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靠 TikTok 走紅再做音樂?走向國際的商業密碼是什麼——「貴人散步商務艙」跨國論壇側記
11 月最後一個週六,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上的美術館二館,歌手羅妍婷與她的樂手開始了她們在今年貴人散步音樂節的演出。那是下午一點半,貴人散步每天最早的演出波段,但並不算太早,有些和羅妍婷一樣在台北活動的演出者或許會選擇當日來回,但她並沒有這樣做。在登台演出前兩天,羅妍婷就已經來到台南,為的是盡可能與同樣參與音樂節的音樂人們相識交流。
這是貴人散步除了演出之外為人稱道的另一項特色:規劃音樂人與業界人士之間的經驗分享與聯繫。除了節目冊中可見、舉辦於音樂節當週週三到週五的 12 場音樂論壇與工作坊,還有少為人知的、在音樂節開始的兩個月前在線上舉辦、名為「貴人散步商務艙」的線上跨國交流。
今年的貴人商務艙一共四場,8 月與韓國音樂節「DMZ peace train」 、菲律賓音樂策展公司「Homonym」各合辦一場,我們則受邀參與了 9 月底與新加坡的獨立廠牌「Where Are The Fruits?」,以及 10 月初與日本 Sony 旗下的 live house 品牌「Zepp」共同主持的場次。台灣方除了像羅妍婷、I Mean Us 團隊等音樂人參加,也有如火氣音樂這樣的廠牌與會。有趣的是,總長約兩小時的線上會議,有一半的時間是參與者的自我介紹與作品分享,可以見得這個活動的目標並不只有業界環境的彼此釐清,更有著串連跨國單位合作可能的企圖。
訊息匣不斷跳出 E-mail 和社群連結之餘,跨國音樂人與執業者之間的彼此提問,有面臨網路環境變化的困惑與嘗試,也有對聽眾群像的獨到觀察——
貴人散步商務艙 新加坡場(2021.9.23)
洪維寧(LUCfest。以下簡稱洪):我們事前蒐集了一些參與者的問題,由我來向大家分享。首先,新加坡最近的演唱會、現場演出情況如何?
Dean Augustine(Cross-Ratio Entertainment。以下簡稱 Dean):不管在任何音樂類型或演出形式上,規則都非常多。有些規則對獨立音樂來說不太友善,比方說人群不能站著看表演。因為疫情,很多地下空間都關門了,許多演出者已經開始經營線上演出,不過似乎現在也已經飽和。我們仍在做現場直播,但觀眾人數比較少。
我每個月仍在做推廣中文音樂市場的線上直播節目,告五人就曾經來我們的節目演出過。在合作中我認為溝通上有一個重點是,(由於政治因素)我們已經習於與台灣音樂人洽詢他們是否願意來演出,因為我們有更大一部份的表演者來自中國,這個節目的定位與中國市場更為緊密。
我們最近開始試圖經營一些地下平台,因為像 YouTube 這樣的平台經營現在是很艱難的,規矩太多了。
洪:現在新加坡藝人與國際藝人合作算普遍嗎?
Dean:我們有台灣音樂人、印尼音樂人甚至韓國音樂人的合作。但由於疫情,許多已確認的活動被裁撤,音樂人們都待在家寫歌。
我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增加聽眾人數、讓音樂人接觸更多人的方法,是進行更多音樂人之間的創作合作。我們一直在努力讓合作發生。在 COVID 之前,我們每個月都至少有一場現場演出,氣氛非常好,但疫情之後,我們不得不取消美國樂團 Come Back Here 的表演,當時由於疫情剛剛開始,他們在印尼的音樂節演出被取消,於是他們決定也不到其他東南亞國家演出,這是個大問題。
我們仍然在努力和國際上的每個人建立合作關係,讓我們能夠將樂團帶到新加坡,並將我們的樂團帶到其他國家。我們已經擁有資源和管道,只是受到疫情阻礙。這就是我在這場會議想要做的:建立友誼,建立關係,這樣當恢復正常時,我們都可以再次嘗試彌補。
Tracy(Neighborwood Culture):新加坡的 TikTok 使用情況如何?
Peng Sing(WATF Label Services):這個平台上有很多青少年,但它的覆蓋面已經開始擴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世代湧入,不僅僅只有 Z 世代。經營抖音的方式越來越多元:搞笑內容、簡介影片、簡單課程、分享趣味知識等等。所以,在藝人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他們可以根據自己擅長的事情在 TikTok 上分享。
David Siow(Music Promoter and Festival Organizer, formerly President of SGMUSO):我們確實在 TikTok 上做了一些觀察。有些人一開始在 TikTok 上先做了其他內容,得到十萬、百萬粉絲之後,才以音樂人身份發表作品。
Dean:老實說, TikTok 經營是一定是下個大趨勢,大廠牌已經開始這樣做、世界各地的廠牌都在這樣做。在新加坡,流失追隨者和收入的 IG 網紅也開始跳進 TikTok。當我們想與印尼音樂人合作,我們會規劃 TikTok 提案,因為在印尼 TikTok 市場非常大。為此,我們還曾為數百名音樂人提供了為期三天的 TikTok 課程。不過,這其實不只是做音樂,也是做內容,讓他們增加了不少額外的工作(笑)
Peng Sing:在台灣,職業樂手同時當部落客、製作內容,成功變成網紅的數量多嗎?
洪:我好像不記得有任何職業樂手在經營部落格,可能有 YouTuber?或是本身在社群上已經有影響力,像是滅火器的楊大正,在自己的社群上常談到在地文化或是政治,迴響都很多。
Chaioya(LUCfest):不少教吉他或鼓等樂器老師,反而比較會經營這些平台。鼓手高飛每年還有辦自己的 drumming camp。這些職業樂手同時會開課、經營自己的粉絲。
翁浩偉 (White Wabbit Records。以下簡稱翁):新加坡業界如何思考台灣市場的定位,會當成主要市場還是跳板?
Darius(WATF Label Services):我們旗下的樂團確實把台灣當成我們能更上一層樓的階梯,因為台灣和日本市場對於現場表演的忠誠度很高,樂迷對音樂類型的接受度也很廣。新加坡藝人在計畫巡迴時會把台灣和日本納入考量,也會放入地緣較近的印尼和泰國。所以我的答案是沒錯,台灣在我們巡迴考慮名單上的排位前幾名。
Adin Kindermann(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Singapore A&R):我這邊大部份是中國藝人,台灣市場對我們來講也很重要。我們和台灣媒體合作推廣作品,藝人也傾向去台灣做現場表演,也普遍認為台灣對他們的音樂接受度很高,包含 Indie、Pop、R&B、Jazz 等類型都是。
以華人市場來說,我們會把中國,台灣,馬來西亞視為一個華樂市場大圈子。我們尤其重視台灣,因為,你知道的,中國是另外一種市場。有些我們的藝人在新加坡表現不理想,但在台灣反而很好,像 StreetVoice 等平台會聯繫我們、合作推廣作品。台灣的環境對我們來說很合適,如果不是因為 COVID,我們今天應該就有藝人在台灣表演的。
綜合以上,台灣對我們來說是重要市場。
此外,我們一直有注意到且想持續推廣多語言歌曲(multilingual songs)。對新加坡來說這很實際,因為新加坡雖然大部份是華人,但講的不是大眾認為的「標準」華語,有大量方言和特殊口音,台灣聽眾可以輕易察覺差別。所以中英夾雜的歌曲會越來越多,也很有趣味性。
貴人散步商務艙 日本場(2021.10.6)
本多真一郎(Hall Manager of Zepp New Taipei。以下簡稱本多):很好奇台灣人對日本音樂的閱聽狀態、聆聽習慣是什麼?
翁:主要會聽動畫、影劇相關的音樂。有人會自己去找獨立音樂來聽。
林荷儀(KKBOX):我們現在主要用 IG 做藝人、作品推廣。這些藝人不見得在台灣有知名度,一大部份是新人。如今社群市場的年輕使用群喜歡接觸新的歌手,像 YOASOBI 在社群上推起來就很順利。
我們會用 IG 的限動功能做 15 秒的剪輯音樂,去測試閱聽群有沒有興趣,觀察轉發量和點擊回 KKBOX 的流量,去看這個類型的音樂和藝人在這個市場有沒有發展性。YOASOBI 在日本是去年春天才開始大紅,但我們其實從 2019 年就在 KKBOX 上開始推,當時在前三週就進到新歌榜第五名。總而言之,我們現在主要透過 IG 來做音樂類型和藝人的市場測試。
動畫音樂當然也相當流行,尤其現在 OTT 蔚為風潮,KKBOX 旗下的 KKTV 或是 Friday,或Netflix,大家在上面收看的日劇或電影、動畫,都是跟日本觀眾看到相同的內容,配合 IG 去推廣的話收效都很好。
Gina (Neighborwood Culture):反過來問,最近台日關係越來越好,日本聽眾對台灣音樂的喜好度有相應的改變嗎?
鐘嘉穎(Big Romantic Entertainment):大浪漫花了不少心力在推廣台灣音樂給日本,市場有越來越大。不過,日本聽眾對音樂接受度主要還是由音樂本身,和政治關係不大。
近兩年台灣政府似乎也有在關注日本市場。《Taiwan Beats》有不少文章附上日文版本,也有和日本媒體合作的雜誌報導,希望能幫台灣藝人在日本增加能見度。
Ken(FIRE ON MUSIC):日本唱片公司是否感覺到聽眾比起 Mandopop(華語流行)更喜愛 K-pop?我們如何在日本拓展業務?
古市卓也(Senior Manager,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JVCKenwood Victor Entertainment Corporation):有,我們有發現近年 K-pop 在日本的流行,我們也正在研究,想借鏡其優點融入未來的 J-pop。我們覺得 K-pop 和 J-pop、Mandopop 最大的不同之處是,K-pop 不是一個所謂的音樂類型,它是一個形象、品牌;J-pop 和 Mandopop 則沒有強烈的形象感和經營風格。
像 Mandopop 可說是 pop 類型加上華語,J-pop 則是加上日語,就只是這樣。此外,K-pop 從一開始就直接主打年輕市場,完全放掉中老年市場,直攻年輕人的心。他們花了一段時間耕耘,現在過了十五到二十年了,在日本也紅遍。我們感覺到針對特殊族群做推廣有其重要性。
另外想強調一點,如果一個藝人想要登上國際舞台,或唱片公司希望讓旗下藝人國際化,一個好方法是「在這個專業領域找到一個超級粉絲」。
我這麼多年來在唱片的國際部門(專門簽國際歌手在日本發片)打滾,我的經驗就是如此:我們每簽一個國際藝人的發片,我們就去找一個日本國內專業領域的狂粉,不管他是記者也好、品牌 A&R、出版業人士或演唱會主辦方,他會成為把藝人的腳送進國界門檻內的關鍵。如何找狂粉?參加國際型的討論會就是個好方法,比方說現在(笑)
宋英明(Sony Music Artists Inc. ,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Japan):我最喜歡的台灣藝人是 ØZI、9m88 和 Julia Wu(吳卓源)。
不過,各位知道 SM 娛樂公司旗下的團體 aespa 嗎?他們兩天前釋出新的音樂錄影帶,附帶 8 種語言字幕。但我如果現在要看這些(台灣音樂人的) MV,我只看得到華文字幕。所以如果希望國外的聽眾看這些影片,要知道語言隔閡是存在的,也會影響你的 YouTube 粉絲基礎。
Gina:台灣藝人能在行銷或廣告上怎麼做,以增加日本市場的知名度?
施鈺萱(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Japan Inc. , YouTuber) :日本現在很流行短影片,除了 TikTok,IG 和 YouTube 上也開始流行。我覺得可以試試看的做一些日文歌的 cover,然後加上日文字幕來推廣。這種短影片的觸及率會比一般影片來得高,隨機性也比較高。
大家可能知道一個台灣有名的 YouTuber 歌手,163 braces,常常 cover 一些日文歌,底下的留言也出現不少日本人;另,現在有一個日本的頻道很紅,「The First Take」,雖然不知道台灣的歌手能不能上去表演,但之前這個節目有舉辦海選,素人是可以報名參加的,可以注意看看。
羅妍婷(Jazz Singer, Songwriter。以下簡稱羅):日本對於獨立藝人來講環境如何,尤其是自己安排經紀活動的人?
野田隆司(Music festival "Sakurazaka ASYLUM" and the music conference "Trans Asia Music Meeting". Managing news site "Music Lane",以下簡稱野田):幾乎每個藝人都有在打工。有時我們的沖繩樂團會去本島巡迴,會需要自己尋找在音樂祭登台的機會。可能和台灣的限制差不多?
羅:同野田先生所述,我們也要自己找表演,自己做宣傳,所以比較想知道日本獨立藝人的生活和目標是什麼?是想被簽約呢,還是想靠自己把品牌經營起來?我有看見台灣不少獨立藝人是能夠自給自足的,很懂得經營自己的品牌,不需要公司在背後幫忙做宣傳,在我看來是件好事,好奇日本的情況。
野田:還是看藝人。當然有經紀公司在後面打點還是比較好?我也不太確定,也許個人有個人的需求。音樂人能夠自產自己喜歡的作品好像也很開心。台灣好像很擅長自產自營?像是落日飛車就很成功。
【LUCfest 貴人散步音樂節】
從台灣出發,連結亞洲、放眼世界的 showcase 論壇和音樂節,以不同市場、風格取向策劃呈演,致力於提供完整多元的台灣及亞洲音樂、藝術家創造力及品味美學,不僅帶領海內外觀眾深度挖掘台灣獨立音樂豐沛的能量,同時創建歐美與亞洲音樂產業人士情報、資源交換的平台,深度推廣並媒合台灣樂團至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