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影評|《海底總動員二》:稱職的續集,但⋯⋯
在《海底總動員二:多莉去哪兒?》(Finding Dory)的前半有一幕,是尼莫和多莉兩魚一起懇求馬林,想出發去尋找多莉的家。生性謹慎而且多慮,更「受夠了長途旅行」的馬林,一臉為難,最後終於鬆口了:「我不知道怎麼去,但我認識一個朋友⋯⋯」
下一秒,他們已經和海龜們一起在洋流中衝刺,一眨眼到了海洋彼端。這個「I know a guy」的喜劇節奏掌握,是那麼典型的好萊塢梗,出現在這,讓我愣了一下,不知該說是驚喜?還是另有所思?
《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的十三年後,皮克斯終於推出續集。片中世界的一個月顯然是現實中一年,所以對千里迢迢前往冒險、誤打誤撞救回兒子的馬林,和那趟歷險後脫胎換骨的尼莫來說,才歸來一年而已。一年後,海底世界沒什麼不同,主角們的外貌,動畫的質感和地景,魟魚老師的課堂等等,也都如出一轍。不過這天,多莉突然回想起一些關於家人、家鄉的片段,那強烈「想找到他們」的衝動,如心底一首熟悉的老旋律,擋都擋不住。就這樣,三魚踏上了旅程,如果說上次是基於親情的召喚,這次則是義氣相挺。
而整部片的場景,在他們飄洋過海後,幾乎都發生在海洋生態館(Marine Life Institute)裡。又因為多莉和馬林父子走散了,各有大不同的冒險。後面兩位這次比較是配角,但也先後和海獅、潛鳥打交道;前者因為結識了無所不能的章魚前輩,還跟童年玩伴鯨鯊相逢,經歷的情節超刺激豐富。最後還如願找到了爸媽,可以說功德圓滿。
但整部續集看完,開心之餘,好像少了點什麼。放在我對皮克斯一貫的愛之深、期待之高,說沒有一點失望是騙人的。仔細想想,在看的過程我一直覺得怪怪的第一點,是這次實在太「玩具總動員」了。上一集的父子大追尋,即使核心處「魚兒會講話、會溝通」完全是幻想,至少行為上沒有太誇張的能耐。但這回那隻章魚真的太厲害了,種種偽裝當笑點也就罷,拎著多莉亂跑,最後還開大貨車!擬人的程度到這裡,反而讓故事的「重量感」無可避免地降低。
接著如前面所說,故事主要發生在海生館,那是個結合水族館和生態體驗池、養護與研究單位的複雜園區,這讓不同風格的大量場景設計變得可能。但比起上一集的寬闊海洋,以及大自然的未知氣氛,都少了點魅力。園區的廣播代言人是雪歌妮薇佛,這個笑點從頭到尾無法翻出來,也有點可惜。
再者,既然都提到水族館這個「動物園概念」了,那對動物被圈養(以供賞玩)的利弊道德觀、必要性拿捏等等,怎麼沒多談一些?上一集那個牙醫的水族箱,擺明了是負面元素,那個愛玩弄魚兒的姪女,也對應到這次水族館的「摸摸看」區域,可見皮克斯不是沒有意識到人工/自然環境與動物權的關係。卻沒有再多著墨。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點沒被挖深。首先是疾病的詮釋,片中好幾個角色都有殘缺,包括尼莫的小鰭,章魚漢克的「缺一爪」,鯨鯊的近視,白鯨的雷達失靈,還有最重要的多莉的「短期失憶」⋯⋯
然而劇情的安排,是讓多莉「回想起越來越多」,進而完成冒險。這有點變成情節偷懶的工具(plot device),且沒有選擇讓患者找到新態度、新的心境面對困難,只以殘缺的被補足(亦即變回正常)當作救贖,讓我想像在觀眾中,如果也有同樣因為殘缺、或單純覺得自己某些地方不如人的孩子,這種「相信自己就會進步」、「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克服」的訊息,說實話真的不夠。更不會永遠是真理。
第二點則是,當多莉最後真的找到爸爸媽媽,那一刻其實我是失望的。雖然那星芒散射的貝殼陣真的很動人,三隻藍刀鯛抱在一起的畫面也很奇幻,但我期待的皮克斯是能夠說出「即使沒找到家人,但仍找到家的感覺」,或「即使沒找到但爸爸媽媽留下什麼,讓她知道他們是放心的/讓她知道他們相信她/相信她會記得他們⋯⋯」等等,就像《玩具總動員三》,或中段的冒險其實可有可無的《天外奇蹟》,或《料理鼠王》,更不用說《腦筋急轉彎》⋯⋯
向來,皮克斯都能在「夢的殘缺」裡,找到讓角色的心境迴轉,進而讓觀眾釋懷的契機。這是成長的滋味。這更是地球上最會說故事的團隊的敘事高度。如今《海底總動員二》卻不敢讓多莉找不到爸媽,連同前面說的,讓她克服自己的弱點(失憶症)的同時,反而否定了真正的弱者得到幸福的可能。這些失落讓我不免要說:我期待更多。
但話說回來,看的過程我還是很開心。即使大半篇感想都在嘆息,《海底總動員二》畢竟沒有像《勇敢傳說》那樣令我反感。這是一部可愛的,逗趣的,溫暖而且帶著童心的作品。再加上艾倫狄珍妮精彩絕倫的配音,若放在任何其他片廠的標準來看,我會說它不只及格,還高出了平均一截。只能說,我期待近幾年一直畫續集的皮克斯,早日恢復每年挑戰新題材的勇氣!
【張硯拓】
1982 年次,曾任資訊軟體工程師、產品企劃師,現嘗試寫作。經營部落格【時光之硯】多年,文章以電影心得為主;信仰:「美好的回憶就是我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