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的粹煉:英國愛丁堡夏日藝術季

一甲子的粹煉:英國愛丁堡夏日藝術季

作者林冠文
日期29.08.2011

搭配音樂:
約翰威廉士:電影《哈利波特》交響組曲。愛丁堡為哈利波特小說出生地,JK 羅琳在該城各地的咖啡館內流連,撰寫小說的第一部。

 

台灣的驕傲,當代傳奇劇場吳興國八月十三日登上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EIF)這天,不僅標誌藝術家個人完成世界三大藝術節一致的認可(另兩大藝術節為法國亞維儂藝術節及美國紐約下一波藝術節),竟也是 EIF 自從 1947 年興辦以來,第一次邀請來自台灣的藝文表演團隊。超過一甲子的等待,在被西方文化領域推崇為其珍寶后冠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台灣終於被看見。

IMAGE

圖說:吳興國夫婦與 EIF 藝術總監、周美青合影。

兩天後,藉著 2007 年台灣北一女樂儀隊遠征愛丁堡軍樂節(Edinburgh Military Tattoo)演出種下了對台灣的友好感,當「小綠綠」的榮譽學姊周美青女士這次陪同吳興國團隊前來並順道觀賞時,便成為軍樂節自 1950 年興辦以來,大會首度以「台灣的第一夫人(the First Lady of Taiwan)」向全場九千名觀眾介紹的貴賓。夫人並起立揮手致意,獲得熱烈掌聲,在這個連續 12 年門票均被搶購一空的舞台,世界看見台灣。

隱身幕後的是一雙雙辛苦籌備這些大人物行程的手:藝術團隊技術人員、行政人員,政府部門的外交人員、公務人員們。八月的愛丁堡已有秋意,凌晨三點,外頭是攝氏十度低溫,電腦內收到一封來自愛丁堡台灣外館提醒工作人員細節的信,恍然瞭解仍有一群加班安排前置作業的第一線人員未就寢,聽說這還算早的。兢兢業業的台灣人為了文化、為了外交仍在異國努力打拼。

IMAGE

圖說:台灣當代傳奇吳興國於愛丁堡百年古蹟劇院 Royal Lyceum Theatre 即將首演之際。

EIF 的緣起是為了重建二次大戰後,歐洲人受創的心靈。希望藉由藝術來撫平、消弭戰爭所引起的仇恨、不安、恐懼與徬徨。從樂觀的一面來說,是希望讚頌人性的光明精神(the flowering of the human spirit)。從 1947 年起,每年的八月為期三週,由藝術總監邀請認為最佳的精緻藝術節目,在愛丁堡的劇場、歌劇院、演奏廳演出,近年又增添一些展覽及藝術講座。政府由萌芽時的全面介入辦理,漸漸退居幕後,提供部分資金補助。然而近年英國經濟衰退,企業贊助金額銳減下,政府扮演的積極角色又被召喚出來,不但藝術節的政府資金比率,來到近十年的高點(五成,十年平均約為三成左右),藝術節的層層組織、結盟處處可見政府影子,經營組織頻頻透過研究報告遊說政府。這就是所謂的歐洲文化政策特點吧,文化的市場經濟永遠都只能是小三,每逢危機,正宮還是得出馬面對媒體說兩句話。而這竟然還是有學術研究支持下的戲謔。

2011 年愛丁堡最新的節慶影響評估報告顯示,興辦愛丁堡一整年 12 個旗艦級的盛事,造成文化、知識學習、創造景點及媒體宣傳、社會紋理、經濟槓桿、贊助市場和環境影響等七大項正反面效益。報告的結論易於被導向,這七大項影響均有許多需要長期觀察縱深與小心應對的面向,由於短視及資訊不透明,自由市場時有失靈下,政府的有形之手介入協調至關緊要。

愛丁堡作為經濟學之父、自由市場無形之手理論的創造者,亞當斯密的家鄉與墓園所在地,應是最有資格對文化上的自由經濟做出一定的理解與反思。而這份報告更運用驚人的經濟數據遊說民眾支持:2010 年政府經費每投入一英鎊於愛丁堡 12 個旗艦藝術節,創造出整個蘇格蘭三十五英鎊的經濟外溢效益。試問誰能抵抗 3500% 的投資報酬率?

近幾年,台灣不但年年均有藝術團隊造訪、受邀至愛丁堡夏日藝術季,甚至相關部會、縣市首長紛紛前來訪查、研究被稱為世界節慶之都的愛丁堡,想一窺如何為當紅的文化創意產業引擎——節慶盛事(festivals and events)添柴加油。作為一位身在愛丁堡四年餘的節慶與盛事研究學者,我衷心期盼台灣能成為華人的節慶之島,但也要逆耳的告誡在台灣的文化人、經濟人和政治人:莫要囫輪吞西方棗、小心的栽培原生的文化與節慶、並專業化的管理與系統化的培養專職人才。不要忘記愛丁堡藝術節源於一甲子的粹煉,而故事還在繼續......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文字林冠文 
攝影林冠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