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電影節|
被遺忘的林班歌歷史:《誰在山上唱歌》
「時間自己會說話,當時間到了人事物便開始對話。」
長期關注勞工議題的柯妧青導演 2012 年在台中拍攝都市營建原住民工人紀錄片時,得知他們曾在林班的勞動過往與從山上流動到都市的遷徙史,進一步的做了田野調查後,發現有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國語流行歌曲像是〈偶然〉、〈我們都是一家人〉、〈可憐落魄人〉、〈珍重〉等等,其實都是原住民唱的林班歌,這引起了導演強烈好奇,到底他們流浪到城市之前,山上的林班工作是怎樣的情境,為何能激發他們創作出這麼大量的林班歌曲?隨著時間的醞釀與發酵,導演竟有了拍攝林班歌主題的機緣,是的,時間是活的他自己會說話,一切人事物隨著時間流轉,時候到了便開始跟觀者對話。《誰在山上唱歌》說的就是原住民在林班勞動的故事。
被遺忘的林班歌歷史
林班歌的產生和他們勞動的歷史背景,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誰在山上唱歌》是柯妧青導演從原住民為何開始在林班工作這個歷史的轉捩點溯源,揭開這段原住民的血汗史,從日治時期砍伐台灣山林,已經有林班工人在深山造林,包括育苗、整地、除草等工作。隨著國民政府來台,提倡現代化的便利與美好後,住在深山部落裡的原住民紛紛被要求遷居到了平地,住在現代化的房子裡。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於貨幣的大量需求,牽自來水、接電,送小孩上學接受漢人的教育都需要錢。而當時最直接可以賺到錢的地方就是林班工作,在這個當下,也造就原住民「不得不」去林班工作賺錢的無奈。
為了換取金錢,原住民的姑娘很多都嫁給外省人。原本是自己的傳統領域,卻都變成了國有林班地的殖民暴力…這都是我們之前從沒有想過的問題,因此導演希望藉由林班歌反映出這些被忽視的深層議題。因為這也是台灣文化記憶的一部分,希望透過這部紀錄片的推廣,讓更多人認識這段被遺忘的歷史、這群被忽視的族群。
回到林班歌與曲的本身
影片一開始,信義鄉東埔部落布農族聖歌隊,用他們嘹亮的歌聲唱著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林班歌,仔細看翻譯歌詞裡唱的竟是「很可憐的人,因為家裡沒錢,我不得不去林班工作……」輕快的節奏下竟唱著種種的無奈,破題式的讓大家知道「誰」在山上唱歌。
把林班歌的創作內容拆開來看,其實是很混雜的,從歌曲中的語言跟曲調,皆可看出端倪,歌詞有原住民的母語、日語夾雜著台語和國語,曲調則從傳統古謠、日本調、到後來演變成最主流時尚的國語流行歌曲,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衝擊的力道,讓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快速的崩壞。不過,即便林班歌是時代的大融合,我們還是可以從每一首林班歌的創作構成來看,同一首旋律的曲子他們也會因為時間、空間與族群的不同而填上不同的詞。林班工由許多不同的原住民族所組成,他們會將好聽的歌曲帶回彼此的部落傳唱,這變成各族與各部落之間美好的音樂交流,也就形成了獨特而有意思的林班文化。
尋找原住民的縮影
影片中的主要軸線人物──屏東霧台鄉的魯凱族人巴志郎,寫過無數的林班歌,每一首都是他的生命故事,可以說巴志郎本身就是那個時代原住民的縮影,他從 35 歲開始所唱的林班歌曲大多是改編自魯凱族古調,加上他滄桑而有韻味的歌聲,與創作的心路歷程,讓導演甚至動心起念的想在未來替他寫企劃、出專輯,讓他的林班歌創作讓更多的人聽到。
片中另一個場景,是想把林班歌文化傳承給年輕人的東埔東光教會聖歌隊隊長布農族人美珠和他的先生亞山,導演在一連串的連繫過程後,竟促成了他們聖歌隊錄製林班歌 CD 的美事,於是導演一邊拍攝他們的故事,一邊紀錄下他們錄音的過程。拍攝美珠與亞山的過程中,又開啟了另一個議題,就是教會曾認為林班歌太俗世,因此禁止在教會裡唱林班歌。在斷層二十年後,夫妻帶領的聖歌班才開始重新唱出自己的文化。
傾聽原住民內心的吶喊
奧威尼‧卡露斯和撒古流‧巴瓦瓦隆是原住民中的知識份子,他們的訪問透過導演巧妙的運用,像是重點旁白般,穿針引線的在片中用比較批判的角度來發出原住民內心的吶喊,不論是自我反省或是對這個社會體制的批判,從他們的訪談中我們可以針針見血的聽見,從原住民的自身立場與角度說出林班歌所承載的歷史重量。
從拍攝中學習原住民的哲學觀
林班工作的情況,其實就是在全台灣的山林中到處流浪,八八風災後路況更艱難,而上山拍攝林班工作的部分幾乎由導演一肩扛起。跟著一群原住民朋友篳路藍縷的越過高山,走上 7、8 個小時山路,這對林班工來說很辛苦,對導演來說更辛苦。但為了重建原住民到林班賺錢,老人家、婦女都上山工作的歷程,導演咬著牙拍攝,向他們學習溯溪,學習互相幫忙與分享,也是導演的一大收穫。
同時導演還跟他們學習到原住民的哲學觀。像是當領不到工錢時,就會樂觀的想,去山上打獵,也可能打不到獵物。林班歌裡明明就是在唱一段很痛苦的遭遇,但歌曲不會那麼沉重,反而更多的是用詼諧的方式來自我調侃。明明工作累個半死,但歌詞裡還唱著「不要感到疲憊……」這樣來安慰彼此,他們的生命非常有韌性。當面對國家機器的壓迫,卻無法反抗時,他們靠另一種方式來紓解轉化心裡的苦痛,那應該就是為什麼他們唱出的林班歌會如此動人的原因!
一段需要被傳唱的歷史
處理紀錄片時導演刻意挑選跟勞動有關的林班歌,希望能呈現出更多原住民跟社會脈動有關的際遇與生命的縮影,因為每個林班工雖然都只是個小螺絲釘,但幾乎當時大部份的原住民都是這樣生活過來的,其實林班歌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當時最真實的狀況。為了外來的貨幣,為了現代化,林班工只得把這些不得不的辛酸與苦楚,化成一首首的林班歌。影片中幾乎沒有旁白,而是留下更多的空間讓那個年代的他們說話、吟唱,因為這段不被重視的歷史需要被傳唱,唱他們人生的悲歌,也唱出他們的樂天知命,更唱出許多原住民生命的縮影。
【高雄電影節】
2016 年以「懼獸年代」為主題,集結影史大師的驚悚經典、以及娛樂指數破表的最新各國強片,連續十七天,超過 200 部的國內外影展強片,於 10/21(五)~ 11/6(日),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高雄市電影館、in89 駁二電影院、正港小劇場以及全台獨家的「雲端戲院」上映。2016 年高雄電影節更首度推出「雄影短片節」,將於高雄、台北同步放映,屆時可以在高雄駁二與台北華山兩大文創基地,欣賞亞洲第二大的國際短片慶典。
▏影展資訊|雄影粉絲團|購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