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的挫敗,不等於「我」的失敗——文化產業創業苦痛談,徐震 ╳ 羅健毓 ╳ 白尊宇

事業的挫敗,不等於「我」的失敗——文化產業創業苦痛談,徐震 ╳ 羅健毓 ╳ 白尊宇

作者BIOS 文化創意顧問
日期16.11.2021

BIOS 十年了。2011 年,BIOS monthly,一個跟 IKEA 一樣(我都唸 IKEA)讓大家不太確定怎麼唸的媒體悄悄上線。網站雖小,有關藝文活動、設計美學、飲食文化等等,寫法有點破格、不那麼規矩的內容,卻兀自萌發生命力,吸引四散各地的同好們循香聚集——「噢,你也在這裡嗎?」

是這些支持為 BIOS 灌注能量,從線上媒體出發,到 2013 年又加入創作者經紀的服務項目,並且逐一與公部門、民間企業進行多種類型的文創專案合作,更進一步對於台灣文創的發展貢獻力量。藉由十週年活動這個機會,BIOS 文化創意顧問邀請幾位好夥伴加入對談,藉以記錄品牌十年來所關注的議題主張、工作心得、產業觀察等,將這片時光的切面好好珍藏。

第三場對談,我們邀請到 BIOS 文化創意顧問執行長白尊宇、宜東文化創辦人羅健毓、嘖嘖創辦人徐震,一起談創業的心境、挑戰與血淚體感。

「滿多人創業是想要解決一個問題,找尋解法,那⋯⋯不是所有找尋解法的過程都可以賺錢。只是我選擇的這個方法本身與錢有關。」徐震說這句話的時候,白尊宇瘋狂點頭。

2011 年 BIOS monthly 成立,一開始白尊宇單純想做介紹藝文、文創相關的線上媒體,他苦笑說,「只做線上媒體實在太難賺錢!」 BIOS 才轉型拉出一塊做文創經紀。想透過展覽帶來「質變」的羅健毓也直言,「我的成長背景對商業十分陌生,所以我選擇最保守的創業方式,做政府標案。」

觀察現況,提出問題,尋找解方——這過程是三位創辦人初心、理想的養成,但在找到解答之前,他們要先思考:怎麼活下去?

面對這題,白尊宇首先發難,聊起知識型付費與他的觀察,「台灣消費者對於能免費得到的東西,會有『那我不應該付錢』的心態。在台灣,大眾可以相對容易的取得免費音樂、電影,即便有很多付費平台,很大一部分的群眾並不會買單。儘管音樂、電影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日常或思想。」

當有更低價的收費出現,群眾便往那裡靠攏,這是消費的市場習慣。當時市場上對資訊、新聞內容抱持不必付費的心態,與其想著改變大眾習慣,白尊宇換個角度切入,把目光從藝文創作看向創作者,「我覺得創作者是讓這個社會之所以有趣的關鍵,他們會帶來新的想法、新的嘗試。」觀察到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得到社會關注的能量程度不同,白尊宇轉而以文創經紀讓更多不同類型的創作者獲得關注。「我們的想像是,當每一個案子獲得更多關注,參與其中的創作者就有機會被認識。當你持續產出更多好的案子,嘗試把一些創作者照顧好,整個產業就會有更多可能性。」

相比白尊宇在創業初期摸索可行的商業利益,羅健毓一開始就有明確目標,為了穩定資金來源,她瞄準政府標案。觀察這幾年與公部門合作的經驗,她認為自己在機運上是幸運的,「以前大家對政府標案的觀感都很差,什麼水果公主、芭樂先生⋯⋯八、九年前可能也還是那個狀態,但近年來也遇到所謂『公部門的美學復興』,什麼是美?如何尊重創作者?大環境確實是有變化的。」

IMAGE

(設計對白)「創業你不苦嗎!!!」「苦,我苦。」左起:嘖嘖創辦人徐震、宜東文化創辦人羅健毓、BIOS 文化創意顧問執行長白尊宇。

羅健毓也不諱言,自己創業就是要賺錢啊,最低限度得不虧。不過她也清楚知道,「我可以把展覽做得很好,質變這件事我可以掌握。」

維持初心與專注商業利益是否必然衝突?

徐震一句話,霸氣解答,「我的初心就是希望大家來 掏 錢 給 創 作 者。」

他說明,群眾募資的本質就是要集合很多人一起出資,「對我來說,我只要一直本著初心往前,公司就會有收益。」嘖嘖作為平台,就是要讓創作者獲得資源與市場,徐震與團隊的角色就是想方設法讓更多群眾認識這個機制與有趣但未被大眾認識的創作者,「當然我們也可以弄得很賺錢,但我覺得關鍵的平衡點在於,我們如何在越來越熱絡的經營之餘,仍舊維持它有趣、好玩、快樂的本質」。

創業怎能背離商業而行,重要的是,以初心為羅盤,有時繞路,偶爾調皮偏離與眾為伍的大道也無妨,你始終知道自己面朝起始方向。

兩隻獅子 ╳ 一隻天蠍的老闆養成遊戲

有誰從小夢想當老闆?三人搖頭,想當律師、想當家庭主婦、想做建築設計,就沒想過要來當老闆。創業沒有規矩可循,學校也沒教如何從無到有經營一個事業體,成為老闆的養成之路,有血淚也有獲得。

整場訪問,白尊宇反覆強調,自己是過度樂觀的人,容易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不過也是這樣的特質,讓他挺過創業風雨,「我是理論上要很有壓力,但卻又不太容易感到壓力的人,我覺得我抗壓性挺好的,怎樣都睡得著。有次過年,客戶應該要給的錢還沒拿到,年底要給員工薪水也要發年終,一般人面對這個情況可能吃不下、睡不好,但我就想,大不了回去跟家人借錢。那個年照樣吃好、睡好。」

他總結,「創業會遇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情況,這特質(過度樂觀)可能也幫助我快速轉換心情,面對未知挑戰,就算知道不是一個必勝的局,還是要勇敢試試看。」

年輕時就意識到自己有點過度樂觀,但在學習當老闆的過程,白尊宇意外發現自己居然是個耐心的人,「創業的過程讓我意識到,我可以接受一些相對長時間不愉快或不在最好預測上的狀態。我有耐心去面對『每一次失敗都比前一次好一點』的狀態。」

如同他以煮菜比喻創業給他的體感,「一開始一定會做得很難吃,主要是因為你不會、不熟悉,但只要認真多做幾次,理論上都會變得好吃。跟創業很像,很多第一次做就挫屎的案子,但慢慢嘗試就會找到對的方向。」嘗試變成特級廚師的過程,並沒有像小當家那樣,靈光乍現,神龍從菜餚飛昇而起的魔幻時刻,有的只是練習、試錯,錘煉反覆接受失敗的耐心。

對羅健毓而言,剛開始創業她經歷了「有很多不確定」的時期,「因為是獅子座,所以我的人格特質有一塊是我很在意外界的說法,(立刻看向同為獅子座的白尊宇尋求認同:有嗎?有吼?)我會很在意別人評論我或公司,過程就有很多不確定,你不太知道自己這樣做對不對?或是做展覽,看到別人有這個機會,就會想,為什麼不是我?心中有很多搖擺。」

回頭看當時的自己,她釋然,那時的搖擺或許是沒有自信,但主要是因為太在意。直到創業第六年,她才越來越享受自己的品牌,不再被他人評論影響,「我們已經建立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跟路數,我很扎實篤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過程也獲得很多肯定。」

延伸閱讀
IMAGE
「當我塑膠」也是「文學」嗎?這場展覽開宗明義說:「即使是最偉大的作家,也是從生活世界開始創作。」

羅健毓說,自己是個喜歡開快車的人,在高速公路上,油門踩到一百八,如果有人擋路,她會眼明手快地變換跑道,「我是握方向盤的人,我享受速度,也享受超越障礙的過程。」坐在駕駛座,她說自己也不能只是猛踩油門,何時要切換車道?何時要踩煞車?她都得精準給出方向,引領團隊持續前進。同樣地,團隊如同與羅健毓一同奔馳的那輛跑車,每塊零件,每個角色都缺一不可,如此重要。

努力獲得讚許,偶爾也遭遇惡意批評。兩年前她辦活動,有人質疑她的政黨色彩,還有人造謠宜東文化的老闆是流氓,「以前遇到這種事,我肯定立刻跳起來!但我當時只私訊說我是流氓的人,問他:『請問你覺得我哪裡像流氓?』哈哈,我只在意我像不像流氓。」

專注目光,就能一往無前。

如同喜歡開快車,熱衷掌握人生方向盤的羅健毓,找到內心定位後,已不再搖擺。明白自己經得起檢視,有些事,就乾脆讓子彈飛一下。

夾在兩隻活潑的獅子間,總靜靜傾聽,偶爾丟個笑梗的徐震是細膩的天蠍。人生會登入老闆養成遊戲,對他來說是巨大的意外,一開始也有陣痛,「以前把事業跟自己的生活綁在一起的時候,你會覺得這個事業想要的,也是自己想要的,或是,你把事業的挫敗當成自己的挫敗,就會很容易把自己想得失敗。但其實沒有,我作為一個個體,並不覺得自己失敗。」

像母親生產的陣痛,它揭示從孩子降生那刻,你們就此分離,成為兩個自由的個體。重新把自己看作獨立個體的徐震也覺得,那事業體,其實自有生命,「它有它自己的意志,它正在成為它想成為的人,我能做的,就是在可接受的範圍領導、引導它成長。」

過去他可能會希望團隊夥伴照自己對嘖嘖的想像發展,如今他深刻體悟也十分享受,每位新血帶著如誘發因子的不同期待加入嘖嘖,不知不覺讓事業體野生且有機地生長,逐漸超越他的原初想像。

另個徐震透過創業習得的體悟是⋯⋯「我發現,原來我是可以努力的人。經營事業體,很多事是今天不做完,就會有嚴重後果的,像推著我去做一個不放棄的人。啊!原來我是可以吃苦的。」

苦歸苦,但心很滿足。徐震說自己在創業過程,最享受的就是遇見厲害的人一起合作,整個過程就像經歷了一場最難忘的狂歡派對夜,「可能你遇見一個很會唱歌的人,他帶著大家合唱,你本來五音不全,可混在裡頭,也敢大聲高歌。」為了一起派對,懷抱共同目標、熱情的同行者,徐震驚訝發現,當老闆以後,自己成了一個可以咬緊牙關過一生的人。

對的人 ╳ 對的議題 ╳ 對的轉譯

嘖嘖作為提案者與群眾的溝通平台,提供創作者資源,也讓新奇創意進入大眾日常;宜東文化與公部門合作,將藝術擴及一般大眾視野,也將台灣文化藉由策展帶向國際;BIOS 做創作者經紀,協助有才華的創作者尋找資源,媒合創作者與資方的合作機會。

三位創辦人透過跨界創造連結,一邊將在意的價值擴散出去。好奇他們在其中的學習與體悟,白尊宇首先答題,「其實都是溝通啦。」他直言,在做創作者經紀時,真正的難題不在跨界,是溝通。「我覺得誰跟誰都可以合作,只要你把資訊整合起來,只是不同產業溝通的邏輯不同,這就是我說,做菜做第一次都會失敗。」

他把自己放在梳理資訊的角色,把對的人放在一起,就會產生對的事情。如何促成對的配對?首先,要找出實話。「很多時候客戶不一定跟你講實話,我覺得這超級正常。客戶說,我想要重新做咖啡的品牌再造,但也許,他想要的只是透過一件事,讓咖啡更賣。也就是說,表面他要 abc 但實際期望是 def,你就需要在溝通階段,慢慢把客戶真正想要的目標找出來,針對目標,找到適合的創作者、共同參與者。

白尊宇認為,資源整合不是把有錢的人湊在一起,而是,把真正適合的人事物整合在一起,湊成一個局,後面的事情就會自動發生。不過轉譯雙方真心話的過程,需要很多的耐心。

透過創作者經紀,讓不同類型的創作者藉由與民間品牌合作、媒體報導曝光,回到他開頭所言,當不同領域的創作者獲得更多關注量能,連帶能改善該產業現況,替各式各樣的創作者撐出空間。

他舉江振誠的例子說明,「台灣餐飲圈大概在這五到八年獲得巨大成長,媒體開始關注,錢開始進來,源頭是江振誠回來台灣開餐廳。江振誠之前,台灣人很難叫出一個西餐大廚的名字,當然江振誠有名並不是因為大家都吃過他的餐廳,是因為台灣人喜歡『台灣之光』這個東西。」

IMAGE

2014 年 BIOS 文化創意顧問與江振誠共同策劃籌備「台灣味論壇」。(圖片提供|BIOS 文化創意顧問)
 

白尊宇話說得犀利,背後也有他的期許,「創作者帶出創意,給出新的想法是讓這個社會更有趣的方式。希望之後我們(的創作者)不再需要『先成為』被外面關注的台灣之光,才有更多人去認識。」

不再向外尋求認同,我們可以從教育、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理解著手。

展覽作為大眾與美學、文化、創意產生連結的場域,羅健毓專注以深度內涵的敘事為內核,不讓經手的案子只流於視覺上的比美、比酷炫。她說自己酷愛以歷史、人權為題的策展,2021 年宜東文化經手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鐵道文化常設展」、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主題展」、與即將於年底開展的屏東菸葉廠「菸葉主題常設展」等展覽,透過對策展題目的掌握與轉化,嚴肅議題不必一本正經地談,最終能產生更多連結才是策展最可貴之處。

IMAGE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主題展」。(圖片提供|人權博物館)

IMAGE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主題展」。(圖片提供|人權博物館)

她也做過許多博物館、美術館的特展、常設展,背後有對美學與教育的在意,「我對我們在做的事有使命感。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可以忍受公部門標案?為什麼那麼愛做公部門的案子?除了我先前提到的資金問題外,就生活經驗來說,博物館、美術館其實是很多人小時候第一次踏進展場的共同經驗,就像很多人的記憶裡——會有台中科博館的那隻大恐龍。

公立博物館的門票只需幾個銅板,或是根本免費,這讓看展、接觸藝術不再是「有錢才可以做的事」。羅建毓透過替博物館策展,以她的方式面向下一代,創造開放、沒有階級的場域,用心回應每一個人初次接觸美學的生命經驗,於她而言,這是提升大眾對美學認識的途徑,也是對台灣社會的回饋。

嘖嘖作為募資平台,徐震認為他們並不扮演介入或指導創作者與消費者的角色,「群眾集資在做的就是嘗試把平常沒有機會交流的創作者與消費者集合起來,在平台相遇。其中的期待或火花,他們共同創造。」

群眾募資的未來,徐震從對當代消費型態的觀察延伸想像,「這個世代與未來,越來越多時候你的消費不會只是在滿足民生需求。基於這樣的消費型態轉變,我覺得群眾集資可以切進這一塊,有時候你的消費可以不用急著當下得到物質上的滿足,轉而,你願意投資你的未來。你花這些錢可能不是性價比最高的消費,但它卻可以帶給你另種精神上的期待。」

透過消費,你可以應援有夢想的創作者,買一份對未來的盼望、理念的實踐。你也可以透過有價的募資動能,讓自己搖身一變成為「台灣之光」,而這火光並不來自外界讚許,而是對身為台灣的一份子感到自豪——2020 年初,阿滴英文創作者都省瑞、設計師聶永真與圖文不符張志祺等人,透過嘖嘖,發起募資,以贊助者共同名義於紐約時報刊載「台灣人寫給世界的一封信」,向世界傳遞 “Who can help? Taiwan.” 的訊息。

IMAGE

ThisAttackComesFromTaiwan|集資刊登紐約時報全版廣告:台灣人寫給世界的一封信。

在徐震的理想中,他希望成就群眾募資為「一種有意義的消費」。「有些人把群眾募資跟『幫助』劃上等號。但我認為,那幫助是雙向的,你幫助創作者們實現創造,同樣的,他們產出的作品、商品、企劃也會幫助整體環境更好。」

讓想像自由的社會,才能孵育創作的無限可能性

徐震熱愛看漫畫,他以看過的漫畫分享他對創作的思辨,「那漫畫有段文字形容:如何學習做設計。我沒有說這是正確的方法,但其中提到,有個練習方式,是叫學生觀察雕塑品的形體,把形體畫出來,利用它的輪廓想像,它可以變成什麼樣的符號、顏色或圖案?進而創作。」

「我曾聽過一個說法,人類聽到動物的聲音,才發展出音樂。動物鳴叫、大自然的聲音,其中對於聲音曲調特別敏銳的人,掌握到了那些聲音後,創造出樂器,才有音樂。」

停頓幾秒,徐震才又緩緩開口,「這讓我想起,所謂的想像創造,並不全然是無中生有,而是存在於你的人生經驗中。我覺得土地、社會、文化的意義,就在於它創造了我們當下既有的生活經驗,經驗又創造了想像。那要實現這些想像,第一個就是,不要去限制它。很多社會體制其實是在限制這個社會的想像,用許多的規則,用社會輿論的壓力、既有的觀點,讓人們不太敢想像。第二個,沒有資源縱使有想像,你也無法去實現它,要實現想像必須有資源。」

群眾募資對徐震而言,是一個給予資源和自由的空間,他期待創作者於此實現想像,進而,整個社會就會有更多樣豐富的可能性。他的一席話,也回應了同場的兩位受訪者以自身專業、投入,回饋社會,替他們在意的問題尋求解方的初心。

回到訪問開頭,若創業是為問題找解方,這一路跋涉、試錯、探問的過程是否值得?羅健毓笑說,「要對剛創業的自己說什麼?我無話可說,就是享受這一切。」白尊宇也坦承,創業有其不可否認的痛苦,但他也因創業得到從沒想過珍貴的、有趣的、獨一無二的人生經驗。

他們以煮菜、開車、派對比擬創業,其實創業如同人生,或有許多未知之謎,不過當你誠心誠意地提問,解方會由你自得其樂、持續作答的局部疊加,緩慢落成屬於你的解答。

IMAGE
#文創 #策展 #募資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吳孟倫
撰稿吳孟倫
攝影安比
場地協力AAMA 共學共創基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