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跳舞|凱莉布萊蕭的前男友

有時跳舞|凱莉布萊蕭的前男友

作者何曼莊
日期29.06.2015

這個世界是很現實的,有美男子文章點閱數就高,有鑑於此,今天讓我們好好來回顧巴瑞辛尼可夫(Mikhail Baryshnikov)的帥哥人生。

今年六十七歲的大叔巴瑞辛尼可夫,近期最有名的一部作品就是在《慾望城市》第六季裡演凱莉.布萊蕭當時的男朋友 Aleksandr Petrovsky,這位充滿魅力的傲慢金髮大叔,追妹的方式大氣而充滿高度藝術趣味,有刺激、有浪漫、有起承轉合,佐以「不需要擔心花多少錢」的霸氣——有成就的藝術家男子,果然跟我們這種凡人完全不是一個檔次。我認為在凱莉.布萊蕭的眾多前男友中 Aleksandr Petrovsky 是成就最高的一位,不適合跟擁有愛情幻夢的凱莉結婚。

巴瑞辛尼可夫老師在一九七四年加拿大巡演中脫隊,要求政治庇護,之後歸化美國,關於他的動機有許多說法:民主浪漫人士說他衝破鐵幕投奔民主,自由派藝術人士說他厭倦蘇聯僵化的創作體制,還有人說他被情治單位盯上了,我只知道一件小事:在古典芭蕾中,男主角有時是工具人,他必須襯托女主角的纖細、優美、輕盈,經常要高舉女生(女舞者最近吃得好,男舞伴最清楚),而且定格 pose 的時候,按照黃金比例原則,男舞者必須比用腳尖站立的女舞者高半個頭,雖然巴瑞辛尼可夫舞蹈技巧在蘇聯舞團中無人能及,但是他身高比其他男生矮,所以經常被迫跳配角。

總之一個人要做那麼重大的決定,原因不會只有一個,也不是他人能夠了解的,身為凡人觀眾我們不如多看電影、多跳舞。我認為《白夜》(White Nights, 1985)是所有愛(美)國投奔自由電影中最好看的,到底為何要投奔自由以及如何投奔,我已經忘記了,而蘇聯也早已解體,如今記憶中只剩跳舞,尤其是那段著名的「十一圈」的打賭。

無論是在電梯裡、小屋裡,或是一間有窗的芭蕾教室裡,幾個人被圍困到最後,大概都會開始賭博,一名俄國芭蕾舞星(巴瑞辛尼可夫)跟一名美國踢躂舞者(Gregory Hines)被關在一起能賭什麼呢?Pirouettes(轉圈圈),賺一圈贏一盧布,連轉七圈,七盧布。

「等等,要是你輸了我得到什麼呢?你又沒錢。」踢躂舞者問。
「我的手錶嘍。」俄國舞者說。
「哦,不,我要這個。」踢躂舞者用下巴指了一下那台手提音響。

對圍困中的舞者來,輸掉手提音響是多麼嚴重的事情!這時踢躂舞者又挖著口袋說:「等等,我還有,你看……十一盧布,十一圈。」
巴瑞辛尼可夫(老師脫外套了!)說:「你來得及數嗎?」

巴瑞辛尼可夫從十二歲出道就展現天生明星風采,二十一歲在蘇聯的演出,被鐵幕外的紐約時報舞評盛讚為:「從沒見過這麼完美的表演!」巴瑞辛尼可夫跟巴蘭欽一樣,啟蒙於嚴格的俄羅斯芭蕾訓練,而他倆都是叛逆的天才,鋼鐵自律的男人,同樣畢生追求突破,而且女朋友好多(真的),無論戲裡戲外,美麗智慧兼具的女性都會因他那壓倒性的才華與魄力傾倒:

他演過許多電視、電影、還有百老匯秀,得過東尼獎、入圍過金球獎,但無論在哪部片裡,他都好像在演自己——一個自負、對自我與別人要求都很高的俄國藝術家——,也許這就是他真實人生的寫照,五十五年來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在當一名藝術家,這不是一份工作、沒有上下班時間,這是他的人生。

 

【有時看書 / 有時跳舞】

從大動物園畢業之後,女作家開始關注人類的世界。繞道十四個動物園後,回到美國紐約居住,「有時看書」、「有時跳舞」。這個「一動一靜」的專欄,主要目的是在作品與文獻資料中尋找、拼湊,建構出藝術家們在生活中的形象,換言之——找出藝術家們的「萌點」。
萌,日語漢化之後的動詞,簡言之,就是「被可愛的特質所吸引」。

【何曼莊】

1979 年生,台北人,著有《即將失去的一切》(2009,印刻)、《給烏鴉的歌》(2012,聯合文學)、《大動物園》(2014,讀癮),是作家、翻譯、紀實攝影師、數位媒體製作人。

#Mikhail Baryshnikov #有時跳舞 #舞蹈 #何曼莊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何曼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