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與古典樂的香港衝撞:《禾‧日‧水‧巷》
在一個微熱的午後,我與音樂家張駿豪相約在城中心的一家咖啡店,初次相逢,他比照片上看來更加年輕與瀟灑。或許是長期於國外學習的緣故,駿豪說起英文來,比中文更加流暢,然而親切的他,迎面微笑,與身邊人侃侃而談地說著他對音樂人、對某首歌或樂手的理解。炙暖的眼神與熱切的表情中,彷彿能一眼看穿他對音樂的熱愛。
「什麼時候開始學習音樂的呢?」我問。張駿豪說,6 歲的時候他開始學習古典鋼琴,雖然喜歡美妙的音樂,但越長越大,他卻厭倦了學音樂為了考試、為了證照。「Rules should be broken.」駿豪靦腆地說道,「我不喜歡考試,不喜歡制度與規矩。喜歡音樂,是因為音樂很有靈性,很自由,在音樂的世界裡,演奏家們都很有自己的想法。」
在香港長大的駿豪,小時候,都喜歡聽甚麼音樂?「其實,我和一般人一開始聽得東西都差不多,粵語流行音樂。」駿豪認真地說,「到了中學,我開始聽一些搖滾的東西,像是 Radiohead 與 Jeff Beck。後來,偶然之下聽到 Pat Metheny 的音樂,便開始對爵士樂著迷。」講到一半,可愛如他突然發現了錯誤,提醒我記得要把筆記上 Pat Metheny 的拼音寫對,以免出糗。感激之餘,也發現駿豪對於自己所熱愛的音樂的堅持,在那塊領土上,他的專注力遠遠勝過常人。
《禾‧日‧水‧巷》的另一位創作者,時任香港管弦樂團藝術策劃總監的林丰,在電話受訪裡回憶起自己第一次學習古典音樂,則是在 4 歲多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在第一次課堂上,鋼琴老師讓他不斷反覆地按著 88 鍵鍵盤上的 C4,這成為了他對音樂的第一印象。而林丰在年輕求學時所接受的音樂養分,除了常聽粵語流行音樂外,也深受父母薰染,開始欣賞古典音樂,很快就深深愛上,並著手開始研究 。
張駿豪說:「後來,我開始聽一些有名的爵士樂,包括 John Coltrane 與 Miles Davis。」聽到這裡,我開始聯想到一些駿豪在玩團的作品,覺得他所彈的吉他音色,許多地方都和諧、柔和,彷彿水一般地輕盈,甚是悅耳。「哈……有嗎?」駿豪歪著頭,依舊認真地說:「其實我覺得我也是可以很侵略性、很激進地去呈現音樂,只是當感覺需要柔和的時候,我就喜歡用柔軟的方式。但你說柔和、激進,都只能算是其中一種風格,不需要定義。」
接著,他笑著講,「不去規定這些風格,開心自由的玩音樂,這就是我。」
《禾‧日‧水‧巷》:都市零碎的時光一隅
2015 年在香港舉辦的「世界文化藝術節」,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邀請本地的音樂家林丰與駿豪,一同創作能表現香港風格的作品,而《禾‧日‧水‧巷》由此誕生。「香港沒有真正意義上屬於本地的音樂,而我學的是西方音樂。」駿豪說,「對於我,香港是非常美的,在發展快速、繁榮的同時,實際上也有一些自己文化的東西,或樸實卻美麗的景象。」
「在 2015 年演出第一個版本的《禾‧日‧水‧巷》,我們以兩個小時為單位,分成 12 個小節,從一日時間的推移,去呈現香港每個獨特的地方。」駿豪停頓了一下,似乎在思考甚麼,說道:「不過,其實這只是一個框架,那些時間點不一定就是準確的 2 點到 4 點,4 點到 6 點,而是一種氛圍,或是想起那些時段某個特別的地方。包含《禾‧日‧水‧巷》,看起來有四個主題想要呈現,但我心裡覺得讓觀眾去接受這種定義,反而讓欣賞音樂受到了侷限。」認真過後,旋即又恢復了輕鬆的口吻:「所以說《禾‧日‧水‧巷》,其實只有一個主題,就是在表達『香港』。」
「其實,最一開始出來的作品標題,是英文版,叫做『Hong Kong Episodes』,原因是我想要呈現一個系列的章節或主題。但在切換回中文時,又覺得好像沒有很適切的名字可以很好傳達整體概念,所以就在團隊集思廣益之下,產生了這個名字。」林丰也在電話中回應道。「《禾‧日‧水‧巷》與視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演奏這些主題小節的同時,我們會在舞台正後方投影與音樂相關的影像,而這些意象,也和時間的推移有連動性。」
我問駿豪,這樣的話,他最喜歡《禾‧日‧水‧巷》中香港的哪一種情調?「我最喜歡音樂中呈現香港的廟,在繁華的都市裡,聲音非常純粹,非常寧靜,氣氛很自然,讓我有很多的靈感;也喜歡古典音樂與爵士混和,表現香港風和日麗、下午三點藍天白雲的場景,很舒服。」談到特殊情境與地點的聲音,我不禁好奇,《禾‧日‧水‧巷》是否有以擬音或非樂器的音色,來表現一個地方的特色或特別之處?「我與林丰在這次作品想要單純就音樂,抽象地去『速寫』香港,一方面,不想太直接的表現,讓音樂留有一點想像的空間。也希望能由我們對音樂思考的方式,呈現給觀眾我們所看到的香港。」駿豪說,「但未必,我們對香港的看法就是『絕對』正確的,而是希望藉著音樂,能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感覺。」
林丰說:「我曾在其他作品中,做過一個類似麻將碰撞的聲音,但實際上,那個作品正是單純地在呈現麻將聲音的各種可能,在不同的設定下賦予不同的脈絡與情境。平常我很少用樂器去模擬聲音,更喜歡把這些現實中的聲音作為靈感的來源,比如在作品中放入鳥鳴聲,我將這種作法稱之為一種『轉譯』。」
「這次來臺灣所表演的《禾‧日‧水‧巷》,我們把時間改成三小時一個單位,也就是 8 小節度過一天,是新的改版。」駿豪微笑道。「我也特別喜歡搭配 Anthony(林丰中學同學,建築師與攝影家黎智禮)的影像,讓音樂的立體感與情境凸顯,因為聽眾不見得到過香港,透過他的影響,情緒將更容易融入。」對此,林丰則說:「我們希望由多種角度展現香港風情,雖說對一般香港觀眾而言,這些場景皆日常生活可見可即,但透過重新剪輯、排列並賦予影像新的生命,會讓觀眾有新的視覺感受。」
「但是,影像應該是作為整場表演的一種『元素』或『背景』,不應該過於花俏、浮豔,甚至搶了音樂的戲碼。」林丰很精準地化除了我的下個疑問。「在《禾‧日‧水‧巷》裡頭,影像具有補充說明的作用,是為了能夠讓音樂情境更深刻、觀眾更入迷的一種輔助品。」
《禾‧日‧水‧巷》四個章節的設計,是否即是古典音樂曲式的安排?「我覺得,林丰是一個非常『工整』的人。」駿豪露出了難得燦爛的表情。「我很喜歡這種爵士樂與古典樂的 crossover,這是我一直很想做的東西。雖然古典音樂有甚麼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很多很多的術語,可能有一些比較規矩嚴謹的地方,需要想得很仔細、很精確。」說到高昂處,駿豪突然語速快了起來。「但誰說,爵士樂沒有自己的 form?古典音樂與爵士樂結合在一起,正巧保留了一些給爵士樂發揮的空間。有一部分由作曲家嚴謹的決定,從旋律、節奏下手,剩餘的留給樂手,讓樂手用自己的想像力,在不同的機緣,透過每個樂手不一樣的理解,讓每次演出都有不同的驚喜。」
林丰對於 crossover,則認為「平衡」與「溝通」最為重要。「爵士樂與古典樂的跨界合作,與我在古典音樂領域的經驗有些許不同。我是一個非常喜歡規劃與組織的人,不過對爵士音樂人來說,相對而言或許就比較自在,不做太多枝微末節的設定,甚至會到最後才決定變更今天演出要表現的形式。在《禾‧日‧水‧巷》彩排過程中,我會嘗試表達我對這段音樂的感受,並且與爵士音樂人一起討論、嘗試,試圖能做出更貼近彼此感覺的香港,過程非常享受。」
在電訪中,林丰也提到自己很喜愛《禾‧日‧水‧巷》用爵士與古典音樂跨界來『描繪』香港,因為能將香港多文化特色的樣貌,不同地景透過時序嬗變、流動與轉換的感覺,細膩地表達出來。」「融入有趣的元素,不要設限任何可能性,會讓音樂更好聽。」駿豪補充道,並為這一次《禾‧日‧水‧巷》下了一個命題。
「音樂,不需要固定的解釋」
透過《禾‧日‧水‧巷》的香港印象,駿豪也推薦我他最喜歡、覺得特別能引起「鄉愁」的爵士樂:薩克斯風手 Michael Brecker 的專輯《Nearness of You: The Ballad Book》。「乍聽之下,這張專輯裡面的歌曲好像速度不快,非常輕柔,但當你在聽的時候,非但絲毫不覺得慢,細膩的起伏,充滿純粹心靈的感性。」他補充道:「Michael Brecker 是個非常厲害的爵士樂手,有很多高超的演奏技巧,但這張專輯裡,他反過來收斂不炫技,卻讓我想起許多過去的故事。」
談及在美國學音樂時,所發生最有趣的事。駿豪說他記得,在一堂研究所的表演課上,教授要求他們每組準備一場演奏會。當時,他們選擇了 Björk 的音樂,並把原曲的編制改成由兩個鼓手組成的四重奏演出。「那時,我們用啤酒瓶作為敲擊元素的一部分,並在音樂中某個選定的位置砸啤酒瓶,但最後當然大家都要留下來一起打掃。」駿豪笑著說,「在全世界其中一個最早有爵士專門學系的北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教授非常能接受學生新穎的想法,學習起來很快樂。這和在亞洲學音樂,玩起來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而同時身兼創作者與表演者,在準備上有甚麼相同的地方?駿豪說:「所有玩團或玩爵士樂的人都知道『jam session』,每個人在沒有準備的狀況下,一起即興玩音樂。」駿豪補充:「但實際上,所有有接受過爵士音樂訓練的人,應該都練過至少大約 50 至 200 首『經典』的爵士音樂作品。因此這些 Jam,或多或少還是有受到各人喜愛的『爵士樂大師』、『傳奇樂手』的影響,因此在即興的樂句,或是自己所寫的作品中,多少會因為這些傳統的薰陶,而摻雜部分大師的元素。」
「但實際上,像這種摻雜不同音樂語言所產生的創作,是表現了創作者自我獨特聲音。」駿豪正色道,「有一些年輕的樂手,爵士樂閱聽量不夠,因此在創作或演奏的能量上,自然音樂深度就不足。而無論表演者、創作者,身為一個爵士音樂人,常聽不一樣的音樂學習、觀摩,就非常重要。比如爵士樂從非洲傳入,本來就帶有非常多世界音樂的因子,無論古巴、巴西,在不同的城市、文化影響,都會有自己的特色。」
「不論各地文化的特色,這些創作的靈感,其實是來自生活中無時無刻、景象與細節。」林丰活潑地說,「這次的八段音樂之中,我特別喜歡開場與倒數第二段音樂,其中橋段有爵士樂的 bass solo,搭配溫柔的古典弦樂,你可以想像自己在晚上與午夜,時間與步調都放慢許多,非常寧靜。整體而言,《禾‧日‧水‧巷》的音樂非常放鬆,爵士樂的注入,賦予音樂十足的畫面感,影像亦十分美麗。」
「而就算是同樣的一首音樂或情境,比如《禾‧日‧水‧巷》中所有的細節,我和林丰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感受或喜好。這說明了:音樂其實未必要有固定的解釋,也不一定非得需要得出一個『答案』,因為藝術充滿感性與故事性。即便是科學,他所對應的也並非一定正確。」聽到駿豪的哲理,我問了他,那《禾‧日‧水‧巷》所代表的故事,又是甚麼樣的呢?
駿豪依舊搔頭:「《禾‧日‧水‧巷》所代表的,並不是一個很正常的香港。當你徜徉音樂影像中,去描繪你自己所『想像』香港的樣貌,或許唯有親身感受,你才能找出專屬於自己的解讀。」
《禾.日.水.巷》多媒體跨界音樂會
時間:11/29、11/30,19:30
地點:誠品生活松菸店誠品表演廳
票價:NT$800、NT$500
年代售票
【香港週 2017】
由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主辦的年度文化交流盛事「香港週2017@台北」,將於 2017/11/24 至2017/12/3 盛大開展。今年特別從深度出發,以音樂作為主軸,跨越地區及藝術疆界,透過多元的音樂類型、媒體媒介和影像視覺的創新結合,帶出「音‧越」的主題。節目包括《音‧越‧薈》大型戶外逍遙音樂會、張駿豪 x 林丰的《禾‧日‧水‧巷》多媒體跨界音樂會、梁基爵 x 蔡明亮《一零(二)》媒體裝置音樂旅程,與及展示香港遊戲光輝歲月的《20年香港遊戲 x 音樂巡禮》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