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造異溫層交錯的瞬間?邱承漢 ╳ 高耀威 ╳ 顏伯駿 ╳ 吳孝儒
全球在地化浪潮下,台灣創作者繼受源於西方的美學觀念與技法教育,更進一步面向本土,吸納在地元素,將關懷意識轉化為創作題材,追求更具體的行動實踐。這種面向本土的創作關懷跨越出身與世代之別,也帶動近年各領域重視美學扎根與觀念普及化的趨勢。 一個完整的文化創意生態系除了創作者—產業界—媒體圈的相互連結,如何支持這個生態系長期運作,有賴孕育基礎的厚實,其中最關鍵環節即是美學觀念的向下扎根,與在地認同、環境認同結合,奠定未來發展的基礎。
2019 BIOS 年會【毛細台灣】,第三場活動以「在地認同與美學扎根的實踐與挑戰」為題,邀請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開場,五組台灣傑出創作者/策展人齊聚對談,本文為上篇,刊出邱承漢X高耀威、顏伯駿X吳孝儒的行動與努力,下篇可點此,看張鐵志X詹朴、方序中X馮宇、張逸聖XSoacXAyo 等人的分享。
文策院的定位、意義、與挑戰
丁曉菁說,文策院的存在就是為了解決文創工作者在產業端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協助台灣創作能量產業化,甚至能與國際文創產業接軌。在這個前提之下,「除了找到台灣自己認同的文化與美學價值,該怎麼讓其他國家的人也能認同?」
她接著提出「品牌化」的概念,比如法國誕生各種國際級的時尚品牌,即便這些品牌不是每一季推出的新作品都能得到所有人喜愛,但依然可以取得重要的市場價值,原因要回歸到長期經營的品牌效益,逐步積累成為作品和設計的優勢。這正是文策院希望與台灣文創工作者溝通,且共同攜手突破的地方。
「台灣是世界少有文化多樣性足夠豐富,走過戒嚴、解嚴、進入民主化的社會,非常自由,只看你有沒有才華,能不能做的問題。」
丁曉菁解釋,台灣包含多種生態、物種、地形,文化景觀來自於不同族群與政權融合,從原住民文化到統治全島的日本政權,以及二戰後有近四百萬對岸移民進入台灣,帶給這片土地巨大的文化衝擊和震盪。從當代的角度思考,人們最終兼容各家思想和價值,生活於一地,令人格外欽佩。
當時間、距離一長,交互影響的樣貌累積起來豐富而多元,反映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裡。「外國人會說,台灣擁有全世界最好的中式料理,有川菜、雲南菜、北平菜,卻又和中國餐廳不太一樣。」這就是經過長時間孕育與經濟、社會高度發展下所累積的厚度。
已經有許多創作者從各種文化中提煉精華、重新捏合,形塑出屬於台灣的文化創意,透過新的視覺傳達、敘事方式、商品設計,去回應當代消費者的精神需求。「現代人的消費不虞匱乏,不再只顧著生理需要,更在意心理需求。消費需要感動觸發,這就是好的創作者的重要性。」文策院的任務,是聚攏這些單點、微小的創意概念,思考產業化及國際化的可能。她期待接下來文策院能與創作者一起結合設計、美感、商業模式,找到更多產業可行的做法。
超煩的台味地方介入——幽默、草根、與四神湯
邱承漢數年前脫離銀行業工作,回到高雄深耕街區經營。一開始打算做民宿,卻不合法規要求,順勢轉型做社區經營和活動策展。比如在廟口舉辦有如綜藝大集合的社區運動會,「看起來有點胡鬧,但這點輕鬆的幽默感,成為資源稀少與世代隔閡的突破口。」
他觀察,年輕世代正在焦急地尋根,渴望了解自己生於何方,背後帶著哪些故事,哪些文化代表著自己。這個概念被簡化成「台味」的追尋,但其核心內涵則有各種解釋。他心裡的台味就是生活,「所以每個人的台味可能不盡相同。」你的生活經驗、日常場域裡就充滿你獨特的台味線索,「在地生活可能很無聊,但通過與鄰居聊天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他甚至因此聊到附近的水果行,舉辦「做罐頭塔」體驗活動,希望勾起為何會有罐頭塔、為何是水果行在做的好奇,讓更多人有輕鬆的管道去介入、尋找自己的台味。
2020 年的今天想要介入地方,邱承漢的建議是請裝備「想像」的能力。在與某些公部門、傳統店家溝通的過程裡,他發現多數人缺乏想像力,才會出現隔閡。如果沒有想像力,就難期待實現和前進的機會。他以自己承租市場的空間為例,在傳統市場中策展,請國際音樂家來表演,都是過去不曾想像過的事情。「賣炸牛蒡的阿嬤經過的時候,可能不知道我們在幹嘛,但這就是新舊世代文化交流的場域,進入彼此的生活,產生交集,但不一定要融合。」他還曾請來林強到傳統市場辦電音售票趴,「這對攤商來說太刺激,但因為是林強,就會願意來接觸。」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不會對任一個世代的生活產生太大的改變,但又能夠關照本質:進到市場、做一條街,就是為了尋找台味。
高耀威從台北移居台南,意外促成正興街的發展,「本來是想過小確幸,但所有鄰居加起來就變成大確幸。」他說自己做的稱不上「地方創生」,因為這個詞彙的「求生」動力強,容易缺乏地方意識,相較之下,他和邱承漢在做的都只是「地方介入」,雖不見得能真正帶動產業發展,但可以讓地方結構與印象稍微鬆動,對於當地生活產生些微影響。比如他帶著街坊做了雜誌《正興聞》,2015 年還讓左鄰右舍都「出道」,組合在一起上台唱歌表演。「那時候的海報還是附近咖啡店的一個店員幫忙做,簡單、草根的排版,放上阿嬤們的照片。他們還貼在自己的床頭,到現在還回味無窮。」
關於台味,他的看法是「一種怎麼表現台的形式,也可能是在台灣遇到問題後找到解決方法的過程。」例如台灣獨特的民情,做地方介入的方式也與各國不同,難以直接複製操作方法。
如果想介入地方,高耀威認為「腳勤」是關鍵,「見面三分情,碰面討論就容易得到答案。」以街上辦年末尾牙來說,隨著街區興旺程度不同,每年參與人數從十幾個到三百多個都有,2019 年聚集四十多人,也是一個個見面去問、和店家對話,這樣人數就會多了。
但經營台灣街區一直都有三大問題:垃圾、交通、過度高漲的房價。光是房價,就足以讓有趣的店家繳不出房租而搬離,使街區變得蕭條,「這個問題無解,但是可以試圖找解法。」後來他發現,一樓租不起就租三樓,從店裡打通一條階梯直通隔壁三樓的閒置空間,在空間中做各種翻玩和體驗,打兵乓、盪鞦韆,「我稱為『天台計畫』,一樓以店面服務客人,但三樓可以有不同台味介入的方式,或許能發展出正興街的兩種樣貌,在高房租的現狀下找到新的做法。」
回到解決台灣街區的問題,他相信多數都如房價一樣無解或難解,但可以透過一百種行動讓問題推到另一個層次,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找到新的介入可能。
設計與在地的互動關係——從近年台灣重要的視覺改造案例談起
談到近年印象深刻的地方視覺改造,「大溪大禧」是吳孝儒第一時間想到的鮮明案例。「我們會去日本參加神社和寺廟活動,但在台灣,對民俗祭典的印象就是少有年輕人的身影。」
2018 年他受邀第一次參與大溪大禧,在思考裝置設計時總想著有哪些做法,可以讓更多年輕人願意參與?那時他將旗幟做成霓虹燈飾,在視覺表現突破傳統,讓跨世代群眾都能感受到民俗祭典的生命力。
吳孝儒始終認為,視覺和設計翻新,可以和在地文化產生連結,甚至創造改變。比如他和顏伯駿攜手與 PUMA 合作的新品發表會,本來品牌希望學習在日本的做法,租一間特定的茶室舉辦一個月的品牌活動,但吳孝儒認為,台灣最強的東西都在街道上,珍珠奶茶、夜市等都是。於是他們顛覆品牌想像、給予全新的提案:在街區的手搖飲店舉辦記者會,把台北東區 SOMA 打造成 SOPUMA,設計兩個霓虹版的喜慶祝賀花圈,在潮流的街道舉辦炫酷的發表會,成為品牌全球巡迴活動的特殊亮點。
除了國際品牌與在地文化的連結,他也發現台灣這幾年有些設計師自發性針對公部門、國營事業發想設計創意,像是改造郵局的金融卡面、火車票面的設計,放在 Facebook 上引發大量的輿論,回過頭來吸引公部門的關注,也讓在地生活裡各項美學細節有了改進的動力。「但從 Facebook 的留言還是可以看出有一群人覺得原本的設計更好看,我們該如何理解他們,以及怎麼突破同溫層,讓更多人理解設計的力量?」
他在 2017 年的文博會選擇生活中常見的「小北百貨」,挑出所有紅色系的物品打造了色票。「美學和品味就是在日常的地方產生,」想要了解為何長輩喜歡紅色、桃紅色,或許透過紅色系日常用品的整理,可以理解其中脈絡,有了理解才有溝通的可能。
顏伯駿對於設計也有類似的理解。「我每次煩躁的時候就喜歡把手邊的文具拿出來排列,再去觀察這個排列的規律。」他說,這就是設計的基本,透過排列找出物件的關聯,以及物件與物件之間定義關係的方式。
外界認為 IKEA 漂亮,台灣只有廉價、髒亂的雜貨店,當吳孝儒在文博會以小北百貨為主軸做策展,顏伯駿覺得十分驚艷,「雖然他的初衷是希望尋找台灣既有的顏色,但我看見的是他重新歸納整理台灣的美。或許我們根本就擁有這些美好,只是沒有用對的方式呈現,沒有去思考這些東西彼此的邏輯關係。」如何透過好的方式去陳列,這就是設計師的功能。
回歸到他承接的設計案,「找對問題,才可以創造主題。」他從小就是個愛舉手發問的孩子,總是被老師逼著安靜,「台灣是一個不太喜歡問問題的地方。」在教育體制中,好似長輩說的都是對的,不能輕易質疑,導致長大後接到需求,就會直接反應在執行。「如果說我做出來的設計成果,讓你眼睛一亮,和以往看到的東西不一樣,那很重要的可能是前面思考方式的影響。」
近期他以桃園全運會的設計引發關注,但回顧執行過程,他接到的任務只是政府希望以一支代表在地的隊伍來宣傳城市,希望由他給這支隊伍設計一個形象識別,「但沒有一個識別可以短期為品牌塑造記憶度。」他仔細詢問團隊原先的視覺規劃和目的,發現要在一次運動會裡,強化全運會桃園隊的形象,只有隊伍的標誌、主視覺海報絕對不夠,他額外要求結合動態影像呈現相關視覺主題,並搭配足量的曝光機會加深民眾印象。另外也將原本計畫的運動員大片拍攝,增加運動員展現各項競技的特殊姿勢,讓平常沒有觀看賽事的民眾,光看海報都可以感受到運動員的魅力,「如果沒有進一步問清楚,做這件事情的目的,做完的成果可能會離目的非常遙遠。」
每一次專案,顏伯駿就像做桃園隊的案子一樣,總希望得到更多的時間去對話、提問,確認人事關係、目標對象、專案架構,掌握所有既有的元素,從中找到邏輯,再產出設計。「當我們在談尊重專業的時候,更核心的部分會是找到對的邏輯、創造對的工作流程,最後才是尊重分工的方法。」專案窗口、文案、設計師,必須緊緊扣合,從提問、挖掘原因,進一步顛覆和創造不同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