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城市慶典的永續思維──超越燈節想像,4 個台灣代表性的光展演活動

創新城市慶典的永續思維──超越燈節想像,4 個台灣代表性的光展演活動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0.02.2023

行經大疫之年,人們紛紛找到重新與世界相處的方式,開始以嶄新的眼光觀看自己身處的環境。環境以很多方式塑造了居民的價值觀和觀念——建築呈現了不同的社會文化價值,歷史也在其中暗藏線索和玄機:聚落型態代表特殊的時空背景,舊時產業遺址則反映經濟發展樣態,而有些儀式性空間,往往因為節慶活動人們吸引到這些地方,成為集體行動的見證。

透過近年來大勢的藝術展演,場域的魅力得以重新被看見。其中,不論是建築立面上的光雕投影、還是與觀眾有高度互動的燈光藝術裝置,「光」因其從數位出發的創新樣貌,以及不影響古蹟、建築體的永續優勢,成為極受重視的展演方式。

隨著台灣燈節的強勢歸來,看見各處因光而改變的地方風貌——日落正是出發時,追光玩家們,蠢蠢欲動等待著夜幕裡浮現的光之風景。

南村有光:信義區裡的時空旅行

時光回到八〇年代,信義計畫區啟動,台北擁有嶄新面貌:寬闊的大道、地景林立垂直性建築、經濟活動多元、人口密集,眾聲昂揚。儘管此區大興土木,「四四南村」依然替攘來熙往的街道,蘊藏了一個靜謐角落,並成為各式藝文活動的重要場域。

在一年前,南村有了新的光亮——坐落於四四南村附近的南山人壽,其實正是當初四四南村分有甲乙丙丁字號的「甲」字號。為延續過往見證的城市記憶,南山開啟長達三年的《南村有光》燈光計畫,以長時間、多位藝術家輪展的方式,用前所未有的新思維,深度結合城市景觀、藝術人文,並與社區編織出新的城市人文紋理,訴說不同的故事。金融業與文化地景藝術的互相扶持,也像是濃縮信義區的風景。

計畫首先邀請到旅美影像設計師孫瑞鴻,以四四南村的前世今生為敘事軸線創作了首檔作品《村光 44 fragments》,15 分鐘的投影演出揉合了寫實與超現實,召喚出舊時歷史情感。而後加入的設計師陳青琳,則以所有人的共時回憶「玩」作為主軸,將打陀螺時的旋繞軌跡搭配虎颯聲響、玻璃彈珠凝固於玻璃中的七彩光影炫色、跳房子的格狀形變,交織成燈光科技藝術的復古時光。

每兩個月輪替展開的《南村有光》,新銳視覺藝術家與影像藝術家持續地加入,日日在四四南村公民廣場定時投影展出,開展了新的生活記憶與期盼:VJ 鄭惠璞取材金剛經與聖經經文,創造出第三檔《是花非花》,邀請行經於此的人們,在生命旅途中,向靈魂持續發問探索。

IMAGE

最新一檔作品《DATAPOEM》,由影像創意團隊「遊樂製品」製作。(圖片提供|
南村有光)

IMAGE

《DATAPOEM》將四四南村建築立面作為一資料化面板,使過往歷史化作視覺詩篇。(圖片提供|
南村有光)

沿岸製作的《沿岸浪寫歷史》則以「人」所面臨的狀況與情緒作為基礎,將戰亂的慌忙、新土地的求生、家園的適應與融入、地方文化的褪去、眷村保存與重生,轉化為劇烈與平靜兼成的潮起潮落,展現四四南村一群人的生命歷程。最新登場的遊樂製品《DATAPOEM》將四四南村建築立面作為一資料化面板,將過往歷史化作視覺詩篇,重拍電子聲響搭配規律卻又失序的視覺,撞擊出對於兵工廠在製造過程中的奇想。

《南村有光》作為台灣首個長達三年的戶外燈光演出計畫,像是在四四南村「定居」的新住民,由藝術家們輪番帶來的光雕創作,運用光非侵入性的特質,在不傷害建築體的前提下,持續為夜晚的南村與城市帶來了新的方向感與認同感,也形成了新型態的生態博物館。

月之美術館:不只是煙火的鹽水新面貌

隨著後疫情時代的到來,慶典活動相繼回歸。台灣燈會延續 34 年的祈福傳統,一路陪伴我們迎接農曆新年後的第一個滿月,正是我們常說的:「過完元宵,才算是過完年!」

熱鬧有餘,當燈會從傳統燈藝到現代燈飾,又再進一步發展為大型光雕投影活動,我們可以開始思考的是,在這些煙火型的慶典之後,還能做什麼?有如《南村有光》突破慶典慣常的一次性展演思維,月之美術館也為生態博物館提供了一個新的典範。

鹽水,對許多外地人來說可能與蜂炮、意麵等習俗、特產相連,但如今,越來越多人為了月津港燈節前往鹽水。

一年一度的燈節翻新了地方面貌,但這個努力來自於長期的耕耘。自 2004 年台南縣政府推動「月津風華再現計畫」,整治當地排水系統,讓鹽水地區重新擁有親人風貌,2010 年推動了第一屆的「月津港迎春燈會」,往後十載,年年吸引近百萬人造訪。

2019 年起,市府更推動「月之美術館」計畫,以生態博物館的概念設置常態型的展演,讓燈節不只是單一節點活動,並以多元的徵件機制邀請大眾,以結合環境地景、運用水上場域,將鹽水歷史人文作為創作背景方向,加入勾勒街區樣貌的行列。不只培養觀眾,也提供青年藝術工作者透過光影、雕塑、水上裝置來重新思考對地方產生意義的機會,使地方和觀眾產生新的關心,發展出鹽水年度重要節慶的新面貌。

IMAGE

2021 月之美術館展區作品《兔大叔帶路》,由禹禹藝術工作室創作。(圖片提供|月之美術館)


 

IMAGE

2021 月之美術館展區作品《點亮・平安》,由禹禹藝術工作室、王爺廟與在地居民共創。(圖片提供|月之美術館)

光的實驗場,關渡光藝術節

而別於傳統燈節,素有「妖山」之稱的北藝大,則有一群新媒體藝術學系的師生,嘗試以場域如何展現光的藝術為主要訴求,打破大眾既定印象中燈會總是一區區、一片片的參觀模式,提供了有趣的觀展經驗。

在這裡,你需要步行在蜿蜒的學校道路上,他們時而以裝置作品關注地景和光之間的關係;時而以單一演出形式,展現非典型的光節作品;時而兩者兼備。

對關渡光藝術節著力頗深的戴嘉明副教授認為,光節應該是隨機變動的狀態,從草原上與光共玩、結合水介面的浮光、成為裝置產品的養光,到燭光晚宴的沉浸式餐飲,是關渡光藝術節的蛻變過程,也呼應新媒體藝術對光藝術的實驗精神。他更直言:「北藝大白天看起來很美,但晚上很空很黑,我最初的想法是,如果這裡晚上也能有藝術的氛圍,就再好不過。」

IMAGE

2022 關渡光藝術節藝術家程彥烜、陳智賢作品《wobble》,(圖片提供|關渡光藝術節,攝影|詹佳霖)

IMAGE

2022 關渡光藝術節藝術家莊志維作品《裝置微光計畫》。(圖片提供|關渡光藝術節,攝影|詹佳霖)

斬獲成功與關注的光藝術節,也透過產學合作的方式,將藝術作品轉換為商品,替活動結束後即拆除的浪費狀況,嘗試開闢一條新道路。光的體驗經濟如何成為常態性的自然人文景觀,也是未來藝術節關注的重點。

展演的場域向來不單是以建物為度量衡而進行定義的。有時候,破壞空間的既定印象,從感知切入,透過不同的材料越能創造出人與空間的有趣連結,展現驚喜的一面。其實不論是大學校園、還是人物背景轉換的歷史場域,都僅僅是都會符號的一種,但城市存在的方式,則是透過人們在心中反覆思考,而創造出的獨特混合體。

菸.葉.廠:我們不用驕傲,但可以自信

視線漫遊到南台灣,2021 年甫剛開放的屏菸 1936 文化基地,過去是菸葉加工廠,菸葉被各式加工機具細緻處理,不同分工的職人穿梭在機具之間,展現精湛的勞動記憶。雖然產業已逝,但保留下來的巨大廠房,仍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訴說故事。

《菸.葉.廠-複薰的金黃記憶》的策展團隊宜東文化透過大膽想像、細膩操盤,以「光」作為載體,運用現地保留的「除骨機器群」,以菸葉去除煙骨的程序為基礎,Cyberpunk 風格的視覺感,利用 LED 燈條與燈具採集流動、分裂、去除、晃動等意象打造了一場為時 3 分 38 秒的「除骨作業光雕秀」。

IMAGE

宜東文化在運用工業遺址現場大型機具,策畫一場關於菸葉故事的常設展。(攝影|邱家驊)

IMAGE

「除骨作業光雕秀」讓參觀者走近機械中廊道,身歷其境。(攝影|邱家驊)

作品中,加速流動的光點像風一樣帶領觀眾再次探索機具的生命。與此同時,觀眾不單只是觀看而已,更是被邀請走進團隊打造的廊道中,穿梭在機器之前,彷彿自己是一片菸葉,感受光影與帶來的震動與震撼。

策劃團隊的負責人羅健毓說著,「我希望我們每一次完成的展覽,它可以成為在地居民的一個驕傲。可能以前在這裡工作過的阿公阿嬤,他們可以帶著孫子孫女回來看展。」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歷史的一部份,不需要刻意地復舊如舊,而是輕柔將過去、現在、未來巧妙地放置在一個平衡上,讓人們可以在各種節點上,觀看到城市的痕跡。

尚未完工的城市,始於生活之需

從南村有光到關渡光藝術節,起心動念可能都只是「晚上黑黑的好可惜啊」的一個想念,但透過光體驗對城市進行書寫與擴張,而得以重新解讀,都成為我們再次理解土地的方法。一如羅蘭巴特所述:「城市本身就是個論述,當論述變成語言。城市居民以此與城市對話,我們論說著,藉著定居其中,漫遊其中,環視其中。」

要更深刻地開展城市藝術的可能,近年來舉辦的各式大型展演活動,也逐漸將關注從放煙火式的一次性思維,更著重在思考永續的可能。光作為重要的展演形式,也成為要角,深夜裡發出來的創意之光,點亮我們未來對城市永續展演的想像。

環顧台灣南北,我們所處的每一立方,都持續在用不同的方式,展露我們抵達之前的歷史點滴。許多地方之所以持續地散發魅力、吸引人們不停地從各地前往,或者正是因為從未「完工」,等待著下一次光之照耀與展演,每次的一期一會,都帶來不同的驚喜與想像。

 

 《南村有光》參觀資訊

展出時間
週一到週日晚間 7:00、7:30、8:00、8:30 播放
如遇週末或國定假日之四四南村廣場活動,投影時間調整,展出時間詳情依南村有光官網或現場公告為準
如遇颱風來襲,台北市發布停班宣告,當日光雕投影暫停一次

展出地點
四四南村中央廣場(台北市信義區松勤街 54 號)

溫馨提醒
歡迎民眾與光雕作品合影
光雕最後 2 分鐘的靜止畫面,為特別設計讓民眾拍照的時段,歡迎把握合影時刻

#光雕 #南村有光 #四四南村 #燈光設計 #公共藝術 #台灣燈會 #陳彥安 #陳青琳 #宜東文化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企劃・撰稿陳君文
圖片提供四四南村、月之美術館、關渡光藝術節、宜東文化
執行游育寧
核稿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