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知道我害怕月亮——《成為一個新人》精神疾病痛苦背後的痛苦

沒人知道我害怕月亮——《成為一個新人》精神疾病痛苦背後的痛苦

作者BIOS 選書
日期31.01.2020

精神疾病是什麼?是吳爾芙、草間彌生身上被刻畫成浪漫色彩的藝術天賦。是龍發堂裡手腳被鐵鍊綑縛、一絲不掛的患者。

「對於精神疾病的看法,長久以來不是過度『神話』否則就是『污名化』,這是非常沉重的兩扇門,使得人們要不是對前者感興趣,要不就是抱著對後者的印象,讓病人也無法跟外面交流。迅速地被這兩極分開之後,也沒有真正試圖去看他們到底是誰,被他們的幻聽、幻視之下,使人覺得更好玩的一些東西所吸引,沒有想過這帶給病人的痛苦。」——《囚》導演 馬莉

衛福部 104 年的統計紀錄每年有 250 萬名患者因精神相關疾病就診。這是一個與精神疾病共存的世代,身在裡頭,精神疾病不再遙遠,可能就是我們身上的一部份,再沒有旁觀的權利。這本書以個人的視角談體系,從林奕含的專訪紀錄、接續震碎整個台灣社會的小燈泡世界洞察精神疾病污名、最後以玉里精神病院、龍發堂與社區家園談從機構到社區自立的困難,深入患者與社會共存現況。

「奇怪的是,沒有人要聽我講內心很龐大的騷亂、創傷、痛苦,沒有人知道我害怕睡覺、害怕晚上、害怕早上、害怕陽光、害怕月亮。」——林奕含

這本書試圖還給被消音的精神疾病主體的聲音。在林奕含出版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至她身亡兩個月後,似乎所有的人都可以提起筆來責難,忽然每個人都對精神疾病責無旁貸、感同身受,對於疾病的詮釋再譯不可收拾。我們總是這麼習慣代言。比如搖搖哥事件,興起了許多網路上的公知以人權之名發聲,但是未曾真正有人聽搖搖哥想說什麼。

「一個精神病人比一般人更需要理解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在台灣自殺者案例中,有九成五的自殺者都有可診斷的精神疾病。除了精神疾病患者的險境,作者也與自殺者遺族、自殺關懷員、社區關懷訪視員談論精神疾病,寫自殺者遺族的困頓、與結構下相關工作者不利的處境。我們透過書看見在疾病背後,許多雙脆弱的手努力撐起的網,以及一個個受傷且需要被理解的人。以貼近病患的寫作方法接近精神疾病,描繪心靈無法被看見的黑洞。直視者難以再以粗暴的「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口號模糊他們確切的身影。

感冒生病跌倒了都可以喊疼,精神疾病患者卻常礙於污名與缺乏思考能力、罪犯畫上等號。近幾年台灣的隨機殺人案,也更深化一般民眾與司法的距離,將「殺人魔」「精神鑑定」與「脫罪」連結在一起。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有一幕,王赦在李曉明被下令處決後最傷痛的是我們社會並沒有理解這起犯案的可能性。我們永遠不知道,那些一心求死的加害者/精神病患者,傷害他人的動機。

書中訪談小燈泡母親 Claire 的段落裡提及修復式司法,命案發生後,小燈泡父母冷靜理性、透過自己的社群發聲,與過往媒體再現的受害者截然不同,甚至,他們要求,在司法判決以外,認真檢視被告的生命歷程、並思考社會結構的問題,除了精神鑑定,也重視心理鑑定。透過訪談專業人士點出體系的不足,台灣太容易經由媒體轉述案件立場,是因為民眾在查看案件時不像英美體系有完整檢視、公開透明的管道。

「孩子的離開,現在做什麼都換不回,做什麼也彌補不了。我們爭取的、表達的,不是為了獲得特別的對待,而是希望在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在能力所及,有什麼是我們能做的,能讓這個社會更好一些。」——Claire

《成為一個新人》最讓我深刻的是作者作為一個報導者的反省與自覺。2017 年他曾因龍發堂疾病感染爆發而深入查訪,當時他的報導視角針對公部門介入、與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的困難處境。時隔一年半,他再做追蹤,像是斷筋錯骨一年半前的自己,挖掘出被掩蓋的真相,觀看龍發堂情感鍊的角度結果兩極,這也讓一個報導的人省思操筆界線,報導者終究不是揭發真相的神,而是努力剖面真相背後的真相,謹慎不消費他人痛苦的人。

採訪是持續鑿開裂隙,讓必須被看見的苦難面世。比起問「為什麼」,好的報導讓人想起「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BIOS 評鑑|
內容精實:★★★★★
議題深入:★★★★
發人省思:★★★★

《成為一個新人》













作者:張子午
出版者:衛城
出版日期:2019.11

#囚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林奕含 #小燈泡母親 #精神疾病 #報導者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李姿穎 Abby Lee
攝影洪以樺 Chair Hong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