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還不是最終的答案——專訪《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封面故事 2020 輯五

如果這還不是最終的答案——專訪《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封面故事 2020 輯五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2.09.2020

十年來,BIOS monthly 以創作文化為核心,持續發展多元深度的線上內容,深入且兼具視覺美感的人物專訪有幸受到讀者喜愛,成為招牌欄目。2021 年末,我們精選站內訪問,集結為《Wrinkles —— BIOS monthly 專訪選集 2021》,全書收錄 15 篇專訪、新增 2021 年再訪內容,並邀集受訪者親自註解訪問後的生活變化與領悟。

本篇專訪即為書中收錄篇章,全文精裝典藏現正販售中 ➤➤ 點此購買

 

那你就做吧

事前提供給他的訪綱打滿了筆記,劉致昕說是記給自己看的,怕採訪現場沒好好回答問題。前一天,他正好上完一堂聲音課,請了一位從事聲音教學的學弟來調整自己。學弟告訴劉致昕,他說話時總在韻腳用力,這樣聲音會糊成一片;又太仰賴麥克風,發聲時太過放鬆。聽完建議的劉致昕走在夜裡的忠孝東路,把路邊的招牌全部唸過一遍:華—南—銀—行——

這僅是劉致昕為了主持《報導者》的 Podcast 節目《The Real Story》所做的幾項準備其中之一。然而訪問當下,這系列由《報導者》與 SoundOn 團隊共同製作的節目已經上線八集了——身兼部內 Podcast 團隊統籌與主持人,劉致昕同時仍跑編採、位在台南福吉路上與另一半共同開設的午營咖啡也繼續營業;今年七月他升任《報導者》副總編輯的消息公佈,那時他三十三歲生日才剛過不到兩個月。從 2010 年進《商業周刊》跑網路線開始算、十年記者生涯,從來不是每件事都能充份準備之後才開始。他是認了。

「行銷部半年前做了將近一千六百份問卷,百分之九十九讀者希望我們做 Podcast,那沒什麼好說的,就是要做。但因為是新項目,籌備很久一直無法啟動⋯⋯其實沒有誰必須要去推這件事,但你看到大家都卡住了、看到市場這麼明確期待的東西沒有做出來⋯⋯那你就做吧。」

句子裡的「你」,代指的是劉致昕自己。三小時訪談中,他時常轉換人稱來敘述,一開始以為只是為了把我們放進新聞記者的視角裡來理解他的說明,後來發現他也總與自己的陳述中帶有個人意志的成份輕輕保持距離;Podcast 上路後,他自己找來賓、主持、寫腳本,並寫四個社群渠道的宣傳文案,「因為我們沒有增加任何一個員額,用原本的團隊多做一個每週更新一集的節目,你怎麼忍心叫編輯做這些?也因為這是第一季啦,第一季可能就是唯一一季,我不想在這個情況之下就給團隊工作⋯⋯」

《The Real Story》8 月 6 日上線首二集「安毒幽靈」系列報導幕後談,8 月中就衝上 Apple Podcast 台灣區第一名。直到我們與劉致昕見面的這一天,《報導者》與 SoundOn 之間的合作備忘錄甚至尚未簽妥,第一季十二集的額度就即將錄完,「你就知道這一切有多麽倉促」。嘴巴說倉促,劉致昕按著節奏一面確認下一次錄音邀約的鄭竹梅女士,私下也把前幾集節目丟給學弟聽,請學弟持續給建議。

「就是⋯⋯不怕死啦,就是不怕死。」他這樣為自己半年來的奔波作結。

IMAGE
IMAGE

沒有前人

劉致昕不是第一次身在新媒體的浪尖上。許多網友第一次看見這個名字,是在 2014 年台北市長選舉時由沃草主辦的「市長給問嗎」線上直播,請來連勝文、柯文哲、馮光遠在鏡頭前回答網友提問。那時坐在候選人身側負責主持與提問的他,是應沃草共同創辦人林祖儀之邀,接下這個沒人坐過的位子。一直到了現場,他才發現除了鏡頭和麥克風是架好的,其他一切都要由他來填滿。

「現場沒有製作人、沒有人幫我報時,PTT 的人就站在後面看我跟連勝文兩個人面對面,我還要自己把所有題目印下來、自己寫腳本,然後主持,主持時還要自己抓空檔看網友的反應。唯一得到的現場回饋是有人遞紙條給我,說網友抗議連勝文一直咳嗽,所以我就幫連勝文倒水⋯⋯」

他第一份媒體工作在《商周》,當時連 LINE 都沒有,臉書尚未公開發行。一般財經雜誌只在意上市櫃新聞,網路線是邊緣單位,剛到任的劉致昕自然被擺在那裡。自稱當年「網路線大部份處理的都是小新聞」,劉致昕做了 LINE 在台灣第一個報導〈一支 App LINE 竟敢向臉書、雅虎宣戰〉。在 LINE 台灣活躍用戶衝破兩千一百萬的如今讀來,這標題算是半個預言了。

《商周》時期,劉致昕也做了 Google Data Center 到彰化設點的報導,在 2012 年便指出 Google 這一步將成為促使台灣轉型綠電的關鍵——而這個觀察,也在 2018 年成真。

因為邊緣,所以有空間做主流較不關注的題目。當時的劉致昕,不像資深記者需要配合公司方針,也就專心提案各種報導的可能。2011 年,德國非典型政黨海盜黨靠著網路串連與政治透明的訴求,拿下十五個地區議會席次;劉致昕隨即電訪到海盜黨主席 Bernd Schlömer,在《商周》推出〈一群宅男工程師  攻下德國議會殿堂〉,並在離開《商周》後前往德國追問出〈德國的「遙控民主」實驗──海盜黨總部現場觀察〉

待臉書上市發行、電商在台灣普及之後,「網路」已一躍成為政經領域亦關注的焦點。如今加入《報導者》,劉致昕參與「打不死的內容農場」報導專題,也寫滲入 LINE、Telegram 的訊息輿論操作,其中一支關注的命題仍是網路。「從關注網路,到見證網路不只是網路,一旦開始了,你就會想要持續地寫下去,其實是那麼單純的想法而已。」

IMAGE

◤ 帶讀者看見無數創作者 B-Sides 的台灣媒體,第一本專訪精選集 ◢

收錄受訪者
音樂影像導演・郭佩萱|導演・黃信堯|演員・巫建和|設計師・洪彰聯|《新活水》總編輯、作家・黃麗群|YouTuber・反正我很閒|Podcaster・百靈果 News| 《報導者》副總編輯、記者・劉致昕| 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樂團・珂拉琪|攝影師・周墨|音樂製作人・黃宣|設計師・林小乙|作家・張亦絢|寫作者・前午場酒店小姐・少女A

  • 全新再訪|訪問做完了,然後呢?我們再度聯繫訪後半年到數年後的受訪者,聽他們再談自身的訪後境遇。初訪時曾想像的未來或尚未解答的探問,如今是什麼模樣?
  • 親身回望|如果可以親筆修改一篇關於自己的訪問,你會如何下筆?本書提供收錄受訪者修改、註解專訪文章的權利,並將修改與原文一併保留,展示此刻與訪問當時受訪者心靈的錯動與輻合。
  • 職人特輯|「Sprinkles ——現場一百答(不是專訪心法)」邀請在台灣編輯.攝影.企劃・訪問領域深入經營的執業者,收錄「對自己影響最深的訪問」、「被要求修圖最離奇的地方」等十五問一百答。
  • 精裝收藏|設計師莊皓操刀精裝全彩裝幀,以皮紋荔采紙暗示時間的壓刻與皺摺,如同歲月的肌膚​​

IMAGE

 
#劉致昕 #新媒體 #報導者 #新聞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封面統籌溫若涵
視覺統籌潘怡帆 Crystal Pan
採訪蕭詒徽
撰稿蕭詒徽
攝影潘怡帆 Crystal Pan
場地協力窩著
責任編輯溫若涵、李姿穎 Abby Lee
記者,是一種到達世界的工作——專訪《端傳媒》台灣組主編何欣潔|封面故事 2020 輯五
記者,是一種到達世界的工作——專訪《端傳媒》台灣組主編何欣潔|封面故事 2020 輯五

新聞內容的數位化與形式變奏,英語系地域有《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衛報》開先鋒,華語的拓荒則不可不提端傳媒。台灣組主編何欣潔談數位專題的產製,是記者學著如何信 ...

22.09.2020
或許媚俗,但得有人為重要的事裹上糖衣:專訪《記者真心話》方君竹|封面故事 2020 輯五
或許媚俗,但得有人為重要的事裹上糖衣:專訪《記者真心話》方君竹|封面故事 2020 輯五

去年五月,這個乳臭未乾的研究生,在公視實習期間推出《記者真心話》系列影片,瞬間在網路上爆紅。鏡頭裡,他直指台灣媒體長期的結構問題,點名財團、紅媒,也直指口嫌體正 ...

24.09.2020
【測驗】新聞崩壞中?媒體價值守衛戰,你的角色是?
【測驗】新聞崩壞中?媒體價值守衛戰,你的角色是?

21.09.2020
新聞守護神|《專業之死》:你恨的是媒體,還是和你意見相反的人?
新聞守護神|《專業之死》:你恨的是媒體,還是和你意見相反的人?

你心中的好媒體真的「夠好」,或者只是因為他們和你立場相符?當意識到專家也會出錯,我們又該如何和專家建立起健康的關係?

21.09.2020
新聞狩獵者|《新聞的騷動》:科技正在養成一個偏食的新聞閱讀生態
新聞狩獵者|《新聞的騷動》:科技正在養成一個偏食的新聞閱讀生態

聰明積極的你,真知道自己適合讀什麼新聞?作者狄波頓道指出:有時不妨捨棄新聞——「新鮮」並不等於「重要」。

21.09.2020
新聞小紅帽|演算法耽誤我一生——《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
新聞小紅帽|演算法耽誤我一生——《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

你懂什麼是「演算法」和「過濾氣泡」嗎?本書中透過具體明白的提問,說明與媒體有關的各種演變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和生活——了解這些問題的存在,就是踏出有自覺使用媒體的 ...

21.09.2020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