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週 2015】香港年度作家展:劉以鬯、西西、也斯、陳冠中、董啟章與李歐梵

【香港週 2015】香港年度作家展:劉以鬯、西西、也斯、陳冠中、董啟章與李歐梵

作者香港週 2015
日期15.09.2015

香港文學素以多元化見稱,香港書展自 2010 年起,每年選出一位香港「年度作家」,表揚他們對香港文壇及出版界的貢獻。至今被表揚的六位「年度作家」分別為 2010 年的劉以鬯、2011 年的西西、2012 年的也斯(梁秉鈞)、2013 年的陳冠中和 2014 年的董啟章,以及 2015 年的李歐梵。以下將依年序簡介各年度作家和其知名著作。

意識流筆法,對倒流水年華:劉以鬯(1918~)

劉以鬯為戰後香港代表小說家,其最為人知的作品《對倒》及《酒徒》,分別引發香港導演王家衛拍成電影《花樣年華》及《2046》。《對倒》以雙線並行手法分別寫一名男子淳于白和少女亞杏,兩人一天內前往看電影及其他活動的過程。其中,兩人除了看電影時坐在鄰座外,並無其他真實交集。淳于白在坐巴士時不時陷入與過往戀人的回憶和感嘆,而亞杏則是不斷渴望一個「有點像柯俊雄,有點像鄧光榮,有點像李小龍,有點像狄龍,有點像阿倫狄龍」般好看的男人,刻劃出兩個不同年代的陌生男女的想望和幻滅。

劉以鬯創作大膽,主張文學創作要有試驗和實踐,《酒徒》即以意識流手法寫成。以一位知識分子的呢喃酒話,優遊中外文學世界,並點出當時文人如何在香港動盪的居面中自處。

「輪子不斷地轉。威士忌。白蘭地。紅盾牌碎酒。VAT69。杜松子酒。伏特加。香檳。薑汁啤酒。」

「輪子不斷地轉。有人在新加坡辦報。文化南移乎。猴子在椰樹稍採椰。馬來人的皮膚是古銅色的。五樅樹下看破碎的月亮。聖誕夜吃冰淇淋。」

「輪子不斷地轉。香港在招手。北角有霞飛路的情調。天星碼頭換新裝。高樓大廈皆有捕星之欲。受傷的感情仍須燈籠指示。方向有四個。寫文章的人都在製造商品。白蘭地。將憎惡浸入白蘭地。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

《酒徒》的第四章中,幾乎每一段皆以「輪子不斷地轉」起頭,彷彿電影鏡頭般不斷跳接,徜徉回憶之海,充滿各種氣味、風景,或者是恐懼和悲涼的意象。甚至一整段以酒的名字組成,語句中也如浸滿酒氣,醉言醉語。讀者閱讀時,彷彿躍入主角的腦海,跟隨著思緒跳轉,去了南洋又回到香港,如親身體驗。

跳格子的女子:西西(1938~)

 西西創作體裁廣泛,包含詩、小說、散文、童話、翻譯和電影劇本,常帶魔幻、童趣的觀點。其筆名西西的由來,在《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代序〈造房子〉中曾提及:

「我在學校裡教書的時候,也常常和我的學生們一起在校園玩『跳飛機』,於是我就叫做西西了。西是什麼意思呢?……我說:不過是一幅圖畫罷了。不過是一個象形的文字。「西」就是一個穿著裙子的女孩子兩隻腳站在地上的一個四方格子裡。」

「跳飛機」亦即為跳格子,也可以比喻為寫稿,以此明瞭其終生寫作的志趣。

其知名短篇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故事中的女主角從事為屍體化妝的工作,首句即寫到:「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其實是不適宜和任何人戀愛的。」並在文中不斷重複。她擔憂著有一天要為至愛的親人化妝,並認為她的職業、她的雙手是冰冷而陰森的,整個人已染上那樣的一種霧靄。她並未告訴她的戀人「夏」她真正的職業,而夏是夏天般明亮的男子,也許他們已註定要別離。

長篇小說《我城》,是西西描寫香港的代表作。殖民地時代的香港常被形容為「借來的」,人人抱持過客的心態。上世紀 70 年代時香港經濟起飛,香港人逐漸改變過客心態,產生本土意識。《我城》即以此年代為背景,以中學畢業生阿果的眼睛,來看 70 年代的香港。故事圍繞著阿果,和其妹阿髮、朋友阿傻、同事麥快樂等小人物,刻劃他們搬家、找工作等平凡或辛勤的生活。西西以頑童般的筆法,敘述天真而純樸,記錄當年重要歷史事件,明喻暗寫一代香港人的憂慮與成長。

嗜吃的詩人──也斯(1949~2013)

也斯本名梁秉鈞,創作體裁非常廣泛,有詩、散文、小說、文學評論、文化研究和攝影等,多年來亦以詩創作與不同藝術媒體工作者合作,是對香港文化影響深遠的前衛跨界探索者。也斯熱愛飲食,然而他並非寫單純的飲食文學,而是由飲食去延伸,藉著餐桌風景以小窺大,寫文化的交流、人們的動態。

其小說《後殖民食物與愛情》,描寫九七回歸後十年多來,一群愛好美食的友人,在小攤販和館子間處處流連探索,辦食肆、酒吧,成功或失敗、離開或停留的故事。藉由逐漸現代化或中西合併的飲食趨勢,寫出失落的口味或生活的幻滅。

「好像這明天就是日曆上一個印成紅色的日子,代表了某些偉大事物的誕辰或死忌。我想那是日子崇拜。我對甚麼大日子都無所謂。但在那段日子裏我們也不能倖免地大吃大喝,荒腔走板地亂唱一通,又戀愛又失戀,整個人好似處於一種身不由己的失重漂浮狀態。」

也斯筆下的香港人,在飲食與愛情中不斷流轉,尋找他們的身分、他們的定位。而也斯的詩作中也曾出現不少食物,其中似乎對苦瓜特別鍾情,有〈給苦瓜的頌詩〉、和〈帶一枚苦瓜旅行〉詩作。〈給苦瓜的頌詩〉:「你想為人間消除邪熱/解脫勞乏,你的言語是晦澀的/卻令我們清心明目/重新細細咀嚼這個世界。」以苦瓜喻人,讚美樸實沉默的性格,或許,也是也斯渴望的理想人格化身吧。

大膽的寓言/預言書寫:陳冠中(1952~)

陳冠中 1976 年創辦了《號外》雜誌,近年寫作從雜誌、電視、電影、舞台、唱片,跳進小說、散文等領域。小說著作有《香港未完成的實驗》、《香港三部曲》、《我這一代香港人》、《盛世:中國,2013 年》、《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及《裸命》等,記錄時代的變革,以及政治、社會的改變。

《盛世》對中國的「大國崛起」做了大膽的想像,所述政治情況與社會生態切中現實,成為文化界一時的熱門話題。在《盛世》預言的年份 2013 年,陳冠中又接著出版了《裸命》,以西藏青年強巴為主角,描寫他的旅程以及與情人漢族女子梅姐間的關係。

《裸命》一出版,許多媒體用「情色政治小說」來定位這部作品,赤裸的性愛描寫確實是構成這部作品的一個重要元素。身體關係是否隱射政治,留給人很多想像空間。同樣描寫赤裸、去浪漫化的,還有大眾對於西藏的美好想像,一般人提到西藏都想到虔誠的信仰、樸實的生活,但陳冠中筆下的卻不是大家想像的西藏故事。

以語言回應現實,建構董氏世界:董啟章(1967~)

董啟章著作繁多,其以小說建構的世界繁雜龐大,想像編織綿密,角色亦眾多來來回回。他的新作時常延續舊作之人物或場景,故事核心亦常纏繞著虛實真假、以及多重的「可能性」,瀰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宇宙觀。天文學、昆蟲學、繪畫、古典音樂、日本女歌手椎名林檎等,都曾出現於董啟章的小說中,或可比為百科全書式的寫作風格。其重要作品有以性別探討為主的《安卓珍妮》、《雙身》,中短篇小說集《名字的玫瑰》、《衣魚簡史》,長篇小說三部曲《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及《物種源始.貝貝重生》等。

董啟章常在小說中,加入長篇幅的粵語寫作,對不熟悉粵語的人來說,初讀時或許會有些障礙,但讀久了或能略懂董啟章的心意,也許這都是他渴望的寫作企圖。董啟章亦將香港比為「V 城」,寫成「V 城系列四部曲」《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博物誌》,虛構地理、歷史、人、物、怪妖或異事,展現了他對香港的一片深情以及拆解分析之渴望,令人驚嘆又驚怪。

董啟章故事中常常出現快餐店、溜冰場、圖書館等場景,各有不同作用與象徵。其中,快餐店常為故事中一男一女、兩人之間,相遇或偶遇的場景。

在他早期的短篇小說〈快餐店拼湊詩詩思思 CC 與維真尼亞的故事〉中,故事的主角是一名男教師,他常常在學校附近的快餐店用餐。快餐店的餐點總是不斷重複,粟米、石斑、意粉、雞扒,代表的是一種規律和日常。然而,男教師接連幾日在快餐店聽見旁人的對話,對話中談論的主角分別是「詩詩」、「思思」、「CC」(剛好名字唸起來都很像),竟令他覺得拼湊起來可以說是同一個人。在必然與偶然間,故事正在發生。

「快餐店,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吃快餐的地方。這原本是一個最不能發人深省的說法,也是個最不值得奇怪的事實。但說快餐店只是一個吃快餐的地方,其實並非沒有它的深刻的意義的。這說明了快餐店之所以與酒吧、茶樓、餐館或是咖啡店不同,並不是因為人們在快餐店吃快餐、在酒吧喝酒、在茶樓吃點心、在餐館吃牛扒、在咖啡店喝咖啡那麼簡單,而是因為快餐店那快速與短暫的性質,只此而已。」

但是,董啟章又在後文寫道「然而,對於我個人來說,我卻始終懷疑快餐店的存在是有著一種超越純粹功能性的意義,就像是一種超乎個體的生命的總設計。」他將平凡的快餐店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因為平凡,所以才顯得奇異,彷彿成為一個開啟命運的場地。後來,男教師在快餐店與和他頗為親近的女學生維真尼亞談心,隔天,卻得知了維真尼亞自殺的消息。他震驚地選擇了辭職離開學校,連維真尼亞如何死去的都不知道。

不過,董啟章又在另一篇小說〈美麗人生〉中,再度探討關於維真尼亞是否死去的各種可能性,以及新創作出男教師和維真尼亞相約游泳等許多片段,或許可視為董啟章寫作中一再探討的「可能世界」的開端。

多面向的文化學者:李歐梵(1942~)

李歐梵為著名教授、作家、文化評論者,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現代文學及文化研究、現代小說和電影評論。散文及評論常見於《亞洲周刊》、《信報》、《明報月刊》及《瞄》。李歐梵著作眾多,包括:《鐵屋中的呐喊:魯迅研究》、《中國現代作家中浪漫的一代》、《中西文學的徊想》、《西潮的彼岸》、《尋回香港文化》、《都市漫遊者》、《世紀末囈語》、《我的哈佛歲月》等。

在他 2009 年的著作《人文文本》中,談論到各個文化面向,包括音樂、電影、文學、建築等等,並把個人體驗和生活趣味融為一體,機智巧秒,亦不失獨特幽默。在〈滬港台都市文化與公共空間〉一文中,他談論到關於城市的「肌理」一說:

「香港是一個『逼』的城市,有全球最高人口密度的地方──旺角,每平方公里十三萬人;……在這種功能主義掛帥之下,香港這個都市仍能保持一種高度的『動感』,並不容易。」

「問題是:如何把這種動感溶入整個都市的『肌理』之中。這個字眼,英文或可譯作 texture,或 fabric,並非我所獨創;……如何把香港這個城市的『肌理』重新織造?」
 

李歐梵又提到,相對來說,台北的永康街等小巷弄,則讓外人直接進入台北文化的「肌理」,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是任何豪華酒店都無法取代的。香港高度的動感與台北巷弄間的隨興生活感,莫約是兩城最明顯的分別,在李歐梵筆下,頗為精準。

展覽資訊

《香港年度作家展》首次聯合展示六位「年度作家」的作品,透過文字藝術、視覺藝術及多媒體互動技術,呈現香港作家於不同創作時期的文學風采、寫作心路以及對世界的看法,讓台灣民眾一窺香港文學的發展歷程,加深對香港近代文學、文化和作家的認識。

《香港年度作家展》

2015/9/10(四)-2015/9/25(五)

松山文創園區 2 號倉庫

免費入場,周末更設有公眾導賞團。

詳情請瀏覽《香港年度作家展》網站專頁: http://www.hkauthoroftheyear.com

#香港週 2015 #香港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林易柔
資料提供香港週 2015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