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場後台》:巴黎印象的華麗、破敗、與愛憎

《秀場後台》:巴黎印象的華麗、破敗、與愛憎

作者閱讀私訊
日期15.03.2013

秀場一詞對於現代人而言既復古又華麗,2001 年妮可基嫚主演的電影《紅磨坊》,建立了大家對於法國秀場的想像:絢爛、魅惑、迷幻而墮落。

一人出版社最新推出的譯作《秀場後台》,集結了法國女作家柯蕾特在秀場演出默劇和舞蹈的筆記,彷彿開啟另一扇窺探秀場的門,讓讀者能更貼近 20 世紀初的絕代風華。書中的每一篇隨筆,都是柯蕾特利用排練空檔、巡演的旅途間,留下來的生活札記,提供給當時的巴黎《晨報》,在名為「秀場系列」的專欄中發表,最後於 1913 年集結成冊。

為了生存下來,人們何其努力,就像各個職場中屢見不鮮的勾心鬥角,柯蕾特用細膩的筆鋒,記錄舞者和演員的後台掙扎。

「我們醜陋凌亂,既不優雅也不謙遜。」抵達、排練、休憩、縫補,週而復始。一站又一站的巡演,柯蕾特以可悲的皮囊、大衣包裹的敗絮、髮絲亂舞,形容著演員們的破敗不堪;縫紉間裡女演員們一邊更衣,一邊談論團長的壓榨和自身的權益,順便酸溜溜地評論討人厭的同事;練舞室中老師的喝斥,搭配只追求金錢的舞者,讓柯蕾特感嘆愛已不在。

愛、恨、情、仇顯然是秀場後台不可或缺的風景。可愛的英國小舞者,遞給演出男同伴一些糖果蜜餞,這初萌芽的愛情,在柯蕾特筆下是這麼記錄著:

「他有一個女朋友,一個歌舞秀場的『巴黎』女子,他應該要定心了,應該吧,也可能行不通……但這位『英國』女孩,他不知道該如何擄獲她的心……」

這個「他喜歡她,她挑逗他」的遊戲,看似輕描淡寫,但又惹人遐想。

柯蕾特除了刻劃演員的生活,也沒遺漏秀場中的其他角色。伴奏女郎一小時只賺取兩塊五法郎,女收銀員的一雙手因數著硬幣而變黑,女服裝師的指頭被衣扣別針給扎慘了,她們的出現讓《秀場後台》變得更為真實,卻也更為辛酸。

這些汗水、疲勞、爭寵和妒忌,堆疊出當時法國歌舞秀藝人的黃金年代,反觀現代人的職業「秀場後台」,又何嘗不是如此?

 

 

《秀場後台》L’Envers du Music-Hall

作者:西多妮-加布里葉.柯蕾特
譯者:陳虹君
出版社:一人出版社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文字韋惟珊
圖片提供一人出版社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