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迴響|莫宰羊的「羊群性」
接近黃昏時下了一點雨,走上濕濕的街,今天又是我跟哥嫂的吃喝玩樂 Friday Night。天涼,想著吃羊肉爐正好,於是走過幾條小巷,彎進了家附近的「莫宰羊」。三個人都是小胃之人,於是點個雙人套餐,想說不夠再叫。但才剛坐定,三兩下菜就擺滿了整個桌子:沙茶羊肉、炒時蔬、涼拌羊肚、麻油麵線、和一鍋紅燒羊肉爐。看這樣豐富的氣勢,惹得我一邊哇哇叫,一邊完全不孔融讓梨地快速下箸。
「啊對了,我最近在想前幾天發生的一件怪事,不知道是什麼道理。」我吃著東西含糊不清地說。
故事大致是我去了一間麵店,事隔兩年,看完一圈菜單,深思熟慮之後,卻還是點了以前常吃的擔擔麵。邊吃邊哭,因為奇辣無比。這才想起之前明明叮囑過自己,下次絕對不能再點這道。但當下一次來到時,卻又做出同樣的選擇。於是那天出了麵館,我睜著紅腫的眼睛出來之後,就反覆思考,到底是我身上哪一根神經有毛病呢。還是像那句老話說的──人從歷史裡學到的教訓,就是人永遠不會記取教訓。人生的錯,就是會一犯再犯?
「嗯,這應該是 Self - herding 吧?」老哥想了一下,喝乾碗裡的湯後說。
於是我們開始討論一本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Dan Ariely 寫的書:《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看過羊嗎?那些白白一團團地在草地上,吃著草的羊兒們,天生具有群性。它們窩在一起就叫 Herd。人跟羊似乎也有通性,當我們看到街頭小店前面,突然排了一大長排人,都會忍不住有一股想跟進的衝動,想說,這家店的東西一定很了不得。這樣子的心理叫「從眾」(Herding)。我想起以前有個想開店的朋友說,他觀察過人有喜歡跟在別人後面排隊的習慣,所以他一開始開店,要每天雇用 20 人在門口排隊,之後就一定有人在後面跟著排。幾個禮拜之後,口碑好了,生意一定做得起來。當時我笑笑的,多少有點看他在做大夢的心態,現在想想,倒也不無道理。
另一個要命的點,人不僅會從眾,沒人跟的時候還會自己製造出頭頭-「自我因循」(Self-herding),自己跟隨著自己。譬如說街角新開了一間早餐店,當第一次點餐時,也許我們因為口味、價格、前幾餐吃的食物相似度、店裡氣氛、時間等等因素做出當下也許隨機、也許出自下意識的決定。然而這樣第一次的決定,卻多少確立了日後行為依循的原型,讓自己一再複製。「上次點的蜂蜜鬆餅,加上伯爵紅茶的搭配好像不錯呢」,於是下一次你又點了同樣的組合。曾經做過的選擇,變成在意識中被認定的「好的選擇」,當你要做出決定的瞬間,過去的經驗浮現在腦海裡,左右我們的決定。於是我們成為在自己身後排隊的人,開始自我因循的循環過程。每一次的循環,又加深、強化了你的偏好模式。到了最後,做出同樣的選擇,已經成為「自然而然」的一種習慣了。
這似乎蠻可以解釋為什麼每次到早餐店、或是飲料店,明明有那麼多選擇,我總只會叫同樣的幾種餐點。但這麼一想,人也太可悲了,人生看似廣闊,但其實是侷限得只能在自己的安心區域(comfort zone)裡遊走,好很沒有變化哪。當這樣想著,喝著湯時,都要開始有悲傷的感覺了。人,一定要有些反骨的精神才對!
「莫宰羊真的很棒呢,下一次來吃的時候妳要點什麼?」哥哥突然這樣問。
「當然是雙人套餐啊。」我頭也沒抬地喝著湯。
這麼順口地回答完後我才呆了一下。一抬頭,便看到哥哥那個賊賊的笑。
參考資料:丹.艾瑞利(Dan Ariely),《誰說人是理性的》
【吳緯婷】
吳緯婷,師大國文系,倫敦大學藝術行政碩士畢業,久居台北的宜蘭人。文學、舞蹈、音樂、戲劇、藝術、電影、設計、旅遊、飲食,無事不碰,無業專精。希望每個今天,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一點點。就夠了。
個人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