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物是怎麼生成的?《廢棄社會》:消費文化決定了多餘的人
在卡爾維諾的小說中,李奧尼亞的居民每天期待著收垃圾的人出現,將富裕家中製造的垃圾丟出,清道夫將其運送到城市周邊,漸漸的,光鮮亮麗的李奧尼亞被垃圾山所包圍。城市的富足感,建立在不斷新增的廢棄物上,《廢棄社會》以《看不見的城市》為引導,看見了正在淪為廢物的人類們。
作者齊格蒙・包曼生於猶太家庭,最終移民至英國,他一生致力研究當代社會的經濟與政治,在包曼去世前兩年,他反覆提及移民者將是社會最重要的議題。《廢棄社會》即是他對自由貿易糖衣下的階級毒藥提出的悲觀末世預言:星球滿載,還有一種大量被遺棄的垃圾,那就是人。
廢棄人口,是經濟進步的副產品,也是現代化與秩序建構必然的產物,那些被視為對文明生產無貢獻的移民者、底層、難民,世界的無家可歸者,並不是生而為廢物,而是被判斷為廢物。包曼首當其衝批判了「現代性的幻覺」,他對「世界可以變得更好」抱持懷疑。包曼在書中不乏提出文學性的思辨:如何容納卡夫卡寫的怪物與變形者?他用現實中的報導數據、亦旁徵博引多位學者研究,完成了一部對當代社會學、與人類思考未來世界的重要著作。
那些被視為文明雜種的廢棄人口,他們並不符合和諧安全進步的社會規範。規範是為富人與富國所設計的,現代性與消費主義助強抑弱、消耗資源與濫用土地而大量留下的廢品、透過放逐廢棄人口轉嫁國內的社會問題⋯⋯。包曼不斷舉例強權國家如何對待難民與移民者,也很常提及他所居住的英國,體面的政府如何無情對待那些被邊緣化的群體,他自省著:
難道我們不是那些富人、那些地球資源不負責任的享用者,這座星球上真正的「食客」、「乞討者」、「寄生蟲」?難道不正因如此,我們才不能將全球「人口過剩」歸咎於那種「過剩的」、「多餘的」生育,而應當將其回溯到我們無限榮華的生活方式?
包曼並不對立左派與右派、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而是看見當代無論何種社群都在過份地消耗地球、鞏固階級。人們渴望有足夠的清潔工來打理「我們」所需要的生活方式、清理「我們」製造出的廢物,所以他們引進更多經濟條件更差的外來者,好讓「他們」以不到我們薪資十分之一的報酬來此清潔出想像中的文明生活(而我們的工作只是敲打鍵盤)。如果那些人們眼中的廢棄人口,其實是支撐著世界運轉的第一顆齒輪,那為什麼我們還希望他們離得越遠越好呢?這就是包曼所看見的人類恐怖現況。
以價值來購買虛無,以意義來購買荒謬,以希望來購買恐懼,這些可能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划算的買賣。
盛世中的螻蟻將透過膨脹的消費主義無限增長,擁有權利的不再是公民,而是消費者。窮人被拒斥於自由之外,這本書的英文書名為《Wasted Lives: 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即凸顯人類於當代被流放的狀態。包曼並沒有給社會下一步的答案,更像說出他所看見的生命本質,在末章討論了「信仰永恆」的式微如何改變了人類的行為:
要想被接受進入流動性的現今時代的賭場文化中,人們就不能太挑剔,要什麼都能接受,要盡量使自己的品味不要過於嚴格,同時還不能對於某種品味迷戀得太久,要時刻準備去嘗試,去享受目前所能提供的每一樣東西,這些東西絕不會成為你一成不變的愛好。
在流動的現代性中,人和東西無異,隨時有可能成為被篩選的廢物。他如此悲觀,道出我們可以做的選擇僅僅剩下:搭乘現代性這一輛高速列車,或是選擇被拋棄,看著列車揚長而去。
《廢棄社會》
作者:齊格蒙.包曼
譯者:谷蕾、胡欣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