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影評|《金牌特務:機密對決》:那一場踩到紅線的戲

每週影評|《金牌特務:機密對決》:那一場踩到紅線的戲

作者張硯拓
日期25.09.2017

片頭的〈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一刷下去,就知道這又是一部有查寧.坦圖(Channing Tatum)的電影了。短短一個月裡出現兩次,這樣的巧合,實在太妙哉。

但這正就是尷尬的地方:一個月前的《羅根好好運》(跟本片沒有任何關係,澄清一下)是一部輕筆漫談,冷面笑鬧,就不但達到商業娛樂性的高標,還隱隱然命中深刻議題的電影。反之,《金牌特務:機密對決》(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處處都非常用力,用力在擺酷,用力在炫技,用力在搞笑,用力在耍低級。全明星的大卡司非常嚇人,片長也近乎史詩等級。但結果,這部片的歡樂面沒有不好玩,視覺的創意也算是及格,可整個劇情像是為改而改太多次的拼裝車,善惡的轉折(連同世界觀)晃來蕩去,到讓人昏頭的程度。人物的運用和擺放更是叫人匪夷所思。

於是終於我們走到這了。在這競爭過度激烈,不出奇招或把規模做到五十倍大,撼動不了觀眾的「英雄片」領域,又一位導演的才華邊界、連同視野的侷限性被攤在陽光下。曾拍出X戰警系列我唯一真正喜歡的《第一戰》(X-Men: First Class )的馬修.范恩(Matthew Vaughn),在那之前他的《特攻聯盟》(Kick-Ass)把過度殺戮的血味藏在小女孩的清純無敵、及漫畫化的善惡劃分背後,搭配英雄概念的後設玩弄,曾以足夠的「創意」收服我。但是到了 2015 年的《金牌特務》第一集(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我終於受不了了。那場教堂戲的殘暴以及最後放煙火的「舉重若輕」,對死亡的輕蔑態度,到了讓我出戲的程度。

(這麼一說,其實今年稍早的《星際異攻隊二》也是,把大規模殺人當笑鬧,令我不舒服。而這兩部片更相像的是:一個在第一集為類型帶來新血的導演,到了續集,沒辦法再變出更多把戲,不斷致敬/重複自己的做法,只能顯得有些尷尬。)

然而這部《機密對決》真正踩到我紅線的,是一場設圈套騙色,幾乎要算是性侵害的戲。故事的邏輯是這樣的:為了追查邪惡組織的線索,主角們鎖定一個相關人士,她是反派之一的女朋友,而他們要在她身上放追蹤器,但這追蹤器好巧不巧,只能從「黏膜組織」進入身體,於是主角「逼不得已」,只有把對方「騙上床」這招,在那之前他還「良心不安地」先打電話給女友,想先徵求對方的諒解/同意,最後電話不歡而掛,可是滿心懊惱的主角為了拯救全世界,還是「出手」了⋯⋯

好,非常好。你的主角逼不得已,但是作為編劇/導演的馬修.范恩呢?為了拍出那顆穿透小內褲、長驅直入的奇觀鏡頭,寫出這種連麥可.貝都不太可能想到的裝置設定,我猜范恩本人應該洋洋得意吧?但這場戲真的讓我傻眼,也讓我想要問生理女性的朋友們:你們看了,真的沒有不舒服嗎?

我可以想像,在最外層,它是在詼諧地重現這系列一直在致敬、在惡搞的 007 詹姆斯.龐德到處跟女性上床的習慣,在這其中主角跟女友之間,還包裝了一個「我想先取得你的同意」而後再吵架的安排,讓我搞不清楚這是要倡導開放式關係?還是在合理化(或批判?)男性因為工作而不得不上酒家「逢場作戲」的邏輯——更糟的是,這劇本竟然讓女生說出:「如果你願意娶我,那我就可以考慮容忍。」簡直把婚約當成男性給女性的獎勵,是一顆定心丸,一旦得到「承諾」就達成人生目標了,心滿意足矣。還可以/應該要容忍自己覺得不舒服的事⋯⋯哈囉?請問這是哪一個世紀的劇本?

更不用說,在男主角與他的「目標」之間,那為了自己的陰謀,不但得了便宜還瞬間變臉、拍拍屁股走人的戲(「我有對象」?突然這麼義正詞嚴?)——我猜這劇本想要狡辯:我們讓男主角「服務」了對方後轉身就走,換言之站在情慾(流動?)的角度,女生得到快感,根本是有賺沒有賠。但真的是這樣嗎?被男主角以「侵入式」的方式利用,最後任由他說停就停,毫無置喙的餘地,這整件事就是騙色。那個在對方身上「最脆弱的組織」植入裝置,征服全身,從此再也無從躲藏的設定,根本是編劇不自知的、對性侵害概念的隱喻。更不用說最後,這位女孩的下場是什麼?因為出軌被吃醋的男友炸死。這整個後續被處理得毫無猶疑,強化了「劈腿者死有餘辜」的邏輯,這樣的編劇,有什麼臉去指責片中那位總統所堅信的「吸毒者該死」的態度?

(再說,同樣是 what happens in Glasto,男主角與對方「罪孽」明明一樣深重,怎麼男主角就沒事?女性不貞就活該得死?)

⋯⋯寫到這突然覺得,也許當一個認真看待電影的觀眾,宿命就是如此。尤其當你的性別意識長出來,對那些娛樂電影中大大小小的毒素,注定只會越來越敏感,越看清楚,越無法回頭(can’t be unseen)。而在這之外,《金牌特務:機密對決》的劇本除了前面說的轉折過多,還為了製造悲壯(或是要複製前作來為「大復活」鋪路?)而胡亂編個理由賜死重要的配角,真正值得談的像是對當今美國聖上的暗批,或是質疑仕特曼的正當性等等,又都含糊帶過。到最後真不知是該覺得熱血,覺得放心,還是覺得山雨欲來了。更過分的還有演員的運用:找來兩位奧斯卡影后,一個只給她「賣臉」的戲份,另一個更是從角色設定到氣質,都近乎羞辱地被浪費掉。想想後者,對比前一陣子《Cars 3》的主題,兩邊創作者的思考格局,其差異一目了然。

更不用說:找來近年幾乎是西部電影代言人的傑夫.布里吉(Jeff Bridges)(《真實的勇氣》、《赴湯蹈火》),卻把他困在尷尬的口音與毫無行動力的角色裡;找來查寧.坦圖後將他(literally)冷凍,找來艾蜜莉.華森(Emily Watson)只給她三分鐘時間,就連特地搭建舞台讓佩卓.巴斯卡(Pedro Pascal)躍上大銀幕,再給他一個篇幅非常多,心理卻很扁平,最後轉折更是超莫名的角色了⋯⋯

整體而言,只有艾爾頓.強叔(Elton John)的不只是客串的演出,算讓我驚喜。而即使如此,也洗不掉我的怒氣。這樣一部情節完全為場面服務的電影,難以想像出自《X戰警:第一戰》那麼能賦予角色生命力的創作者之手。我無法說我對馬修.范恩的下一步還有什麼期待,我只能說:希望把帶有侵犯性的低級當有趣的笑點,可以從這世界上消失。

 

【張硯拓】
影評人,1982 年次,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評審,經營【時光之硯】部落格及粉絲頁十年,著有電影散文集《剛剛好的時光》。信仰:「美好的回憶是我的神。」

#金牌特務 #每週影評 #時光之硯 #張硯拓 #電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張硯拓
圖片提供福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