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食.曾經:大F 的小史記-1
(圖說:一顆肉粽除了濃濃的過節味道,它還給了你什麼感覺?)
很快就是端午節,屬於夏天的節日。
慶祝的、採購的、精神的、比賽的、當然、還有吃的。
少了食物當紀念的節慶,很容易被遺忘在歷史的某個角落,或者自己默默的鑽進了書本裡去,變成了生活中的「背景資訊」。畢竟人是愛吃的!記住這點在節慶的時候搭配上食物作紀念就對了,像元宵節的湯圓、清明的春捲、中秋的月餅、圍爐的火鍋。
端午當然也不例外,就算醫學報導說吃一顆粽子等於三碗白飯的熱量、糯米對消化不好、蝦米有可能經過漂白、蛋黃會增加膽固醇,都還是阻止不了我們不忘本的用一張大嘴表達對先人的思念。
這個月我們要介紹歷史裡關於「吃」值得一提的四個小故事,看看長長的歷史中躲藏了多少你可能不曾注意過的因「吃」而起的小插曲。一段段和食物有關的人生旅程介紹即將開始,希望你抱著輕鬆的態度愉快的心情和我們一起看下去。
提到呂蒙正這個人,或許你我都不會覺得很熟悉,容我先介紹一下他的背景。他本出生富豪人家,家住京城。無奈媽媽是富人的側室。就像大家知道的「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愛弛而恩絕。」當呂蒙正年紀還小的時候,就因為媽媽變老了所以一起被趕出家門,流落到最後只能長年借宿在寺廟裡,潦苦困頓。每天勉強餬口過日,慘到就連想要吃瓜身上卻一毛錢都找不出來。
有一次他眼巴巴的看著賣瓜人一整天,看賣瓜人能不能捨他一點瓜吃,可惜那人沒這麼好心,賣了一天不搭理他。一直等到那天收攤,他看見地上有一小塊碎瓜,趁賣瓜人不注意,撿起藏入懷裡帶回廟裡跟媽媽一起吃⋯⋯
日子雖窮苦,呂蒙正仍然是個讀書人,念書這種事他算有天分,而且從沒有馬虎,對於自己該自修的功課也是很認真。可能是上天的憐憫吧,意外的好運也對他招手:
那天他擠在滿是人潮的大街上看熱鬧,「坑蹚」一聲一個東西從後面砸到他的頭他也沒機會躲,回過頭定眼一看,才發現原來碰到他的是顆大繡球,還是對面人家千金小姐招親拋的!就這樣,一個好人家的黃花大閨女就跟這個窮小子結婚了,照著我們男女版的劇情歸納,那這段感情大多註定是悲劇收場。沒有想到因為兩個人的愛情堅定,加上他的太太也不嫌貧愛富,所以一路下來生活是苦,心不太苦。
然後長長的日子兩人就繼續這樣廝守下去。終於等到有一天時來運轉,他家從乏人問津突然變成門庭若市,不分遠近的聞人、達官一個一個來向他道賀。敲鑼的、打鼓的、看熱鬧的,層層疊疊好像過年一樣水洩不通。
那天,呂蒙正高中狀元,奪取了五經魁首。
不慌不忙,老神在在的呂蒙正請了家僕出來謝客,往門口貼了一首對聯:
「歲月饑荒,柴米無依靠。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親外戚,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今科僥倖,吃穿有指望。奪取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亦揚。不論張三李四,踵門獻賀,盡來錦上添花。」
富貴養出了一個人的貴氣和自信,困頓卻培養出了一個人看透人情冷暖的智慧與逆來順受的本領。
在功成名就之前,呂蒙正苦讀超過十年。家裡供他餐飲,兩袖清風,一貧如洗。有一次眼看明天已是端午節,他家卻窮到拿不出半點食物來慶賀。生活辛苦至此,呂蒙正半難受半愧疚的在牆上寫了一首自我解嘲的詩:
「富家之女嫁貧夫,明日端午樣樣無。莫把節日空過了,舀瓢清水煮粥糊。」
他老婆回家看見了,沒多說什麼。提了筆也往牆上寫:
「誰人牆上亂題字,明日端午我不知。有朝一日時運轉,天天端午正午時。」
得妻於此,夫復何求?
呂蒙正最後任了宰相,買下了以前借宿寺廟旁的空地,種起了一些蔬菜瓜果除了自食以外也供人採用。在瓜田旁依著河水他又蓋了一座涼亭,名字就叫壹瓜亭。
後記:
小時候我很喜歡過端午節,因為那不但是少數屬於夏天的節日,而且還是少數屬於白天的節日,有它專屬的熱鬧生氣。
有些地方的端午節分兩次過,分別是大端午、小端午。小端午是國定的端午假日,而大端午則是定在小端午的十天之後,是當地專屬的節日。慶祝大端午的縣市分布在汨羅江的下游,當時屈原投江的消息經過了幾日才傳到了當地。人們想屈原先生或許順流而下,擔心這裡的魚蝦把他吃了,於是紛紛將米飯包成粽子投到江裡。
一個偉大的人物,變成了一種文化、一種精神,消失在滔滔的江水裡,化為另外一種形態保留在長長的歷史中。
又到猜謎時間,謝謝 BIOS 的稿費讓我們能以食會友,這個月的標題想的特別久,好不容易想到「癡無腸,醉太湖,老酒一壺過端午」這個名字,快來猜猜「無腸」指的是什麼食物?知道答案的希望您來這裡回答,讓我們邀請您一起聚餐。
本文同步發表於:大F與一起吃飯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