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週 2015|戲曲與戲劇的未來發展──香港著名舞台導演毛俊輝專訪

香港週 2015|戲曲與戲劇的未來發展──香港著名舞台導演毛俊輝專訪

作者香港週 2015
日期03.09.2015

往返台港兩地,不時會感受到一些生活上的差異,例如某天在香港公司準備下班,同事問我週末有什麼計畫,那時正逢香港藝術節,我就說準備去看場話劇表演,同事當下回以一個似笑非笑的眼神,嘆道:「哎,還真是個文青。」雖然「文青」至今仍然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感覺在香港普遍上班族的眼裡,忙裏偷閒時會想往劇場跑的人就必定會被歸類為「文青」。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人們和劇場之間彷彿隔著一段曖昧的距離,普羅大眾漸漸將劇場視為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空間,脫離了日常生活的軌道,成為非特殊日子不會踏進的領域。如果照這個心態發展下去,劇場發展的前景就令人擔憂了,畢竟表演藝術的本質是以人力為主,在缺乏資助的狀況下,門票收入根本難以支付開銷,如果觀眾來來去去都只是小眾人群,那就是雪上加霜了。

對劇場工作者而言,這還不僅僅是門票的問題,因為沒有觀眾就沒有演員。「演員除了要把自己的基本功做好,最重要的就是要接觸到觀眾。如果沒有新的觀眾跟你一起走這段路,你的前路就是不明朗的。」著名舞台導演、戲劇教育家、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召集人毛俊輝如此說道。

在香港戲劇界被譽為「教父」的毛俊輝,於上海出生,香港長大,父親上海人,母親廣東人;成長的環境奠定了他在南北語言上的基礎,也間接造就了他樂於接納各種新事物的個性。他自幼便醉心於戲曲和戲劇,並在 1968 年赴美修讀戲劇藝術碩士、1976 年首次在百老匯演出《太平洋序曲》,然後於 27 歲時當上美國加州拿柏華利劇團的藝術總監。他於1985 年回到香港後開始在香港演藝學院任教,門生包括黃秋生、張達明、詹瑞文等。他特別擅長將傳統戲曲與現代戲劇結合,作品也非常廣泛,包括原創音樂劇《情話紫釵》、新創京劇《慈禧與德齡》、改編及執導粵劇《李後主》新版本等。

身為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的召集人,連續四屆積極推動「香港週」,他希望藉著這個平台能讓兩地的文化可以不受限制地交流,「開始的時候,我跟委員會還比較保守,只想做我們理想中的『香港週』,但漸漸發現這樣是固步自封,應該要大眾化,如果沒有一個大眾化的接觸面,再好也做不下去。就像戲曲,早年京劇在高峰的時候為什麼能那麼成功?不是因為它的規矩和保守,而是它能 “reach the society” (接觸社會)。」

但劇場究竟該如何做到「大眾化」?一提到大眾化,我腦海裡聯想到的就是電影,而近年來戲劇表演確實有往映畫方向發展的趨勢,將舞台錄像搬上大螢幕,也成功吸引了一些平常鮮少到劇場看戲的人群。對於這樣的發展,毛俊輝覺得:「電影和舞台終究是兩門不同的藝術,例如我那齣原創話劇《德齡與慈禧》也有錄像,但我覺得那些錄像不能完全代表這個戲,除非是真的把劇本用電影的角度和手法重新整理,轉化成電影作品,例如林奕華的舞台劇《華麗上班族》,現在由杜琪峰拍成電影。今天戲劇的價值是在舞台上,那就真得要在舞台上演出。不過,我不會因此否定錄像的價值和影響力,英國也有很多舞台劇是直接攝錄下來在電影院播放,他們也在一個嘗試階段,我看了幾齣,有些很成功,有些還在摸索。我唯一不贊成的,就是看到電影的收益多,便把重力放到錄像上,這樣就否認了 LIVE performance 的價值,是很傻的事。」

當藝術發展到成熟時,難免就會跟商業糾纏更深,無論是台灣或香港,藝術文化與商業利益之間的爭辯也從來沒停歇過。對於這一點,毛俊輝認為成功的藝術就應當有它的價值,只要出發點是為了做好一件事、一場戲,自然就會受歡迎,「把作品做成功了,商業上也會成功,這是必然的。但我最討厭別人在動腦筋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問題就是『怎麼可以賺到錢』、『怎麼做噱頭』。我排戲的時候曾跟不同明星合作,像是《杜老誌》就是跟劉嘉玲合作,可是我從來不會因為某人的名氣而叫他們幫我演戲做噱頭,而是一定要他們願意做這個戲。劉嘉玲排我的戲從來沒有請過假。其實劇團很單純,如果明星真要『擺架子』或是臨時更動行程什麼的,我們也沒能力阻止,但他們就是對這齣戲有了承諾。」

商業性的味道還會展露在劇場設計上。持份者為了確保未來的收入、維持營運經費,難免會陷入劇場愈大就愈有保障的迷思。「我們這些多年來在表演藝術圈裡的人,並不認同『劇場就是要大』的看法,其實看戲的享受是有標準的,就是觀眾看著台上的人,再遠的距離,還是要看到一個人完整的比例,那樣才能看到『戲』。如果觀眾看到的人只有一個芝麻般的黑點,或是只能靠現場螢幕特寫,那就不對了,演唱會或許可以,但戲劇和表演藝術要看的是演出者。」同時身為西九文化局管理局成員的毛俊輝說。

大眾化的另一種呈現方式,就是在表演的內容上要有現代感,其中以傳統戲曲最考驗製作團隊的心思和經驗,因為傳統戲曲有很多的規矩,從板眼、音樂、行頭,到演員的身段、唱唸都要照規矩走。毛俊輝的話劇《德齡與慈禧》在北京上演後,就收到北京國家京劇院的邀請,有意將戲改編成京劇,並由國家一級演員袁慧琴飾演老旦。毛俊輝在指導排戲的時候,特別強調傳統美感以及現代精神的尺度拿捏,「我跟他們說,這不再是話劇,不用強硬地要把話劇的元素做出來,這個戲既然改變成了京劇,就要好好發揮戲曲的特色,唱、唸、做、打。但這個戲的精神是話劇的精神,它有現代的意識在裡面,那些人物不是古典刻板的人物,而是有現代人的衝突矛盾、內心慾望和理念衝擊,這些現代人物的精神,一旦欠缺了,就不『活』了。而只要調節好,就能在京劇裡帶出現代感。」

說到傳統戲曲,演員的傳承往往會比現代表演藝術要困難些,毛俊輝在 2014 年為香港西九龍文化區策展名為「西九大戲棚」的盛大匯演,呈獻多齣文武兼備、名角雲集的戲曲表演,不僅還原了古早野台戲的風味,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新秀比賽的環節,這種競賽性質的演出在香港戲曲界是極少見到的。「初步構思的時候,我到處邀請粵劇界的朋友來支持,他們都說:『不行啊,我們不做這種事,大家不喜歡的,怎麼能說輸贏,傷和氣。』我就跟他們說,如果年輕人沒有競爭的心態,怎麼做事?這幾年,年輕的一輩演出的機會雖然不少,但是如果不鼓勵、不刺激他們,就會很容易安於現狀,稍微受一點歡迎就會很容易自滿。藝術就是這樣,很可恨的,你一旦不向前進,就勢必會退步。」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幾年在香港和台灣,表演藝術者不斷嘗試突破自身,無論是戲劇、戲曲、音樂、舞蹈,他們都在持續推動表演藝術往前邁進的齒輪。香港方面像無極樂團藝術總監羅永暉的「意境音樂劇場」,從作曲的範疇跨越到音樂表演的呈現手法,開創出一種集合視覺、聽覺和劇場元素的創新綜合表演形式;又如城市當代舞蹈團創辦人兼藝術總監曹誠淵,1979 年創辦城市當代舞蹈團至今,不但與不同範疇的藝術家合作,在舞蹈作品上推陳出新,更設立了舞蹈中心,提供舞蹈課程及外展節目,為香港的舞蹈愛好者提供創作空間和演出資源。

而在台灣,無論是藝術大學,或是在國光劇團、無垢舞蹈劇場、雲門舞集等劇團,每年都會推出一場又一場令人翹首以待的新作。看著港、台兩地的表演愛好者在表演藝術的發展以及培訓上長期耕耘,也印證了毛俊輝所說:「這真的不是一、兩個說了就算的事,而是一群人的事。要透過交流,去學習更多東西,最重要是學習怎麼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參與,這才是最有用的,絕對不能是『一言堂』。」

表演藝術的未來藍圖還需要更多人的關注與投入,方能令每個人的人生劇場更實在、完整。

節目資訊

表演藝術論壇《繼往開來──表演藝術的未來發展與藝術培訓》

2015/09/12(六)2-6pm

誠品信義店 6 樓視聽室

免費入場,以國語進行

網上報名:http://goo.gl/forms/re0x9zeE56

IMAGE

(毛俊輝博士)

專題演講 1 :從戲曲到戲劇,誰是我們的觀眾?

講者:毛俊輝博士/亞洲演藝研究創辦人及總監

曾任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表演系主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自幼醉心戲曲,擅將傳統戲曲與現代戲劇結合,現為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院長、香港話劇團桂冠導演,以及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召集人。

IMAGE

(曹誠淵博士)

專題演講 2:專業舞者的培訓和機遇

講者:曹誠淵先生/城市當代舞蹈團創辦人兼藝術總監

1979 年創辦城市當代舞蹈團,自八十年代以來,在多個內地舞蹈學校及舞團出任導師及藝術指導,包括廣東實驗現代舞團藝術總指導、北京現代舞團藝術總監等,並創立北京雷動天下現代舞團,在香港、廣東和北京培育出大批出色的現代舞者。

IMAGE

(羅永暉教授)

專題演講 3:意境音樂劇場

講者:羅永暉先生/無極樂團藝術總監

香港著名作曲家,作品類型眾多。現任香港演藝學院駐校作曲家及「無極樂團」藝術總監。他在作曲之餘,亦不斷思索音樂的表演形式,「意境音樂劇場」就是一種集合視覺、聽覺和劇場元素的創新綜合表演形式。

特選台灣回應嘉賓

王安祈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國光劇團藝術總監

張曉雄先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表演創作研究所副教授

陳念舟先生/無垢舞蹈劇場團長兼製作人

主持人

容淑華女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林奕華 #香港週 #香港週 2015 #香港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Regina
資料提供香港週 2015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