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個人刺青工作室(二):
刺青做為藝術創作的可能
上一篇專題文章介紹除了刺青店以外的刺青方式,這次要帶讀者進入台北的一間個人刺青工作室,邀請刺青師分享自己的創作歷程。本篇文章介紹的刺青藝術家是顧詠琪,以下讓我們一窺她位於關渡的工作室。
就讀北藝大版畫研究所碩士班的顧詠琪將工作室設在住處,位於關渡捷運站附近清幽的社區中,她的工作室乾淨明亮,養著兩隻討喜的貓。進入工作室後,詠琪端出了咖啡,拿出事先畫在假皮上的圖樣與顧客在桌邊討論刺青的最後細節,在這之前,她與顧客則透過社群軟體溝通想法。
當圖樣、顏色、大小等都確定後,詠琪熟練的拿出需要的器具,包括手掌大小的刺青機、顏料、顏料盒和針,用酒精消毒器具、戴上醫用手套後,她開始用割線機描出圖案,過程中與顧客閒聊,貓在空間中隨意走動,氣氛十分輕鬆。
詠琪開始對刺青產生興趣是兩年前,當時她正投注心力於一個系列作品,以揶揄嘲諷的角度重新呈現亞當夏娃在伊甸園犯下原罪的一幕。在這幅版畫作品中,她將細緻的紋路印在畫作中的人體上,過程使她聯想到人體上的刺青,於是決定接觸這項媒介。
不過開始的過程比她想像的困難許多,從小學美術的她嘗試過許多不同的創作媒介,「本來以為刺青絕對難不倒我,但發現跟畫畫完全不一樣。」選擇進入版畫組時也經歷了一番苦練,她一向相信只要有恆心,就可以駕馭各種創作媒介,「就像口足畫家一樣,如果我哪一天失去雙手,我相信我只要練習就可以用嘴巴或腳繼續畫畫。」
於是有一段時間詠琪在刺青店當學徒,「等於上課不用付學費」。在刺青工作室的一整年,她學習到了刺青的各種風格。「當時幾乎每天畫一張圖,他們會希望你每一種風格的圖都可以掌握,要迎合所有人的品味」。雖然當學徒的日子裡,她從沒有機會真正拿起刺青機,但從旁觀察中發現圖如何轉化到皮膚上,以及如何製造銳利、漸層等效果。
這段見習的日子裡,她也發現自己的優勢,即美術底子和獨特的審美標準,讓她很快的掌握到各種風格刺青圖的重點元素,不過同時她也發現自己真正想接觸刺青的方式與刺青店的方式有些差距。於是她離開刺青店,轉而買器具在家中自己練習各種圖樣,漸漸對自己的技術有信心後,她開始幫自己、朋友刺青,漸漸越來越多人希望找她刺青,當與更多人互動後,她開始思考刺青對她來說是什麼。
「我覺得刺青某種程度上很像精神的超越,其實我滿喜歡痛的過程,在幫自己刺青時,我想到部落圖騰刺青,那種邁入下一個階段的證明,反而跟圖案的關係較小。在幫別人刺的時候,從構圖的溝通到最後完成刺青,像是與別人一起完成了一個作品,對,刺青對我來說比較像創作。」
她也著迷於刺青跟著人的皮膚、年紀變色,以及起皺、變形的過程,與這個創作媒介互動越久,她發現越多的可能性。例如她明年 10/18—11/18 將舉辦的個展,也會以刺青機進行創作,再加上參與由福利社、視盟與悍圖社舉辦的藝術聯展,於其中執行一個計畫:〈故事換刺青〉。
「不管去哪裡刺青,顧客勢必是完全的信任刺青師,這是很親密的一種關係。」以此為出發點,她希望進一步的讓顧客(或是觀眾)參與作品,來自顧客的一個小故事,並以此為靈感設計一個獨一無二的小幅刺青,在個展期間現場由她幫顧客刺上,完成作品。
如果想要有不一樣的刺青體驗、或是希望參與她的作品,從現在到展期這一整年間,都可以聯絡詠琪,她會篩選出最適合展覽主題與她創作目的的故事,經溝通得到最後定圖。如果想先試試水溫,她今年 11 月 4—6 日在台北藝術自由日(free art fair)將試舉辦〈故事換刺青〉,現場完成設計圖與刺青,並用拍立得紀錄這三天中的作品。想直接報名〈故事換刺青〉的朋友,可寄信到她的信箱報名。
訪談最後,詠琪提到雖然自己很喜歡個人刺青工作室這樣的創作方式,但作為顧客,選擇此種方式必須要多注意。因為不像刺青店,工作室開業前不需經過衛生課程,而台灣刺青師不需要執照,任何專業、衛生考量必須靠顧客自己把關,刺青師的風格與技術也能從作品集中觀察。待過刺青店的她認為兩種方式各有優缺,不過未來她將繼續以此種模式進行創作、發展個人風格,讓人十分期待她未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