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亮的私密昨天,重返大衛林區藍絲絨:名導紀錄片饗宴
「府中 15」紀錄片放映院於十二月開跑的「巨匠與名作」影展,有多部經典作品以及電影作者紀錄片,其中數部且是在台灣未曾上映的,在這裡介紹其中幾部:
馬來西亞電影工作者蘇忠源的《昨天》,是不同於過往許多拍攝蔡明亮的紀錄片,它有種很舒服的家常感,既不是電影評論、賞析式的討論,也不是電影史或幕後花絮式的採集,比較像給出一個安心的環境,讓創作者開始講。蔡明亮從童年與生命事件說起,說著說著,原來一切都是他作品的原初現場、史前史。
《昨天》有很大的篇幅讓蔡明亮談他的童年電影與戲院經驗,這些記憶又是怎麼深遠地催生了幾十年後的《不散》和《是夢》。蔡明亮的作品一直被認為是「很空間」,但「空間」有何值得說上一輩子?那總因為「空間裡的神」,即是建築與地理學說的「場所精神」(genius loci)。
一個戲院,大銀幕上、座位席上、放映間、購票處、戲院大廳與外頭看板,承載、驅動了人們的情懷與記憶。回到小時候成長的街區,蔡明亮指著已然荒廢或消失的電影地點,訴說著一個又一個從彼刻到此時的對電影的連結與愛。曾在 2007 年也拍過一部以老戲院為題之短片《G16G17》的蘇忠源,完全捕捉到這份以戲院為起點的電影眷戀。如果有觀眾曾覺得蔡明亮的作品有距離,《昨天》會是認識他電影世界的新入口。
《昨天》收進的採訪並不多,但每段都具體而真摯,李安、阿比查邦、侯孝賢、王小棣所「看到」的蔡明亮,除了情誼,也反映出各自在創作上的關注,而李康生和陳湘琪以同時是基本班底又是資深電影人的位置,提出了對蔡明亮的觀察。《昨天》從蔡明亮對電影的心動伊始,也借阿比查邦之口,暗示了蔡明亮心中關於電影的失落與萌生退意,兩個端點間,是創作者的生命旅程,也是電影在時代變遷間成為了如何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
《雙巨頭:詹姆士班寧和李察林克雷特》令我驚喜,原本不知道這兩個作者有交集,竟激盪了如此火花。2011 年高雄電影節曾做過前衛電影導演詹姆士班寧的專題影展,它們不像一般定義下的電影,更像影像裝置,一部片只有十來個鏡頭,是很長、很深的凝視,讓人通過「看」進入一個時空的存在狀態,這些電影帶給人對物質、文明的反思。光從作品,要怎麼看出詹姆士班寧和《愛在黎明破曉時》等三部曲、《年少時代》的李察林克雷特,在創作與生命的思索上的合拍呢?本片以一種開闊而悠閒的方式,兩名作者邊走邊聊,其實,就像林克雷特電影裡的場景:人與人原本有各自的傾向與關心,卻在誠懇坦率地說自己、充滿好奇又真誠地傾聽對方,這樣的過程中,發現了彼此在靈魂上的相近,從而達成真正深刻的親密。
《荷索的網路異想》不真是一部讓人更認識網路時代的知性紀錄片,它最有趣的還是在於一貫的、荷索的、從劇情片到紀錄片所抱持的哲學──對一切都感到新鮮巨大,沒有成見,不設預備知識,用純真又固執的方式要去弄懂某個東西,然後因為這非常個人而原始的取徑,事物的本質得以被揭露、被重新凝視,它們呈現的不再是某個領域的專門知識,而是支持整個文明生活的心靈演化。詩意、驚奇、又有神來一筆的幽默。
但紀錄片仍帶領觀眾來到網際網路的第一現場,拜訪了網路先驅 Ted Nelson;PayPal 創辦人也是特斯拉執行長、被稱為「當代鋼鐵人」的 Elon Musk;還有世界頭號駭客 Kevin Mitnik 與 IP 協議發明人 Robert Kahn,只是,這次荷索不只是要他們分享知道的事,還拋出各種對方沒想過的、看似天馬行空卻關乎網路與文明本質的提問。
《重訪藍絲絨》是珠寶般的珍貴紀錄片,大衛林區影迷絕對不能錯過。這不是一般的紀錄片、幕後花絮,它是非常奇怪的事件,引導影迷以幾乎不可能的路徑進入大衛林區的世界。這片帶給我的滿足,甚至超越了《陸上行舟》的《電影夢》(Burden of Dreams, 1982)、講《現代啟示錄》的《黑暗之心》(Hearts of Darkness, 1991)。
《重訪藍絲絨》在 2016 年上映,但它所有材料都取自1985年《藍絲絨》的拍攝現場,照片、錄影有令人激動的歲月質地,像是突然揭開一個從沒人知曉的時空膠囊。這支紀錄片的許多片段,有著看似稚嫩、因為作者太迷惑於林區世界而導致的紀錄捕捉視角,以及與工作人員的提問與對話,可以看到影迷與作者間純真而直接的關係,而導演 Peter Braatz 為了 2016 年上映而剪出的版本,更巧妙賦予它滿滿的林區宇宙的夢的迷濛與詩意。
當年,Peter Braatz 還是個 23 歲的德國電影系學生,因為太喜愛《橡皮頭》和《象人》而主動寫信給大衛林區,希望能為他工作,他還真的獲得林區的親筆回信,並在兩年後來到美國北卡羅納加入《藍絲絨》劇組,在電影拍攝過程中記錄各個點滴。《重訪藍絲絨》中有大量現場工作照、以八釐米拍攝的側拍(所以它多數時候其實是搭配了切題配樂的默片),電影拍攝期間攝錄下的花絮與對演員、工作人員以及導演的訪問,片中可以看到年輕的大衛林區,滿滿對創作的熱切與信心,可同時也抱著期待又怕受傷的迷惘。
事實上,在 1988 年 Peter Braatz 就曾將這些素材整理出來,但該部《No Frank in Lumberton》未能受到影展青睞,他心裡很清楚這些第一時間的現場材料值得被更鄭重地呈現,於是在 30 年後,終於有了《重訪藍絲絨》正式問世。不僅是這部紀錄片從拍攝到上映本身很有哏、很傳奇,我們也通過這個獨特心靈與視角,見證了電影史關鍵事件(《藍絲絨》的被催生、大衛林區的正式錨定於後來延續整個創作生涯的風格)之深刻面貌。能看到《重訪藍絲絨》,本身就像夢一樣迷幻。
府中 15 紀錄片放映院十二月主題─巨匠與名作
《雙巨頭:詹姆士班寧和李察林克雷特》放映場次:
12/3 (日) 13:30│12/14 (四) 19:00 本文作者黃以曦出席映後座談
《荷索的網路異想》放映場次:12/10 (日) 14:30│12/27 (三) 19:00
《昨天》放映場次:12/15 (五) 19:00│12/28 (四) 19:00
《重訪藍絲絨》放映場次:12/22 (五) 19:00│12/31 (日) 13:30
十二月節目介紹|線上節目單|兩廳院購票|Facebook 搜尋「府中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