會緊張,但這就有點像排練的感覺吧。讓他先嘗試,我們就能放心讓他自己去做很多事。

那是成為母親必要的改變與練習,學會放心,然後用同樣的高度,和孩子一起。

IMAGE
IMAGE
IMAGE

允許我的浪漫,允許他的慢

然而,榮幸也確實在更早以前,就努力推進自己的改變。早在她從公司離職、成為全職部落客,改變已然發生。

離職以後,她身上反而黏上多重標籤,自己不再只是一個設計師,同時也是自己的 PM (既是 Product Manager,也是 Project Manager),除了創作之外,得花費更多時間在於與客戶溝通,她解釋:「起初我腦袋會有一個聲音一直拉扯,覺得怎麼會花這麼多時間在溝通上面?我不是一個創作者嗎?可是,我後來也慢慢放下一件事情,讓自己浪漫的成份更多一點,不要一直『拘泥在花費的時間是否值得』這個問題上。」

事實上,與孩子相處的時光,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讓在乎效率的自己,放滿腳步,允許自己更浪漫、更願意浪費那些看似瑣碎的時光,從而在這些時光中,醞釀出日後回憶的甜蜜點。

「舉一個例子,我媽有時候會過來我這邊,而且來的時候,總是想趁歐文放學前、趕快切一些水果,讓他等等可以吃。那時候我都會說:先不要切,等他下課我再慢慢跟他做。」說到這裡,榮幸自嘲,或許也因為自己不是一個太勤勞的媽媽,不想把什麼時候都做得妥妥貼貼。但事實上,「小孩下課回家到睡覺這段時間其實很長,我每天想要做什麼來殺時間?而切水果就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啊。其實當下重點也不是切完趕快吃,而是我們可以一起做這件事情,一起共享這段時間。」

走進媽媽的時間,也是走進彼此的空間。

榮幸家的廚房是開放式的,煮飯開伙之際,歐文總習慣搭過來幫忙,「我不會要他們不要過來,他想在旁邊看,或者一起洗個東西,我都覺得很好。」說到這裡,榮幸解釋,自己當然也經過一段自我說服期,「不然我曾經滿在意他會不會浪費水,或者浪費時間⋯⋯。但仔細想想,他真的有浪費到什麼嗎?」

慢慢放手以後,歐文不管做什麼家事,都養出一套自己的習慣。廚房裡頭是如此,在臥室幫忙摺衣服也有他的步驟。「他如果跟爸爸洗澡的時候,看我拿起衣服準備摺,還會提醒我說:『你不可以全部摺完喔!要留一些給我。』」

大人覺得是家事,孩子覺得是遊戲。如果真的要區分此二者的區別,大概是前者踽踽獨行,後者同樂共享,沒人再覺得這是件麻煩事——把家事當成朋友之間的玩樂,於是永遠只有快樂。

IMAGE

我們在彼此的身邊

「前陣子我們一邊做家事一邊聊天,他突然跟我聊起上課的煩惱。」榮幸轉述,當時歐文說:「我上課的時候很想聽老師的話,可是朋友會一直跟我說話,如果不理朋友、怕他之後不跟我玩……。」

「我當下聽到這段話,有點頭皮發麻。覺得很像跟朋友聊的日常煩惱,不是什麼母子對話。」榮幸說,她不知道當下該回應什麼才是「正確答案」,內心的拉扯再度上演——一方面,理智會一直把自己拉回來,語重心長地說:「如果你真的想專心上課,我想你的朋友可以理解你的吧?」另一方面,內心淘氣的那一面又露出來,告訴歐文:「不過,我小時候其實也沒有常常聽老師的話。」

這時候,輪到歐文反問:「你怎麼可以不聽!」

如此權力位階的消彌,經常就是在日常的家事之中發生的。也是在那個時候,母親不負擔母職的刻板責任,孩子也不必只是爛漫,兩人站在家的平衡點上舒服地分享生活。

「所以,到底什麼才是一個『好媽媽』的樣子?其實我也不知道。但就像是最前面說的,我不想要告訴他什麼才是『美』,同時,也想讓他知道,『媽媽』是有很多面貌的。我絕對會是他最大的後盾,在他需要的時候變得非常強大,可是他也明白媽媽很脆弱,需要被照顧。我不會特別在他面前隱藏軟弱的時候。」榮幸說,語氣溫溫的,眼神飄向客廳裡的歐文。

榮幸剛成為母親那段時間,正是疫情最嚴重的頭幾年,她說自己也曾經被那股緊張、凡事都得小心翼翼的感受壓得喘不過氣,花了很久的時間才明白,照顧好家庭的第一步其實是照顧自己。

那麼,此刻對她而言,一個家最理想的畫面該會是什麼呢?

榮幸說,她從來沒有特別預想過什麼畫面,但是啊,「就發生在昨天吧,我晚上跟歐文說我要工作,請他先自己玩一下。結果他就跑進工作室,在旁邊畫畫、陪著我工作,也不吵不鬧喔。我那時候意識到,這可能就是我對於『一個家』最溫暖的期待——待在同一個空間,無論是不是坐同一件事情都沒關係,我們知道自己在彼此的身邊。」

他們知道,自己在彼此的身邊。

IMAGE

麥當勞【麥麥童樂會】

長期提倡「當孩子的朋友」的麥當勞,今年推出「麥麥一同學」單元,邀請不同領域的達人,分享他們的 #FeelGoodMoment 及最輕鬆自然的親子共學時光,以輕鬆、創意的方法,展現家長與孩子相處時會遇到的狀況、並提供多元的育兒方向。鼓勵親子在日常生活中一起學習,累積陪伴彼此的親密,創造獨一無二的時光。

本篇邀請設計師與社群創作者榮幸和兒子歐文一起摺衣服,在家事中累積親子回憶。透過輕鬆的方法引導,讓孩子愛上做家事,一起把家變成美麗又幸福的空間。家事不再是需要逃避的麻煩事,而是全家最親密的家庭時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不可或缺的小幫手!

關注麥當勞【麥麥童樂會】臉書粉絲專頁:https://bit.ly/3rmrWSn

#麥當勞 #親子 #家事練習 #遊戲 #設計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專題統籌杜昱欣
撰稿郝妮爾
攝影Liszt Chang(IG: lisztchang)
核稿編輯陳劭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