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藝人為何要考照?(二):
不受限於法規,紅鼻子馬戲團走自己的路
假日午後,三個帶著紅色鼻子的男生穿著相似的衣服,出現在華山文創園區的廣場,一下子把玩水晶球,一下子上演雙人帽子雜耍,還會挑上圍觀的小朋友一起加入表演,沒有一句台詞,只有肢體、表情和互動,就能組合出一套精采的街頭秀。他們是 On.P.Young 紅鼻子馬戲團,由許銘仁、陳信達和王躍愷共同組成,從台灣戲曲學院畢業後,已經在街頭演出過上千場。
一張證照通全台,表演藝術更有彈性
請三位成員聊聊對街頭藝人考試制度的看法,王躍愷先揭露了藝人生活的現狀,「街頭已經慢慢變成我們曝光的機會,而不是主要收入來源。」他說,以表演為主業的藝人,很難單靠著打賞的收入維生,當演出逐漸成熟,也有了知名度後,就會開始接商業演出,以完整的秀來獲取大部分的所得,「商演的場合比較制式,通常會是企業活動,邀請藝人在舞台上演出,比較少有機會和台下的人互動。」每個週末,紅鼻子馬戲團還是會回到街頭「練兵」,實際接觸人群、累積表演實力,除了賺取些許的收入和打響知名度,更重要的是,感受每個肢體表現帶給觀眾的反應,有趣的、歡樂的,都是給表演者最大的回饋。
許銘仁接著提到,商演活動的演出地點與街頭不同,會看廠商的需求前進中南部表演,「我們整套設備都帶著南下,但在商演結束後,因為缺乏當地的街頭藝人許可證,沒辦法直接選個地點做街頭表演。」縣市分別考照,縮限街頭藝人表演的彈性,也讓中南部少了容納優秀表演者的機會,「這是滿可惜的。」從表演者角度來看,他們三人都認為如果能將考照制度改為一張證照通行全台,一定能讓更多地點被街頭藝人關注,也能讓表演藝術深入民眾的生活之中。
審查時間匆促,天候是考試的最大阻礙
回憶起考取台北市街頭藝人許可證的過往,陳信達說,文化局將應試者聚集在國父紀念館,大家按照順序排列表演,評審團從第一組一路往後走、進行評分。工作人員會在一旁提醒表演者,評審即將走到身邊,要趕緊做準備,並在一旁計算評審審查時間,時間一到就請評審往下一組前進。「可能礙於報名的組數太多,每位藝人分到的審查時間只有 3 至 5 分鐘,其實有點匆忙。」像是紅鼻子馬戲團的演出都是一段段完整的表演,甚至要邀請小朋友參與演出,但審查時間短,「只能省下鋪陳的時間,直接放大招,展現馬戲的技巧,比較能吸引評審的目光。」
除了審查時間短,街頭藝人考試還有另一位敵人:天氣。因為考試標準裡,有一個評分項目是「觀眾互動」,佔總成績的 20%,「但如果天氣陰冷,現場人潮不多,就很難製造出歡樂熱鬧的演出氣氛,多少會削弱與觀眾互動的效果,影響考試分數。」陳信達補充,在街頭演出,他們早已經學會下雨就果斷取消演出,不要耗費力氣,吸引熙熙攘攘的過路客短暫停留,但考試的話,藝人就必須硬著頭皮上場。
捨棄政府規定的表演場所,直接尋求場地單位合作
目前,紅鼻子馬戲團只有台北市的街頭藝人證照,也不打算報考其他縣市的街頭藝人許可證。除了因為各地舉辦的考試時間和標準不一,場地問題更讓他們考慮再三。台北市政府雖然持續開放街頭藝人可表演的地點,但始終供不應求,每個地點的管理制度也不大相同,有的要抽籤、有的要當天搶位、有的可以事先排班,對於以街頭藝人為職業的表演者來說,需要相當高的處理成本,才可以確定自己有適合的表演場地。
再加上,他們為了呈現精緻的馬戲團雜技表演,每一套街頭表演約歷時 20 分鐘,特別需要考慮觀眾是否有合適的休息空間,可以坐下來欣賞。「哪個藝人不想選一個乾乾淨淨的地方,讓觀眾舒舒服服地看一場街頭表演?」王躍愷說,後期他們大多捨棄政府開發的表演場地,自己鎖定適合演出的場所去提案。例如,他們申請成為華山文創園區的駐園藝術家,每個月由華山排好駐園藝術家的演出班表,「相較於街頭上要與商家、廠商的推銷活動爭人潮,華山設定的表演地點更單純。」
陳信達也大力稱讚華山管理街頭藝人的方式。他說,要成為駐園藝術家必須通過華山審核,由管理中心安排試演,街頭藝人就像是一般上街演出一樣,進行完整的演出、互動和打賞,這段時間內華山的管理人員會仔細觀看演出過程,事後給予建議,試演幾次之後才有機會成為固定的駐園藝術家,「華山的審查會將演出完整看完,提供一些改進的方向,表演者會覺得備受尊重。」後來,他們也申請了台北文創作為固定演出的場地。許銘仁曾聽過街頭藝人主動聯絡觀光夜市,希望在夜市中的舞台區進行表演,「私有場地只要談妥,工作時間和收入就會比較穩定,場地的狀態也更容易掌控,有利於演出的規劃。」
回歸街頭藝人考試制度和管理,紅鼻子馬戲團強調,證照的考試制度的確可以讓街頭表演的水準維持一定的品質,但考試的執行細節仍有討論的空間,「畢竟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街頭就是表演者最好的老師,如果演出效果不佳,自然會被市場淘汰。」該怎麼讓證照產生價值,又不會阻礙演出的彈性,就是主管機關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