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你一同重溫電影:專訪「時光之硯」張硯拓
如果你是電影迷,說到張硯拓,你可能還不知道他是誰;但是你可能聽過一個詩意的名字:「時光之硯」。還在青春年少之時,爬著黑漆漆的 PTT 看著鄉民大眾唇槍舌戰、私密個版開門讓你進來推心置腹,是求學之時的一大慰藉。那時也不知道是在誰的版上看到,這詩意的名字為《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巴黎前》兩部愛情經典分別寫了漫長纏綿的兩篇心得剖析,被許多文青轉錄查看台詞與重溫美麗劇情。
今年,再度闊別九年後,傑西與席琳再度聚首於《愛在午夜希臘前》,時光之硯也再次為這續集寫了一篇令人動容的美好文章。而也正是在今年,張硯拓的名字越來越常出現於各大媒體以及電影講座中,他以本名現身,更積極地從事電影寫作。
筆耕七年,感性與理性兼具
「時光之硯」部落格於 2006 年開張,張硯拓開始於網路默默寫下他的電影心得。接著,他也將文章貼上 PTT Movie 版,獲得一些網友推文轉錄。並開張了 PTT2 的個版 Inkstone,累積了越來越多的粉絲。隨著時間和科技的前進推移,目前「時光之硯」的 Facebook 專頁也成為粉絲討論的新據點。
理工科系出身,曾任資訊軟體工程師、產品企劃師的他,目前喜歡稱呼自己寫的是「電影心得」而非影評。除了覺得自己欠缺專業背景之外,他的文章確實較著重於觀看電影時的感受延伸和心得記錄。常常被問到出身於理性的理工科,寫起字來卻非常感性,是否覺得自己有些矛盾?他表示在理工學到的邏輯分析仍對寫作很有幫助。而寫了這麼多年,也會遇到一些表示「我從哪篇文章開始看你的部落格」的粉絲,令他很欣慰。
「最常有人看了我的文章之後和我說:『簡直就是把我看電影時的感動都寫出來了!』、『看你的文章就像把電影又重溫了一遍。』」他謙和地笑著說道,話語中也吐露出一點開朗的自信與驕傲,確實,要將電影寫到深入心坎,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為了希望文章能忠實呈現當下的感動,張硯拓也練就在電影院摸黑寫下靈感的本領。「有時候從電影院出來也不一定看得懂自己寫的字哈哈!」追尋靈思乍現,也令他看電影時仍不免有點壓力。「我會進戲院看第二次電影時,反而是因為第一遍較緊張於想著要寫什麼。第二次我會放鬆地去感受和重溫。」
專心從事電影寫作
從小家人都很喜歡看電影,全家的休閒活動常是一起進電影院,「爸媽還曾想抱還是小嬰兒的我去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結果無法進戲院哈!」長大後則常常是他負責來選電影,為家人張羅周末的活動,家人也很支持他現在的工作。回想起高中時期開始,看完電影後逐漸有寫下一些心得記錄的習慣,例如當時上映的《海上的鋼琴師》、《辛德勒的名單》等。
進入台大念書時,他加入了「清議書院」,社團以文藝分享為主,討論電影外也讓他接觸更多不同領域的學術。在理工本科系時,資訊課報告要寫關於《駭客任務》的特效,他卻忍不住介紹了整部電影的劇情、理念和分析,後來報告的分數雖然沒有特別好,卻顯示出他對電影濃濃的熱情。
張硯拓在 2011 年五月離開先前的工作後,即專心從事個人的電影寫作及演講,也幫一些雜誌撰寫電影專欄。他坦言生活上的改變其實沒有想像中那樣大,對未來的焦慮感也隱隱存在。但他並不後悔這樣的選擇,去年他總共看了 300 部電影,也時時警惕自己、不時積極規劃寫作計畫。
他曾在今年三月到六月於粉絲頁上,連續 100 天一天推薦一部電影,吸引許多粉絲的關注,累積將近十萬字的推薦語。最近他也計畫新的自我訓練,想要練習「寫短一點」,在粉絲頁寫下每部看過的電影 100 字的短評並給星評。他想勇於嘗試給出更多評論,陪伴粉絲不間斷地持續欣賞、討論電影。
科幻解析人生、疏離的東京異鄉客
接下來張硯拓與 BIOS 合辦的兩場講座分別是「記得,還是記錯?——科幻中的夢、記憶和自我」、「喧囂的暖意——外來導演眼裡的東京」。以科幻電影和非日本籍的導演以東京為背景的電影為主題。
張硯拓認為好的科幻電影之所以能撼動人心,除了別開生面的新穎科技外,其實最重要的是可以反映真實社會、現代人的人生與心靈。例如《全面啟動》、《盜夢偵探》,記憶的真實性可以引起很多懸疑,也令人質疑、反省自我生存價值。此次講座他也希望能引入更多醫學和心理學的層面,讓聽眾們更深入理解自我腦海中的神秘。
而「外來導演眼裡的東京」講座,則是緣起於他在八月中看了阿巴斯的新片《像戀人一樣》,將東京的異國情調和少女、老年人的情慾融合於疏離寂寞的風景之中,令他著迷。於是他集合他也非常鍾愛的蘇菲亞‧柯波拉《愛情不用翻譯》、侯孝賢《珈琲時光》,想談談這些非日本籍的導演,如何以獨特而溫柔的眼光詮釋東京。張硯拓本人也非常喜歡日本,兒時曾在日本住過一年,長大後也多次前往旅遊,擁有無法割捨的情懷。由他來介紹這些不同層面的日式風情,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