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音樂,超人飛不起來:《電影配樂傳奇》

沒有音樂,超人飛不起來:《電影配樂傳奇》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1.11.2017

《電影配樂傳奇》(Score: A Film Music Documentary)是以電影音樂為主角的紀錄片,內容大致上和片名一樣直白、親民。在相對平穩的劇情推展中,導演 Matt Schrader 創造了兩個牽引觀眾目光的焦點:一是經典片中剪輯出來的片段,二是好萊塢音樂工作者的訪談。影迷樂迷們或許會覺得知識含量及形式上沒有太多創新,但若是單純想回顧配樂史精華、或想看看 Hans Zimmer 頭痛嘆氣說「我的老天,我不知道要怎麼處理這東西」,依然可以開心收看。

既然以電影音樂為主角,《電影配樂傳奇》以配樂發展史作為架構,佐以發展路途的那些經典畫面與配樂,也是合理且不令人意外的選擇。發展史的架構從「電影從來不沈默」開始,提到默片時代的電影院裡會演奏音樂,好掩蓋放映機的雜音。接著甚至帶我們看了一下那年代的樂器。三〇年代有 Max Steiner 為《金剛》帶來的石破天驚、五〇則有 Alex North 創新將爵士元素帶入《慾望街車》⋯⋯

對電影配樂熟悉的觀眾大概知道哪些作曲家會出線了。但真的看到那些片段被凝練在一起——從剛剛一路下來,到《洛基》,到《E.T.》飛向月球,到《刺激 1995》逃出監牢的雨中狂吼,到初入《侏羅紀公園》等畫面接連出現;所有最摧人淚、最撼人心、最有標誌性的片段,在這 93 分鐘的電影裡集體現身,如同將觀眾過去觀影經驗累積的情感一次釋放。也因為那些片段太過經典,只要活過那時代就不可能錯過,讓此片擁有得以連結回所有觀者的感染力。光是讓這些片段一起出場,那存在感太強太巨大,就是對電影配樂做了最強而有力的肯定。

這種「對配樂的肯定」來得迫切,是《電影配樂傳奇》的主要訴求之一。Matt Schrader 彷彿用整部片的力氣,反覆用不同方式告訴你:電影裡,音樂是重要的。片中透過許多人堆疊:「電影音樂工作者是說故事的人」、「音樂完全改變了電影」、「音樂支撐住那一幕,並成為互補」⋯⋯但我尤其喜歡片中形容 Ennio Morricone 做西部片時用的一句稱讚:(他)用旋律殺死你(kill you with a melody)。當克林伊斯威特掄槍在沙漠小鎮中對峙,Morricone 的板機或許還更重要;形式不同,但可以同樣有效。

從這裡,或許我們可以感覺到導演對電影配樂的複雜感受。是的,導演想強調音樂的重要,但「配樂」和「影像」之間絕不是「誰比較重要」的爭執,他也不排斥(或說是不得不?)使用影像讓觀眾去理解音樂。像是,為了說明 Bernard Herrmann 在希區考克《驚魂計》(Psycho)中經營驚恐氣氛之高明,片中先是播一次經典浴室殺人片段,再播一次沒有音樂的版本,然後,再播一次沒有畫面只有音樂的版本。不斷重播之中,透過「缺乏」讓觀眾感受音樂的「存在」,進而能夠「看見」音樂。另一個例子,則是讓我們想像在書中讀到一個句子「有一座森林」,每個人腦海可能有不同森林想像。當影像在溫帶、熱帶、寒帶等截然不同的森林場域切換,正如同每一個畫面帶給作曲家不同想像一般。以影像做為音樂的類比,讓觀眾用影像去想像音樂。

另一個最大的賣點——或許也是讓這部片在 Kickstarter 及 Indiegogo 等募資網站上都達標兩倍以上的原因——是當今一流好萊塢電影音樂工作者的訪談。我們很少有機會看到 Hans Zimmer (《全面啟動》、《黑暗騎士》、《神鬼戰士》),Danny Elfman(《蝙蝠俠》、《愛德華剪刀手》),Howard Shore(《魔戒》三部曲)齊聚一堂,暢談電影音樂對於自己的意義。不僅是地位崇高的資深樂人,還有廣受好評的後起之秀,如《瘋狂麥斯:憤怒道》的 Junkie XL,《玩命關頭》系列的 Brian Tyler,《社群網戰》的 Atticus Ross 及 Trent Reznor。卡麥隆可算是導演代表,具有時代意義的《阿凡達》和《鐵達尼號》都是話題。

其中最有存在感的音樂工作者,大概是 John Williams,即使只有在資料畫面中出現。《星際大戰》、《大白鯊》、《E.T.》、《辛德勒名單》、《侏羅紀公園》、《哈利波特》⋯⋯史蒂芬史匹柏出來說,Hans Zimmer 出來說,更多人加入繼續說,說他們受了多大影響或有多敬佩。說到一半許多人都哼了起來,旋律中有面對前輩、面對高手的情不自禁。歷史畫面裡,連超人領獎都感謝 John,說「沒有他的音樂,超人應該飛不起來」。

這樣的連結緊密交錯;當 John Williams 拒絕 1989 年《蝙蝠俠》配樂工作時,接手的 Danny Elfman 說自己在毫無頭緒的壓力下,又回到 Bernard Herrmann 所說的:「只有一個原則——沒有原則」。於是觀賞著這部片的我們,彷彿也從《驚魂記》中的音樂/影像課,不斷反芻何謂「電影中的音樂」,一路走到這裡。

這是《電影配樂傳奇》創造的結界。它縱向搭建音樂家之間、橫向勾勒音樂與其他電影工作者的連結,交織成「Score」的一面網子,讓外界的人更切實感受到那個原本模糊不清的世界的輪廓與邊界。靠近結尾時,Hans Zimmer 談他常配合的交響樂團:「我們持續生產交響樂,如果沒有我們,他們可能會消失。這對人類來說會是多大的損失。」彷彿一環帶入一環,這部片是帶我們看電影配樂,而 Zimmer 又要帶我們看交響樂團,好像可以繼續深入、往更有趣的地方走去⋯⋯《電影配樂傳奇》,就是這樣一個開始。

【2017 金馬影展TGHFF】
《電影配樂傳奇》(Score: A Film Music Documentary)

11.08(三)12:50 新光 2 廳
11.11(六)16:50 新光 2 廳
11.19(日)12:20 豪華 2 廳
購票請至官網查詢

#Matt Schrader #Hans Zimmer #電影配樂 #紀錄片 #金馬影展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溫若涵
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