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之聲:
《月魄》世界首演在臺灣

香港人文之聲:
《月魄》世界首演在臺灣

作者香港週 2016@台北
日期09.11.2016

香港小交首次「登台」

香港小交響樂團(Hong Kong Sinfonietta)成立於 1999 年,在音樂總監葉詠詩女士的帶領下,短短的十多年內已是香港旗艦樂團之一,而這次「香港週」是小交首次與台灣觀眾見面的場合。點進小交的官方網站,「古典音樂人人皆宜」以醒目的字體道出了小交的自我定位,這是葉詠詩在 21 世紀的香港推廣古典音樂,有意採取的姿態:

「我們認為社會上不同知識與年齡階層的人都有享受音樂的權利,問題在於我們必須為擁有不同音樂品味的人找到他們所需要的。所以在設計節目時,我們特別關注聽眾群的分界,曲目以及 presentation 的手法都是以他們適合、容易接受的方式來安排。讓兒童或是新接觸古典音樂的觀眾是進場來享受音樂,不致於覺得古典音樂很無聊,而面對比較資深的觀眾,我們表現的方式就會比較有挑戰。」

無論是以古典音樂知識與曲目普及為目的的「古典音樂速成」、「古典音樂知多少」,或是為幼童所設計,結合故事性與唱跳表演的「寶寶愛音樂」、「幼兒愛音樂」、「我的音樂日記」,或是一改晚間舉辦的傳統,而安排在早晨 11 點演出,會後更提供免費咖啡迎接美好的一天的「早晨美樂」等,在這些兼具教育、娛樂與藝術享受的節目中,小交匠心獨運的運作模式與音樂推廣的自任胸襟躍然可見。

當然,作為旗艦樂團,小交在古典音樂的專業深度上一點也不可小覷,從今年「香港週」的節目表中可見,小交一口氣為我們帶來了三種相當精緻的音樂作品,包含小交委約陳慶恩先生創作的《月魄》、拉威爾(Ravel)的 G 大調鋼琴協奏曲以及蕭斯塔可維奇(Shostakovich)的降 E 大調第九號交響曲,充分展現了小交堅強的實力。

跨界的三種意義

身處中國大陸東南一方三面環海的香港島,地理上的特性使其文化自始以來便多元可觀,文化的開放性更表現在其立足傳統中國、接受英國文化薰染,最終回歸現代中國的幾經流轉。任何到香港一遊的旅人,都能對其豐富的人文地景與傳統、現代兼容的都市面貌留下深刻印象。香港有她獨特的氣氛,那一種站在金融、時尚、藝術前鋒的脈動,扎根於香港深厚文化品味與跨界經驗。香港小交這次在「香港週」的演出,也呈現了豐富的跨界意義。

身為音樂總監的葉詠詩,為「跨界」一詞做了極佳的註解。從小受傳統古典音樂訓練的葉詠詩其實出身音樂世家,在全家人都是音樂人的情況下,以音樂為職志或許是理所當然,然而她的「不安於室」卻又是香港文化界的一種指標。她曾以音樂人的身分與李克勤、張學友等著名實力派歌手合作演唱會,也曾與著名視覺藝術家石家豪先生合作,為小交的樂手們開班授課,指導中國美術史與西洋繪畫賞析,還多次與香港舞蹈界名人伍宇烈在舞台上合作。凡此皆說明了葉詠詩善於跨界、樂於跨界的性格,由此也道出了在她帶領之下的香港小交的內在韻味。

本次擔任拉威爾 G 大調鋼琴協奏曲鋼琴獨奏的李嘉齡,在香港素有鋼琴天才的美名,外表嬌小可人的她,內心卻住著一個嚮往警察生活的剛烈女子。問她音樂家與警察夢如何在她的性格中並存,她認為「幫助他人」是兩者的共同點,這也是她在音樂生涯中秉持的信念。體質纖弱的她聽從鋼琴老師的建議,透過勤練游泳以鍛鍊體力,卻意外地游出興趣,在和游泳隊一起訓練的期間,教練甚至希望她可以一起參加比賽。有了這段經歷,李嘉齡發現游泳和鋼琴的訓練擁有相同的刻苦,而技術與體力上多方的磨練,讓她在音樂的詮釋上多了更多難以向外人道的韻致。

「香港週」的舉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促進香港與台灣之間的交流,小交這次的節目中,擔任《月魄》二胡獨奏的王瀅絜正是一位道地的台灣人,具體演示港台交流的意義。王瀅絜的音樂學習歷程從西洋古典音樂入手,後來接觸二胡便如久別逢故人,從此便以之為志業。曾在台北市立國樂團擔任二胡首席的她,離開後的四年內嘗試了各種「跨界」,去年她才和 NSO 國家交響樂團小提琴首席李宜錦合作「弦情女人心」音樂會,她用二胡獨特的音樂語言重新詮釋 Kreisler 的《愛之悲》。

三位音樂人分別在藝術形式、樂人性格與文化地域詮釋「跨界」的意涵,這不但是「香港週」精神的體現,同時也是香港文化、香港人、香港小交內在的靈魂。

中與西完美的結合

但香港小交的跨界絕不僅止於此。這次演出的曲目中,世界首演的《月魄》尤其值得注目。作曲家陳慶恩在香港樂壇的地位足以被寫入教科書,他本身是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也嫻熟於古琴,大學則接觸西洋理論作曲,在國樂與西洋音樂上同時有深厚的基礎。

18 年前陳慶恩自美學成歸港,多數管弦樂作品都由小交委約、首演,並且帶到國外,其中最特別的就是他以「月」入題所作的樂曲。這因緣要從旅美期間在伊利諾大學的生活說起,陳慶恩對於校園的月光難以忘懷,當他還在美國時便以《蟾影七疊》(1996)打開他創作系列的視野,而在 1998 年則以《月謎》奠定了他的創作風格,當時黃安源的兒子演奏胡琴,羅永暉的女兒演奏大提琴,打造了中西音樂合璧交暉的成功典範,這也是陳慶恩與香港小交的第一次合作。十年磨一劍,2008 年陳慶恩復以《月靈》在香港管弦樂團首演,將創作風格推向頂峰。此次演出的《月魄》本預計在 2018 年寫出,隱隱刻劃了他在不同的「十年」間音樂語言的軌跡,不過,為配合「香港週」的時程而提前在 2016 年完成。

中西音樂的結合,發生在香港小交的音樂菜單當中,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實際的執行卻不是完全沒有難處。問起葉詠詩這個問題,她回應道:

「我不太同意用國樂演奏貝多芬、莫札特,因為首先它們音域不一樣,而且中國樂器的音色很獨特、很有個性,當做獨奏樂器很好,但要把不同的樂器融合在一起比較困難。」

但這並不代表中西結合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陳慶恩是以對於中西音樂特性的嫻熟為基礎,重新創作樂曲,讓兩者合且雙美,同時避免兩者摩擦而可能帶來的缺點。陳慶恩便說到,現在學院中的作曲課程絕大部份都以西方音樂為基礎,但是中西音樂概念系統與樂器性能都有差別,如果簡單地把二胡當成小提琴、把古箏當成豎琴來處理,不免有方鑿圓枘之敝。他自己在譜寫曲子的時候,對於音色與旋律、地道與炫技、傳統與創新、不同音樂風格的並置與對位等議題都是小心地追敲琢磨。正如擔綱《月魄》二胡獨奏的王瀅絜所言:

「當然樂器本身會有它的本質,就像人有個性。但為什麼我們會失敗,那是因為對自己不夠了解。當我們對這個樂器的特性不了解,有時候反而會暴露缺點。所以要成功,一定要對自己的樂器了解,要對自己演奏的曲目的語言夠了解。」

中西合璧或許是一種令人注目的嘗試,但這並非原因,而毋寧應該視為香港文化、甚至是當代文化語境的結果。王瀅絜就以她的學習歷程說明這一點:「我的老師是台灣人,可是我們學的東西是中國來的,我們也常常跟大陸名師交流,所以地域也很難把文化特性分界,而且我們從小到大受西方文化影響很深,所以我們甚至很難切東方跟西方。」在上個世紀初國樂受到西洋音樂的衝擊,才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與規範,樂器也從而有形制上的統一。相較於西洋音樂系統性的發展,國樂的體制化還相當年輕,所謂的「傳統」仍在形成之中,並且隨著當代西方音樂的變化一同呼吸。

王瀅絜所言的處境恐怕不只是台灣人的處境,同時也是香港人、甚至是當代所有文化人的處境。所以中西的交融似乎是勢所必然,同時也是自然而然,差別在於我們需要一次成功的嘗試,讓音樂人把他們所知、所感、所要傳達的面向世界,而陳慶恩的月亮三部曲,堪稱此中代表。

《月魄》的文學之聲

陳慶恩除了以音樂名世以外,在他音樂作品中濃厚的文學氣息向來為人所樂道。歸港後所作的月之三部曲,創作靈感資取於中國古典詩詞,月亮向來是中國文人好用的意象,正因為月有陰晴圓缺,它綰節團圓與離散、頌美與自憐、溫馨與幽冷等成組的意義,得以開拓豐富的情感聯想力。

1998 年的《月謎》五個樂章標題分別為〈流影〉、〈金魄〉、〈天鏡〉、〈蟾薄〉、〈地霜〉,陳慶恩說明了他下標的靈感:

「『流影』源出『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之句(李白樂府詩《王昭君》其一);『金魄』與『蟾薄』均取自李白古風五十九首的第二首,『金魄』有『月滿』之意,『蟾薄』即『月蝕』;現存李白的詩文,將月比作『天鏡』的共有五首,其喻意可謂明顯不過;『地霜』則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轉化而來,取其空靈、幽冷之意。」

至於 2008 年的《月靈》與即將面世的《月魄》,樂章標題則是出於陳慶恩自己的創作。《月魄》的五個樂章分別為〈瘦馬踏殘月〉、〈冷月葬花魂〉、〈鴉影月斜白〉、〈霜菊藏月冷〉、〈月暈吊山鬼〉,陳慶恩這麼解釋:

「全曲長約二十六分鐘,五個樂章勾勒出一度起伏明晰的張力弧線。第一、三、五樂章份量較重,是全曲的『重頭樂章』;三個樂章的標題的最後一字(月、白、鬼)合起來剛好就是『月魄』。兩個曲題與花有關的雙數樂章配器較輕,亦各自與其緊接的樂章連續演奏,在整首樂曲中起間奏作用。」

在音樂創作上,陳慶恩深信樂曲的標題同樣不可茍且,但主角畢竟還是音樂,因此「如何將五個意境不同的樂章,融為一整體,而個別樂章及樂章與樂章之間的起承轉合又具說服力」,是他最重要的考量。也就是說透過曲題的提示與引導,為的也是要達到音樂「意境可能性」。

最好的聲音

《月魄》以外節目同樣精采,「把香港小交最好的一面帶給大家」,這是葉詠詩安排曲目的原則。

「Shostakovich 第九號裡面單簧管負責的部份很重,我們單簧管的聲部中,兩個樂手都非常好,巴松管有一段很重要很大的 solo,那我必須要知道我們巴松管的表現力足夠我才敢把這個曲子拿出來。拉威爾 G 大調鋼琴協奏曲裡面很多樂器 solo 的片段都是考試項目,所以他們一定要能演得好。像是短笛、小號、巴松管、圓號、豎琴、英國管,每個人的 solo 都要求很高,這是我安排的主要考量。」

香港小交不但演奏出了香港人的音樂,同時也演奏出了香港文化,「跨界的聲音」、「文學的聲音」、「最好的聲音」,這是香港人文之聲的內涵,也是初次登台的香港小交預備為我們帶來的音樂饗宴。

【演出資訊】

《香港小交響樂團 台灣首演:月魄》
11/19 @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購票入口
11/20 @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演藝廳 購票入口

#月魄 #陳慶恩 #王瀅絜 #李嘉齡 #葉詠詩 #香港小交響樂團 #香港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莊勝涵
圖片提供香港週2016@台北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