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影評|《大賣空》:金融界的末日英雄電影

每週影評|《大賣空》:金融界的末日英雄電影

作者張硯拓
日期18.01.2016

「再陰暗的角落都能誕生英雄」——這句非常好萊塢的話,是我看完《大賣空》(The Big Short)的感想。這部片說的是 2007 至 08 年的金融海嘯,把焦點放在那之前兩年,全美各地幾個小人物預見了房產泡沫化、次貸信用危機等等必然會爆發,於是「和全世界對賭」,靠末日賺了一票。看完的我,得到了和過往「陪主角奮鬥」都不一樣的熱血樂趣,更生出上述的感嘆——不是感嘆人生處處有希望,而是感嘆電影真是太神奇的一件事。透過敘事,透過言行,透過明星魅力,在這些角色一邊賺大錢一邊掙扎、一邊眼神空洞迷茫的同時,我們還真的尊敬,甚至同情了他們。

金融題材的電影向來不好拍。只有西裝和辦公室,數字及會議桌,沒有搶案或偷天大盜,也沒有《華爾街》(Wall Street)》樣複雜的大魔頭,一切說的是艱澀抽象的概念,而且純靠說話,還得讓觀眾看得「懂」。這不是有兩把刷子的創作者恐怕不敢碰觸。然而一旦拍成功,往往會非常好看:《黑心交易員的告白》(Margin Call)是近年特好的案例,如今《大賣空》也有類似成績,把商學概念變成武學,數字決策變成出招(或練功),足可見進入了都會文明時代,人類對權力的慾望,對彼此殺伐和資源掠奪的野心,仍不可藏。

所以商場如戰場,從中要找到英雄故事,也是很合理的。《大賣空》聚焦四組人,第一是主持避險基金的天才醫師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這年頭天才都得有點亞斯伯格症狀),第二是嗅出危機氣味而大膽衝刺的雷恩葛斯林(Ryan Gosling),第三是主持一個投資團隊且有過度正義感(以華爾街的標準來說)的史提夫卡瑞爾(Steve Carell),第四是兩個車庫創業(就賺到三千萬美金)的年輕小伙子,他們的心靈導師是布萊德彼特(Brad Pitt)。他們都辨認出末日,在自己的位置靠著本能行動,一邊承受巨大的壓力(先知的孤單和對信仰的猶豫),一邊明瞭這事態可不是鬧著玩,一旦真正發生,數百萬人將流離失所。

嚴格來說,最接近本片「主角」的是史提夫卡瑞爾的角色,因為他不只有團隊,有家庭,有從不可置信到實地探查到確認危機的「引導觀眾」過程,還有心靈的動機。因為摯親的變故,讓這個角色對商場上的邪惡、剝削、階級暴力和輕蔑氣息特別感冒,這成為你我代入、同理的契機,連當他發現自己身處邪惡軸心,一切已經太遲而只能看著船沈沒,那當下的悲壯和不忍,都讓人認同感飆升。

妙的是,這是個事前怎麼想都不容易成功,最後卻讓人驚喜的製作案。導演亞當麥凱(Adam McKay)過去專拍和威爾法洛合作的喜劇片,這次接下這案子,不但得交代繁複的金融概念,還得以一口氣和四位一線男星合作,是超級幸運也是如履薄冰的壓力吧?但麥凱把多線交織得分明有味,毫不雜亂,節奏又快又充滿火花——這一類平板的故事,真的沒別的,節奏最重要——不只有劇情線,還有照片插圖歷史情境等等的剪入,更有大膽打破第四面牆,請來名人「解說」的趣味安排。這層面看來,麥凱是得到十足的創作空間,將精彩的創意放入敘事當作調劑了。

最重要的是,在這跳入跳出、爆衝又時而煞車的速度中,《大賣空》準確抓住了普羅大眾/觀眾對金融名詞的不熟悉,在這「理解力」的標準線上自始至終,維持它的專業深(淺)度,大家都看懂,也就順利覺得精采了。而有別於像過動兒的導演,這票男星反而都很收斂,正是這樣的演出讓人更能代入、共鳴罷。跟著他們發現黑暗,循線追查甚至挖出制度和評審的共犯結構,到了最後預言成真,得到了不是復仇快感,不是快人一步高人一等的勝利,而是空虛和傷感。

《大賣空》將金融題材拍出了末日電影的懸疑,一群頂級男星發揮本色魅力,示範了清醒者總是孤獨的,預見終局並不能讓他們快樂。片中布萊德彼特的角色對兩個徒弟說:「要搞清楚你們在慶祝什麼!失業率每上升 1%,就有一萬人會死去。」彷彿也在提醒自己(以及觀眾):迷人的主角和過癮的故事只是好萊塢的魔法帽。帽子底下的幽黑,仍然照不到光。這是一部節奏奇特,立意讓人深思,人心更值得慨嘆的好電影。

張硯拓
1982 年次,曾任資訊軟體工程師、產品企劃師,現嘗試寫作。經營部落格【時光之硯】多年,文章以電影心得為主;信仰:「美好的回憶就是我的神。」

#雷恩葛斯林 #布萊德彼特 #克里斯汀貝爾 #史提夫卡爾 #大賣空 #張硯拓 #電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張硯拓
圖片提供UIP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