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提問,又不只是,這樣的青春(?)── 張凱福╳楊宗哲談「桃園鐵玫瑰青少年劇場計劃」

是提問,又不只是,這樣的青春(?)── 張凱福╳楊宗哲談「桃園鐵玫瑰青少年劇場計劃」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3.07.2025

「戲劇無法救世界,但觀眾可以。」這是十貳劇場始終放在心裡的一句話。觀眾可以拯救世界──尤其年輕的觀眾。2019 年開始,桃園展演中心推動「桃園鐵玫瑰青少年劇場計劃」,2024 年由十貳劇團接手執行,從《破殼表演訓練場》到 2025 年的《青春列車,過站不停(?)》,青少年先是觀眾,然後走進劇場,成為劇場人。

於是發現,劇場可以包含整個世界。

一場專為青少年打造的劇場表演課,會是什麼模樣?本屆青少年劇場計劃的製作人暨陪伴導師張凱福,與桃園展演中心主任楊宗哲共同對談,當被動的觀眾第一次成為戲劇的創作者,在表演與真實之間,他們創造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學習表演,就是學會面對衝突

BIOS monthly:在最近的 5 年裡, 可以感受到政府對於桃園藝文領域的重視,包括補助地方文化誌、舉辦桃園鐵玫瑰藝術節,以及啟動青少年劇場計劃等等。想請兩位談談,當初為什麼會開啟這個青少年劇場計劃呢?

楊宗哲:文化部從 2019 年開始,針對培養地方的特色與藝文人口發展不同計劃。而展演中心作為一個劇場,我們在思考藝術教育的紮根或推動時,很自然地選擇了青少年這個族群──他們可塑性高,在這個年齡層給予支持,這些投注的心力很可能會長遠地影響他們未來的人生發展。

IMAGE

學員清潔教室地板,表達對場地的感謝,並等待彼此速度一致,這是每天上課前的必要環節。

張凱福:就執行團隊而言,推動青少年劇場計劃還有一個很大的效益,是培養潛在的觀眾。

作為一個做劇場的人,我們都知道這個環境陷在一個票房推不動、觀眾動不了的泥淖中。但現在我覺得似乎找到一些新方法,去重新培養一群新的觀眾,如果從觀眾開始改變這個產業結構,進而就會改變製作層面,包含帶出來的戲也都會完全不一樣,就有機會讓整個產業注入活水。

BIOS monthly:最初在開啟青少年劇場計劃時,兩位有期待劇場表演的訓練及經驗,可以為這些年輕的學員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或刺激呢?

張凱福: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衝突」吧。不論是表演還是生活,其實我們很鼓勵衝突發生──因為戲劇就是衝突。沒有衝突的戲劇就沒那麼精彩,不論這個衝突是往良善、決裂或是悲傷的方向都無所謂,因為這就是人生。這些青少年們來學戲,就會看到這個東西。

上課時最有趣的,就是把二十幾個熱血沸騰的青少年聚在一起時,會有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情發生、有時候完全跟表演無關。像是他們會有小圈圈、會突然覺得誰講話很自大、或是討論誰誰誰好漂亮。很多亂七八糟的情緒在這個空間流動,我覺得這就是表演,這就是戲劇,這些都是演員和戲劇的原動力。

IMAGE

第一天的開營儀式,范頤老師引導學員們彼此認識、互動。

這個課程也不只是教表演,孩子們當下的身心的狀態,其實我們都看在眼裡。當青少年開始用戲劇說出自己的故事,他們會變得更願意傾聽別人的故事,也更能看見人的複雜與獨特。我們希望整個團隊能跟著這群青少年一起漂浮、前進的,因此今年的計劃多了陪伴導師的角色,希望以更全面的角度支持、陪伴他們。

楊宗哲:以展演中心的角色來看這個計劃,我們的目標不是純粹在教表演的技巧,技巧的部份反而不是最重要的。我們比較著重是以這樣的藝術手法介入,透過參與青少年劇場計劃的經驗,讓這些學生在過程中去整理自己的生命經驗、人生遇到的困惑,訓練他的表達能力,將自己的故事講出來。

BIOS monthly:特別注意到計劃名稱《青春列車,過站不停(?)》中的「(?)」,好奇這個問號代表著什麼呢?是回望青春的姿態、或是對於青春的反思呢?

張凱福:太棒了太棒了!我就是希望大家對這個命名有各自的解釋、不同的想法,這是我當時在想這個 slogan 的初衷。

我們一直在思考,到底在青少年這個階段他們來上表演課,或是來接觸劇場,我們可以提供他們什麼樣的意涵?在這個人生階段,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也許青少年需要的,不是一個教他們怎麼成功的「老師」,而是一個願意陪他們一起走過的「旅伴」。

IMAGE

第一天的開營儀式,學員們練習拋接象徵「青春」的氣球。

這次和總導師范頤討論主題時,想著我們的青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好快就過了啊。青春期原來是這樣子,很難具體說清它是什麼,它有點困惑、有點驚訝、有一點不知所措,那些情緒都包含在這個括號裡的問號。它像在提問,又好像不是真的在問,它表達的是一種狀態。

我覺得這是青春裡面很重要的一種狀態──既有點未知,但又不是真的什麼都不知道,其中還有很多很多的可能性。

今年的主題是往內走的一趟旅程,我們希望透過戲劇這個媒介,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讓青少年有機會去整理、理解,甚至擁抱自己內心那些還沒講出來的情緒和經驗。

楊宗哲:另外一點就是,透過這個計劃的戲劇手法回頭去整理人生的經驗,即使發生過了我們無法去改變,但經過整理,那些在我們生命裡的事件,也可能對未來的我產生完全不一樣的意義。

張凱福:其實這個問號,我們之前在提案的時候也被深刻地討論過。因為這是一個錯誤的標點符號用法。

楊宗哲:對。括號裡面不能有問號。

張凱福:就是有點怪怪的。但因為它是一種像迷因的狀態,這些困惑、驚訝、不知所措,都被包含在裡面了。

不是教演戲,而是陪伴

BIOS monthly:好奇這次的課程是如何設計的呢?除了實務的表演訓練之外,關於學員的自我探索,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在課程中落實?

張凱福:表演固然可以整理成一套 SOP 的方法,像寫角色自傳、設定潛台詞、角色姿態、聲音情緒表達方式等等,這些都是很具體的東西,表演課清一色都是在教這些東西嘛。但我認為好的表演課程是:到底能不能引發學員對世界的「好奇力」?一旦他開始好奇角色如何思考,是這就是進入表演專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的一步。

有些人其實需要的是一個陪伴的教練,在聊天的過程中,幫助學員去理解為什麼這個人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他就可以套用在很多角色身上。所以如何把這些細膩的七情六慾,透過嘴巴把那個情緒講出來,讓學員們能去同理,我覺得是作為表演老師很重要的元素跟能力。

IMAGE

第二天的肢體開發工作坊

所以好奇雖然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但它其實也需要刻意練習跟培養。這就是我們在課程設計中的一個核心目標,從身體覺察、角色探索、到故事創作與文本討論,都是在引導學員重新對自己產生好奇,進而延伸到對他人的生命、對角色的背景、對社會議題的不同視角產生興趣。學員會學習辨識自己的情緒、辨識過去的創傷、辨識與人相處的方式,也辨識社會對我們的期待與影響,甚至包括每天我們從媒體接收到的各種訊息。這一切,在戲劇裡都能被具體經歷。

BIOS monthly:在這些陪伴與同理當中,要怎麼讓學員可以重新整理、探索自己的生命經驗?

張凱福:今年成果演出的劇本會蒐集學員的故事,所以我們只有 3 週,要寫完一個小時的戲,其實是不容易的事情。

因為他們是在貢獻自己的故事,所以很大的比例上,他們是在演自己。那就有趣了──他既然要客觀地剖析自己,也要感性地詮釋自己,那回到角色功課上,他是不是要對自己的故事做一個客觀的分析、客觀的理解和客觀的辨識?那就回扣到為什麼我們要自我探索?因為他就是主角啊!

所以當他在探索自己的過程中,他就是在逐步完成他需要建立的角色功課。

楊宗哲:以桃園展演中心來說,我們都是尊重團隊的專業,但我們也會提出一些角度,比如剛剛舉例的,因為這些劇本都是跟學生一起共創出來的,我覺得你要把自己的東西講出來,有一定程度是去揭露一些不想被他人看到的東西,那在這個過程裡面,如果一個分寸沒有拿捏好,有時候對講故事的那個人,或許會造成一些傷害。

因為有這樣的經驗,所以今年才設計了一個陪伴導師的角色。

BIOS monthly:這幾年許多國高中校園裡,或是許多地方都有開設表演課程,青少年劇場計劃與這一些表演課的不同之處是什麼呢?

張凱福:我相信除了演戲,生活中能夠走進劇場後台的機會少之又少,除了演戲之外,怎麼可能有機會走到劇場裡面?所以有機會能夠來到劇場,讓他們聞聞後台的味道,我覺得這個經驗對任何心裡面有藝術成份的人,不管他是要從事繪畫也好、音樂也好,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氣味。

雖然這個聽起來很抽象,藝術家喜歡講很抽象的東西(笑),但就是因為這個很細膩、很抽象的經驗──原來燈光長這個樣子、原來排一齣戲這麼簡單,或是這麼複雜,這都是一個具體的經驗跟回憶,這件事情是大部份校內體制的表演藝術課沒有辦法取代的。因為非常少學校有專業的劇場空間,他們有的只有禮堂。

3 週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們其實可以更全面、有脈絡地安排各種不同領域的師資進來,而且所有老師們是共編了一個整體課程,當大家都知道彼此的課程內容,我們就能揉出一個最大公約數:亮點不是老師,而是學生。

因為我們的所有課程都是在同一個脈絡裡面,所以學生可以更有跡可循地去認識表演藝術。

IMAGE

 

播種的起點

BIOS monthly:除了課程之外,2024 年桃園展演中心首度舉辦「青少年劇場公民參與討論會」,這個活動實際上的內容是什麼呢?

楊宗哲:其實你可以簡單理解它,就是公共政策的部份希望公民也可以參與討論,所謂審議式民主的精神就是這樣,它是一個跟公共政策的對話。

去年很多人就提出來,他們對劇場的想像是什麼、或是現階段學校裡的戲劇教育,可能都還是偏向點綴式,大家的重點都還是放在點綴式、升學主義這一塊。其實也有些人很期盼,劇場可以提供一些學校教育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回歸到我們在推動一些計劃的時候,要怎麼樣去做政策的制定。那有些比較是大環境的東西,或許不是展演中心的角色就能去改變,但我覺得至少開啟了這樣的對話。

BIOS monthly:兩位認為持續推動公民論壇能夠如何培養青少年有意識地思考,並且訓練公民的社會參與能力?

楊宗哲:我覺得有時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已經失去這種好奇心──反正這個社會上發生什麼事,關我什麼事啊,我也不想去關心。我反而覺得最後的結果能不能改變什麼,或許是另外一件事,而是這個參與的過程中,大家開始去想像、開始參與這個討論,然後你找到你自己的立場了,這件事情或許更重要。

BIOS monthly:在兩位的期待中,青少年劇場計劃要如何協助打破社會對表演藝術的刻板印象,讓更多家長、學校、社會大眾認識表演對於青少年成長的正面影響,甚至為台灣,乃至於全台青少年帶來什麼樣的長遠改變?

張凱福:對我們來說,我們是真的在培育一群新的觀眾。我們的課程 20 位同學,如果他們的爸爸媽媽哥哥姊姊弟弟妹妹爺爺奶奶來看他表演──「哎喲第一次踏進去場看我女兒表演」,就很開心。我覺得這個影響不只是 20 位學員,不只是 150 位觀眾,他們可能還會打卡,會跟其他人說你要來參加。

IMAGE

開營第一天,學員寫下對自己在這三週表演訓練課程的期許。

文化的影響力是來自人跟人之間的交流、互動還有傳遞。我們作為計劃執行團隊,我們想要培養一群新的觀眾,讓他們互相地去影響。而售票這件事,它其實是在推廣一個尊重,就是學員對於表演的尊重、還有觀眾對於劇場的尊重,他有這個花錢的心態,有一個價值的交換,我覺得這對於學員或觀眾,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跟理解。在這個過程裡面,就不是只有上表演課這件事,而是對於這整個產業的正面影響。

那我當然也有遠大的夢想,最好前台後台,導演演員燈光舞台服裝,全部都是青少年,然後有一個這樣子的空間定時演出。這個東西可能真的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才有可能。如果它需要五十年的話,我們現在就要播種了。

IMAGE

桃園展演中心主任楊宗哲(左)與本屆青少年劇場計劃的製作人暨陪伴導師張凱福(右)

楊宗哲:大局面的東西的確沒有那麼容易去打破它,也不會因為有這樣一個計劃,就造成很直接的改變。但我覺得它其實像是一個種子的概念,你不知道它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我之前也聽過一個藝術家分享,他也是高中的時候參加什麼營隊,因此啟發他走上那條路。你不知道未來這 20 個小朋友會變成誰,但在這個時刻,我們在這個地方做了這樣的計劃,可能未來會讓他長成一個非常獨特、很亮眼的東西。我覺得光是這個希望,對我們來說就值得去做。

 

IMAGE

2025 桃園鐵玫瑰青少年劇場計畫《青春列車,過站不停(?)》成果演出

時間|2025.08.02(六)14:30
地點|桃園展演中心
購票連結|https://s.opentix.life/p/P4db39e2e
 

#桃園鐵玫瑰青少年劇場計畫 #桃園展演中心 #十貳劇場劇團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吳孟倫
圖片提供十貳劇場劇團
執行林湘芸
核稿編輯陳劭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