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魔戒》版權開放的年代,回看台灣最初的《魔戒》中譯本
1997 年,彼得傑克森正在籌拍的電影《金剛》被臨時喊停,於是轉而開始籌備自己心心念念的奇幻鉅作:《魔戒》三部曲。同一年,托爾金筆下的中土世界第一次漂流到台灣,落地生根。
而那時的《魔戒》,甚至還不叫做《魔戒》。
1997 年 12 月,萬象圖書出版社趕在年末發行了《魔戒》系列的第一部中文譯本,打頭陣的是兩本前傳《霍比特歷險記》,並在隔年初迅速推出完整的三部曲,譯名則是直接翻譯原文《The Lord of the Rings》:《魔戒之主》。
當時距離托爾金首次出版《魔戒》,已經是四十多年後。台灣人終於擁有屬於自己的《魔戒》翻譯版本。
彼時周邊的日韓都已經擁有——1972 年日本首度出版《指輪物語》;韓文版則誕生於 1986 年,相比之下,中文譯版顯得姍姍來遲。當年《霍比特歷險記》的書頁裡寫著這份遲到四十年的推薦:「由於《魔戒之主》的廣受好評,書迷眾多,所以還組成了書迷俱樂部,彼此交換心得及意見⋯⋯在此我們希望借此機會將這套好書介紹給大家,使大家能一飽眼福。」
◊
萬象版的《魔戒之主》系列,算上前傳的《霍比特歷險記》分成 4 部,本傳三部曲則以《魔戒同盟》《雙塔記》《國王歸來》為名,洋洋灑灑一字排開共 15 本,日漫的開本少了點大部頭奇幻巨著的氣味,倒是多了連載小說的輕盈感。而封面更是一股濃濃的世紀末日系輕小說感,亞拉岡和勒苟拉斯的長相橫跨東洋和西洋,如今看來稍嫌偏門。
如今在網路上搜尋翻譯《魔戒之主》的譯者海舟,找不到任何其他線索,若以翻譯品質而言,海舟的譯筆並不算糟糕,但卻有個重大得無法忽視的缺陷:原文裡的種族 elf,在《魔戒之主》系列裡,全被翻譯成「小精靈」。
在托爾金的世界觀裡,elf 身形高䠷,外貌美麗,而且永生的壽命,實在難和「小精靈」三個字的印象連在一起,書中的許多敘述因而更顯得矛盾彆扭。比如小說裡對凱蘭崔爾(Galadriel,萬象版譯「加拉德里爾」)的描繪:「站在弗羅多旁邊的小精靈夫人顯得又高又蒼白。」讀來確實違和。
另一個違和之處是,海舟的翻譯被許多讀者評價為頗有武俠的味道——比如 Rosie Cotton 被譯為「金莓娘子」,或是稱兒子為「公子」、稱主人為「主子」,有時難免出戲。其實萬象在九〇年代出版了古龍、黃易在內許多武俠小說,雖是特色,卻難免和奇幻小說格格不入。
或許也是因為來自武俠小說出版社,海舟在詩歌的翻譯上,也盡量追求中國傳統韻文對於字數和押韻的限制,雖然大多時候難以統一字數,但從翻譯裡還是能夠看見譯者對於押韻的執著及努力。而最經典的,大概是這首樹人之詩:
「生靈萬物有學問,請君聽我細細講!先說世間自由人,四大種類先報上:最久遠數小精靈,小小娃兒歷史長;洞穴為家是侏儒,陰暗地道有殿堂;天生地造有恩特,古遠久長如大山;壽命有限普通人,遼闊草原,牧馬郎。」
◊
在那個海盜王國的時代裡,萬象的《魔戒之主》究竟有沒有取得授權,至今仍是問號,萬象版也像是船過無痕,並沒有在台灣帶起《魔戒》的風潮,「魔戒之主」「阿拉貢」「甘達爾夫」「萊戈拉斯」的名字快速消失在中土大陸。緊接著在同一年,聯經出版了 6 冊的《魔戒》打對台,翻譯品質卻糟糕到成為另類的奇幻邪典。
2001 年,電影《魔戒首部曲》在台灣首度上映,多年來心中的中土大陸終於有了實體,電影院的觀眾為奧蘭多布魯瘋狂,出了戲院,人人開始用「哈比人」戲稱別人個子矮小。而聯經也在此時推出由朱學恆翻譯的新譯版《魔戒》,小說和電影高度同步、相互拉抬,讓這個版本的《魔戒》成為台灣人最熟悉的樣子。
2024 年,《魔戒》正式進入公共版權領域,此時雙囍出版社率先出頭,宣佈將出版李函翻譯的新譯版《魔戒》;而本事出版社也在稍後宣佈,與知名譯者鄧嘉宛合作,出版全新的《魔戒》系列譯本。
而這一年,萬象版的《魔戒之主》已經 26 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