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未來的電影熱點(二):百花齊放的菲律賓

東南亞,未來的電影熱點(二):百花齊放的菲律賓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5.11.2016

說到菲律賓電影,台灣的觀眾可能最熟悉的是布里蘭特曼多薩(Brillante Mendoza),金馬影展曾經於 2012 年以焦點影人單元介紹過他的作品;還有艾里克‧馬帝(Erik Matti),2013 年的桃園電影節亦曾經展映過他多部作品,以及號稱是鬼才導演的卡文(Khavn),台北電影節亦曾邀請他作為焦點影人,其近作《殺手情歌》(Ruined Heart)還登上台灣院線上映;另外就是近年來相當受到國際影展矚目的拉夫達茲(Lav Diaz),他以悠長、緩慢的影片節奏著稱,但他的作品在台灣一直無緣得見。除了一些影展曾經做過幾位菲律賓導演的專題以外,我們其實不太容易看到來自菲律賓的作品,對當地的電影發展也了解不多。

菲律賓的電影其實起步得很早,因為受到西方殖民的關係,電影技術很早便引進了菲律賓。1917 年,由菲律賓人 José Nepomuceno 成立第一間菲律賓的電影公司「馬來亞電影公司」(Malayan Movies),其首部劇情片《Dalagang Bukid》(1919)則是西語與英語發音,搭配他加祿語的字幕,在當時相當受到歡迎。二戰期間,因日軍佔領的緣故,電影生產近乎停擺,直到二戰過後,菲律賓的電影產業迅速發展,特別是以 Visayan/Binisaya 語系為主的電影;這是菲律賓中部維薩亞斯群島的方言統稱——雖然菲律賓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他加祿語,但使用 Visayan 語系的人口其實是最多的。而以他加祿語為主的愛國電影,則是戰後深受觀眾喜愛的電影類型。

五零年代,可說是菲律賓電影的黃金時期,四家主要的電影公司:LVN Pictures(1936-2005,曾是菲國最大的電影公司)、Sampaguita Pictures(1937-1982)、Premiere Productions 和 Lebran International,帶動著國內大量的觀影人口,幾乎是當時亞洲僅次於日本的電影市場,年產量可高達三百部電影;而當時被視為菲國電影最高榮譽的獎項 Filipino Academy of Movie Arts and Sciences  於 1953 年設立,評選著年度優秀的菲律賓電影;該獎項的官方地位,直到 1981 年,頒發奧斯卡獎的美國影藝學院於菲律賓的分支 Film Academy of the Philippines 設立後,菲國國內官方認定最高的電影獎項則變為由該組織頒發的「Luna Awards」(但這個獎於 2013 年後停止舉辦)。

IMAGE

《噴了香水的惡魔》(Perfumed Nightmare,1977)

六零年代,以 Sampaguita Pictures 電影公司為主,製作了許多商業娛樂電影,特別是稱作「bomba」的軟調色情片與音樂電影;而受到西方流行文化的影響,搖滾樂、青春愛情,也都成為電影的元素。1972 年,菲律賓總統馬可仕宣布戒嚴,電影創作亦受到影響,由政府主導,拍攝許多政令宣導式的電影。然而,不少充滿勇氣的電影創作者亦無所畏懼地以影像發聲;其中最為知名的是獨立電影導演奇拉‧塔西米克(Kidlat Tahimik),他的半自傳電影《噴了香水的惡魔》(Perfumed Nightmare,1977)獲得了柏林影展影評人獎,為菲律賓在國際電影版圖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塔西米克持續以實驗性的精神創作,他對電影的思考與態度,亦開啟了異於主流片廠制度的嶄新路徑,成為菲律賓年輕創作者追尋的榜樣。

而主流的電影產業仍持續蓬勃發展,八零年代末至九零年代,菲律賓電影年產量都維持在 200 部左右,但多數作品都是為了商業目的,為了獲利寧可犧牲製作品質,觀眾逐漸流失,而好萊塢電影也在此時期大量進口,就跟許多國家面臨好萊塢大軍壓境的情況一樣,其自身的電影產業迅速被蠶食鯨吞。但隨著拍攝技術的進步與數位時代的來臨,拍電影的門檻下降,即使單獨一人也能夠拍攝東西,因此獨立電影創作者便乘著數位的浪潮而起;低成本、有創意,積極參與國際影展,讓菲國電影能讓更多人看見,布里蘭特·曼多薩(Brillante Mendoza)以《男孩看見血地獄》(Kinatay,2009)一片成為第一位得到坎城影展殊榮的菲律賓導演。

除了以上幾位目前國際知名的導演以外,談到菲律賓電影的推手,就不能忽略這一位:利諾布洛卡(Lino Brocka,1939-1991),他創立協助藝術創作的組織「Concerned Artists of the Philippines」並拍攝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例如 2015 年台北電影節放映過的《黑暗魔爪》(Manila in the Claws of Light,1975)。作為一位出櫃同志的創作者,利諾布洛卡亦致力於促進 LGBT 群體的權益,然而卻因為一場意外的車禍,不幸早逝。後來菲律賓政府追頒了國家藝術貢獻獎(National Artist of the Philippines)給他。

IMAGE

導演拉夫達茲(Lav Diaz)

為了要振興菲律賓的電影產業,國會立法降低相關從業者的稅收,例如製片公司、戲院、出資者等,並對進口電影拍攝器材、原料的業者降低 12% 的稅收。2011 年,是菲律賓電影的大豐收年,該年有三部電影(皆是由 Star Cinema 製作)打破了菲國影史票房紀錄,分別是《The Unkabogable Praybeyt Benjamin》、《No Other Woman》和《Enteng Ng Ina Mo》,多是動作喜劇、浪漫愛情的類型。而國際知名的導演拉夫達茲(Lav Diaz)也於 2014 年獲得盧卡諾金虎獎的肯定,更於今年分別以兩部作品《A Lullaby to the Sorrowful Mystery》、《The Woman Who Left》得到柏林影展銀熊獎和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目前菲律賓國內比較重要的幾家電影公司為:Star Cinema(1993-)、Viva Films(1981-)、Regal Entertainment(1962-),後兩家的規模較大、歷史較悠久,但是年輕的 Star Cinema 卻是最能夠掌握到時下觀眾口味的公司,擅長搞笑喜劇、動作片、恐怖片與奇幻愛情片,而為了能更加聚焦掌握特定觀眾,Star Cinema 又分出了兩家子公司—— Sine Screen 和 Skylight Films,製作更加獨立、小眾的電影,讓市場分眾更加細緻。

在政府補助的部分,菲律賓的電影發展部門(The Film Development Council of the Philippines)以合製的方式,提供菲律賓電影製作資金,約達項目所需的四成左右。但是這資金的申請是有條件的,電影創作團隊必須有九成以上的成員是菲律賓裔,包括演員與技術人員,且拍攝地點必須以菲律賓境內為主。

除了多由連鎖戲院所壟斷的院線展映管道以外,菲律賓境內最重要的影展之一為 Cinemalaya Philippine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是菲律賓相當重要的獨立影展,成立於 2005 年,每年由非營利組織 Cinemalaya Foundation 舉辦,至今已邁入第十二屆,部分經費來源來自菲律賓文化中心(Cultural Center of the Philippines)和 Econolink Investments 公司,目標在於支持菲律賓獨立電影創作,除了提供平台展映以外,影展方會從大量的投件作品中挑選出優秀的十位創作者予以資助,他們的作品亦會在影展期間放映。

競賽項目中,劇情長片的部份分為鼓勵新銳導演的「New Breed」單元,以及給已有長片創作經驗之導演參加的「Director’s showcase」單元,除了長片以外,還另外設立短片競賽項目。該影展對創作者而言,是重要的曝光平台,一旦在影展中獲獎或受到注目,便很有推向國際發展的機會,例如曾參加過金馬學院的菲律賓導演愛德華多洛伊(Eduardo Roy Jr),其將於金馬影展展映的最新作品《無法人生》(Pamilya Ordinaryo)便是獲得今年 Cinemalaya Philippine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之作。

然而綜觀而言,目前台灣與菲律賓的電影連結其實相當微弱,多是仰賴影展單點單點的引入幾部作品展映,除了前述的金馬影展、台北電影節與桃園電影節以外, 2016 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亞洲競賽單元,一舉有兩部來自菲律賓的紀錄片入圍,我們可以感受到菲律賓電影創作的活力,但是無論是官方或是民間,目前似乎都尚未建立起穩定、暢通的交流管道,使得這些作品的展映與討論常常是短暫的活動性質,相關能量未能有效累積。

#拉夫達茲 #利諾布洛卡 #黑暗魔爪 #男孩看見血地獄 #噴了香水的惡魔 #卡文 #艾里克‧馬帝 #布里蘭特曼多薩 #菲律賓 #殺手情歌 #杜可風 #電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謝以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