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狩獵者|《新聞的騷動》:科技正在養成一個偏食的新聞閱讀生態

新聞狩獵者|《新聞的騷動》:科技正在養成一個偏食的新聞閱讀生態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1.09.2020

編按:測驗結果為「#專注度超高的新聞狩獵者」的你,已經不吃演算法那一套,你喜歡主動尋找資訊,手邊更有固定閱讀的媒體清單。但這樣聰明積極的你,真的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新聞嗎?

我們為你選讀《新聞的騷動》。生在這個受新聞支配的時代,新聞宛如另類的宗教信仰,但「新鮮」能和「重要」畫上等號嗎?作者狄波頓道出:有時不妨捨棄新聞,意識到有些意識型態、情感模式和心智哲學並非一蹴可幾,新聞不該讓我們停止獨立思考。

延伸閱讀
IMAGE
鄉民講到爛: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但身為新聞讀者的我們又是否夠聰明?我們特別準備一個小測驗,敢不敢來測測自己是哪種類型的新聞讀者

個人化


「你可以手動控制谷歌新聞的許多元素。若要前往自訂版面的設定中心,只需點擊『新聞個人化』按鍵即可,也就是谷歌新聞首頁右上角的齒輪標誌。在設定中心裡,只要將滑桿推向加號(+)或減號(—),即可調整你在每個類別希望看到的新聞數量。」——《谷歌新聞》

以前,我們總是對新聞提供的內容照單全收——一份三十頁的報紙或是半小時的新聞報導—並且相信產製新聞的人員已然竭盡全力多多少少精確捕捉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件。不過,科技的發展卻讓我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現在已知道新聞的供給幾乎可說是無窮無盡;每一天都會產生數不盡的影像與文字,報紙與新聞快報的內容其實是時間緊迫的編輯從資料瀚海中篩選出來的極少量資訊,而且這些編輯每天都被迫只能盡力猜測所謂的「一般讀者」可能會想要知道哪些事情。

所以,他們不一定都能夠做出正確的猜測。他們也許會針對西非的一場戰爭或是一項晦澀難懂的債務清償計畫做出過長的報導,也許會針對我們無意得知的一場豪門婚禮或者加勒比海颶風提供最新的消息。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彷彿被人強迫餵食自己根本沒有點的菜餚。

不過,這種情形不必然永遠不會改變。科技發展承諾我們將可以把自己的品味告訴電腦,再由電腦自動篩選每天的新聞報導,從而呈現完全針對自身的個性所量身打造的新聞內容。新聞的供給將不再只受到編輯偶爾不免判斷錯誤的假設所主導。如此一來,我們將達成個人化的烏托邦:在這樣的世界裡,有多少觀眾,就有多少不同的新聞頻道。

然而,放棄客觀的編輯方向也有其令人驚恐之處,因為這樣的作法讓人不禁要問:大多數人真有能力知道自己需要接觸什麼樣的新聞嗎?

想要在現代民主社會裡過著良好的成人生活,就必須學習各種必要的知識,以協助我們保有道德品行、自知之明與身心安全,同時也促使我們有效承擔起自己的公共與私人義務。然而,在這些知識當中,有些並不是顯得特別吸引人。我們如果全權編排自己的新聞報導,恐怕不免自絕於可能對成長發展深具重要性的資訊。「個人化新聞」也許不會幫助培養出豐富多元的個人特質,而反倒是強化自己的缺陷,導致我們只能深陷在平庸的泥沼中爬不出來。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想想看個人化的新聞對於法國的瑪麗皇后會造成什麼樣的效果——她天生就對令人煩憂的政治新聞避之唯恐不及,而且想必會對時尚和娛樂新聞百看不厭。她也許會對雷恩有五千名百姓慘遭飢荒所苦的消息置之不理,而對一篇詳細報導波利內公爵夫人舉辦的派對有哪些賓客、穿著什麼服裝出席的文章看得津津有味:這樣的偏好選擇所造成的後果,就是皇后在 1793 年 10 月被送上斷頭台。

再想想看,假設有個人滿心想要避免嫉妒的感受,於是利用這種新科技排除了一切關於成功人士的報導。得以擺脫那些他所謂的「愚蠢報導」,雖然可能會讓他感到開心,但他對自己的未來人生方向卻也可能因此錯過某些至關緊要——儘管可能讓他覺得不太自在——的線索。

在另一種同樣目光褊狹的狀況下,也許有個人一心只想聽聞低度開發國家裡種種慘況的報導。問題是,這個人對於飢荒與屠殺事件的關注也許不是出自真摯的人道關懷,而是做為一種方便且狀似高尚的藉口,為自己不肯對國內那些處境較不那麼悲慘但同樣需要幫助的人士表達關懷尋求託詞。

唯有使用者對於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新聞擁有高度成熟且細膩的認知,個人化才有可能優於當前的編輯制度。不過,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必須在針對新聞串流進行設定之前先深入了解自己的心靈。

唯有經過大量的自我檢驗,也許還需要精神分析師的協助,才有可能做好充分準備,而能夠設定自己的個人新聞引擎,懂得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新聞以挑戰自己的防衛心態、擴展自己的眼界,並且在內心激起適當的嫉妒心。如同各種增加選擇自由的管道,個人化新聞也僅是凸顯了做出明智的選擇有多麼困難。

個人化的議題使我們回到貫穿本書的一個問題:理想的新聞應該是什麼模樣?新聞應該滿足什麼樣的深刻需求?新聞如何能夠為我們帶來最大的充實?

為了界定新聞該為我們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本書檢驗以下六種型態的新聞:

政治新聞

面對現實生活中種種令人眼花撩亂且困惑難解的事物,政治新聞應該激發人們了解社會複雜機制的興趣,協助我們對於社會改革的進程懷有明智的焦慮,並且平靜接受若干難以打破的限制。政治新聞應該在觀眾的想像中打造出一個面面俱到且堪可忍受的國家,藉此偶爾喚起我們的自豪與集體的共鳴。政治新聞監督的對象不該只有權勢人物,而是應該包括一切有礙社群發展的系統性缺陷,同時也體認到本身擁有極大的能力,能夠透過其評論影響整個國家的價值觀。

國際新聞

這個新聞類別應當協助我們看見其他國家的生活本質,而不僅是呈現種種血腥而劇烈的危機,否則反倒只會阻礙我們對異國人民的同理心與認同感。國際新聞應該將其本身對於客觀報導的執迷擺在一旁,以便針對其他國家描繪出豐富、鮮明,而且偶爾帶有個人色彩的圖像。國際新聞應當援引旅遊文學的部分技巧,並且大量採用傑出的新聞照片,從而協助我們為自己心目中的他者賦予人性,促使我們揚棄內心那種全球化的褊狹性。

經濟新聞

理想上,這種新聞類別不只報導當前的經濟發展,也會檢視許多明智且可行的理論性作法,盼望藉此促成更理性也更令人滿足的市場資本主義,同時消滅不必要的憤世嫉俗及不成熟的憤怒。此外,經濟新聞對於企業活動的報導也不該僅限於投資人需要的經濟數據,而應該呈現產品背後的人類現實,藉此在內心引發感激、義憤、內疚與敬畏等對人有所助益的感受。

名人新聞

這個類別的新聞會向我們引介當今這個時代某些最令人仰慕的人物—以成熟而細膩的標準予以評判—並且引導人們如何從他們身上獲取啟發與忠告。名人會使我們產生有益且節制的嫉妒感受,藉著他們的大膽與堅毅,來協助我們體認到自己本身真實但怯於展現的天賦。不過,名人新聞也會提醒我們,若要矯正自身對於名氣的渴求,最好的方法就是創造一個和善與尊重分布得更為廣泛和平均的世界。

災難新聞

別人的悲劇應當使我們獲得提醒:其實自己也經常處在萬劫不復的邊緣,只要一不小心,就可能做出違反道德、褊狹或暴力的行為。在陌生人的人生中看到這種衝動造成的可怕後果,應該令人感到害怕而同情,而不是傲慢又自以為是。另一方面,每天導致人類同胞喪失性命的意外事故,應可體認到自己其實隨時都暴露於突然遭遇死傷的風險下,從而明確理解到自己應當對每一個平和安寧的時刻,抱持或多或多的感恩與寬容。

消費新聞

這個新聞領域應該警示我們,在這個激烈商業化的社會裡,想要藉著花錢獲致真正的快樂是一件多麼複雜的事情。因此,這種新聞應當巧妙地引導我們追求真正適合自己的物品與服務(也包括相關的心智運作),以便能有最大的機會滿足自己內心對於圓滿人生的渴求。

不過,就算發生了一連串的奇蹟,而促使新聞能夠穩定做到以上所提的一切,我們也還是有不少理由應該繼續保持戒慎的心態⋯⋯

 

新聞的騷動:狄波頓的深入報導與慰藉

沉默的一百種模樣









 






作者| 艾倫狄波頓  
譯者| 陳信宏
出版者|先覺
出版日期|2014.05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艾倫狄波頓
資料提供先覺
設計郝御翔
責任編輯曾勻之
如果這還不是最終的答案——專訪《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封面故事 2020 輯五
如果這還不是最終的答案——專訪《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封面故事 2020 輯五

自 2010 年進《商業周刊》,到如今《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十年的記者生涯寫海盜黨、海岸開發,也寫同志議題、做 Podcast。問他為什麼做這麼多又這麼雜? ...

22.09.2020
記者,是一種到達世界的工作——專訪《端傳媒》台灣組主編何欣潔|封面故事 2020 輯五
記者,是一種到達世界的工作——專訪《端傳媒》台灣組主編何欣潔|封面故事 2020 輯五

新聞內容的數位化與形式變奏,英語系地域有《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衛報》開先鋒,華語的拓荒則不可不提端傳媒。台灣組主編何欣潔談數位專題的產製,是記者學著如何信 ...

22.09.2020
或許媚俗,但得有人為重要的事裹上糖衣:專訪《記者真心話》方君竹|封面故事 2020 輯五
或許媚俗,但得有人為重要的事裹上糖衣:專訪《記者真心話》方君竹|封面故事 2020 輯五

去年五月,這個乳臭未乾的研究生,在公視實習期間推出《記者真心話》系列影片,瞬間在網路上爆紅。鏡頭裡,他直指台灣媒體長期的結構問題,點名財團、紅媒,也直指口嫌體正 ...

24.09.2020
【測驗】新聞崩壞中?媒體價值守衛戰,你的角色是?
【測驗】新聞崩壞中?媒體價值守衛戰,你的角色是?

21.09.2020
新聞守護神|《專業之死》:你恨的是媒體,還是和你意見相反的人?
新聞守護神|《專業之死》:你恨的是媒體,還是和你意見相反的人?

你心中的好媒體真的「夠好」,或者只是因為他們和你立場相符?當意識到專家也會出錯,我們又該如何和專家建立起健康的關係?

21.09.2020
新聞小紅帽|演算法耽誤我一生——《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
新聞小紅帽|演算法耽誤我一生——《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

你懂什麼是「演算法」和「過濾氣泡」嗎?本書中透過具體明白的提問,說明與媒體有關的各種演變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和生活——了解這些問題的存在,就是踏出有自覺使用媒體的 ...

21.09.2020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