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抗疫記事|劉真蓉:提供長期設計策略指南,不只幫你畫個 LOGO
疫情之後,台灣文創產業在復甦中遇到什麼困難?BIOS 延續去年「台灣文創動態回顧」專題,採訪不同領域的入選單位,聚焦於這波疫情對於台灣文創產業的影響與衝擊。
細數 2019 年台灣在設計、策展領域表現最出色的幾個重要團隊,「衍序規劃設計」必然是其中焦點。由品牌共同創辦人劉真蓉擔任策展人,於四五月之際主導策劃了「2019 臺灣文博會:Culture On the Move 文化動動動」,透過進入台灣每個地方採集、總和展演、分享與創新,真實呈現動態策展的過程,尋找臺灣文化在地性與連接全球性的無限潛能,並且發揮城市品牌的空間設計思考,沿著臺北舊鐵道線,串起花博爭艷館、台北機廠鐵道博物館、華山文創園區、松菸文創園區、以及空總當代文化實驗場,打造「文化創新廊帶」,活動規模之盛大、參展表演團隊與觀眾參觀人次皆創下歷年新高紀錄。
衍序規劃設計成立於 2013 年,發展到目前團隊人數將近二十人。衍序以議題性研究為基礎,打造文化品牌與城市空間整合參與公共性的規劃設計,從城市藝術祭的面向(例如「白晝之夜」),到地域性文化品牌再造(例如「大溪大禧」),擅長全城市思考、大型展會整合(例如「台灣文博會」),持續以實驗及議題研究的方式, 讓設計思考的概念得以實踐,從空間打造到策展規劃與活動行銷並進敘事,顛覆舊框架,延展品牌最大可能性。
BIOS 品牌策略部(以下簡稱 BIOS):疫情緣故,今年上半年許多文創團隊都有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衍序這邊的狀況如何呢?
劉真蓉:我們算是很幸運,沒有直接波及。通常我們的案子大多是至少一年前就開始在策劃,按照去年的規劃,策展方面的案件今年上半年是研究期,下半年是事件發生的時間,因此幸運的與疫情風暴擦身而過。公司另外一種業務是建築案,這樣的案件原本就需要很長時間的規劃執行,不會有疫情的直接影響。
我們目前就按照自己的步調專心做研究跟策劃,祈禱下半年度疫情穩定控制,各項計劃可以逐一登場。目前最緊張的是「大溪大禧」。「大溪大禧」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群聚遶境,鼓動大家一起到大溪,目前時間到了五月,桃園市府還沒辦法確認能不能做集體活動,因為這是一個群聚的事件,依照每天的疾病管制局可能公告的數據而變動,沒有任何前例告訴我們要怎麼處理,牽一髮動全身。
我因為疫情的關係在三月份先提了一個線上策展的版本給業主參考,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很喜歡,但是最近疫情好似趨緩了,媽祖補遶境中,因此市府又想要回歸原來的活動模式,我們得很快應變所有可能的劇本,但是一切策劃都是需要長時間運作,一再不確定會讓活動變得很難處理。我們目前就是持續等待觀察,提供各種分案的機動可能性,這就是疫情帶給我們最深的影響。(編按:8 月 1 日大溪大禧活動仍然順利進行,詳見活動介紹。)
2020 上半年就我所知比較重大的活動,像文化部「2020 台北時裝週 AW20」就喊停了,文博會也是。文博會需要長時間準備,但是疫情之下還是喊停,這對承辦與參與活動的團隊來說就會影響重大。除了被迫要延後(目前是直接延到 2021 年,形同停辦),同時還會牽動每個人時間與金流的安排,不確定性太高的事情太多,對公司是很大的耗損。在臺灣做設計、策展的團隊多半是中小型事務所,接到大案子往往要全部人力投下去做,以至於如果案子停掉了,不可能馬上又轉去做新的案子,這時候公司有沒有足夠的現金流來支撐,以支應人事與營運成本就很重要了。為了以防萬一,公司備有三到六個月的現金預備金是很重要的。這一點比較不算是設計師觀點,而更偏向一個公司經營者該有的基本準備,設計行業也是。
BIOS:隨著疫情逐漸趨緩,臺灣策展圈還有機會回復到像過去兩年的盛況嗎?
劉真蓉:如果光以今年的狀況來說,我覺得不太可能,當然下半年活動狀況會慢慢恢復,但整體來說回到正常的榮景很困難。我們目前正在籌備「2020 台灣設計展」(在新竹),這可能會是一個觀察指標。上半年這樣的狀況是很特殊的,因為疫情狀況不明,我們如果做太多活動宣傳反而會變得很尷尬,不合時宜。不過之後隨著疫情逐漸趨緩,大家開始願意出門了,活動逐漸恢復,這也會讓整體的行銷策略重新回到軌道上。
從民間單位到公部門的信心移轉,政府會比較願意投資文化面的事務。對於多數公司來說,今年因為原本的計劃都定下來了,受到影響就面對它吧,與其悲觀想該怎麼辦,不如提早規劃明年的事。至於今年下半年還是有一些活動要走的,我想就是多給業主一點鼓勵,多給消費者信心,正面地去面對疫情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BIOS:延續著上一個問題,後疫情時代臺灣的策展生態可能發生變動,而衍序又會如何調整自己的步調?
劉真蓉:這題要回答可能要先回頭修正提問(笑)。我其實不太會把自己的身份歸類在所謂「策展人」這個類別之下,我覺得自己在做的事更像整理文化、整理都市空間。無論是做建築、籌劃博覽會、辦一場藝術祭,這些展示手法都只是因應不同考量的呈現形式。
可能因為我們背景是建築學出身,思考面向比較廣,不會去限縮自己必須做什麼而不能做其他的事。衍序很常接到策略定位的專案詢問,無論是公部門或是私部門,有時候我發現我們像是外掛智庫團隊,可以精準地問問題與解決問題,這樣的需求也許在疫情後更需要,因為大家看破花拳繡腿的事,嚮往本質追求問題的核心。在這樣的風潮下我們公司的角色是什麼、能提供怎樣的長期合作與服務?是我在思考的問題。只從策展的角度去想,那能做的範圍就比較侷限。
BIOS:所以目前衍序在邁向下一階段的路上,有找到比較清楚或具體的發展方向嗎?
劉真蓉:我們還是會繼續做建築相關的案子,真實建構影響時間性長的公共空間,但另一方面,將設計規劃的價值提高。我們正樂於創造,不急著將所有設計 IP 化,希望可以讓策略設計的價值提高,分享我們的經驗,帶來更多連結,不用每件事都由我們製作,但是我們可以擔任設計整合的橋樑,這樣衍序可以服務更多單位,讓更多設計師一同合作,衍序擔任起平台的角色,讓心中規劃的想像落實在每一格向度。
BIOS:真蓉覺得台灣現在的市場環境,對於空間設計或空間思考是越趨重視的嗎?
劉真蓉:我覺得業主是需要教育的(笑)。對於這些來找我們的業主,我在聆聽問題後往往會提供我的設計預覽與階段性策略,他們看了可能就會點頭說「對,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為什麼之前不認識你們,都沒有人提出關鍵解答!」這時我就會說,好,那你要了解我們要做的不是幫你做一個 logo,而是設身處地思考你最重要要做的事與提供路徑及策略,它會過設計思考的專業,提供一個長時間的指南,也是最重要的價值。必須要這樣透過一個又一個案例的溝通傳達,讓他們知道設計思考的重要與價值,最好業主曾經試過其他單位卻求助無門,更能深入理解。我很享受目前在做的事,我相信這整體是受到重視的。
BIOS:以真蓉的個性,在工作上是不是比較不想要一直做重複的事?
劉真蓉:對,但是我會想要累積價值,我是最會給自己出課題的那個人,常常覺得學無止境,如何累積經驗值但是持續創造是我目前工作的理想狀態。
BIOS:回到這次訪談的最後一組問題,衍序這次有申請紓困嗎?程序上有沒有碰到什麼麻煩?
劉真蓉:我們公司沒有,但我有協助其他公司處理過申請的事。有些合作單位會請我幫忙開證明「有什麼活動預計要發生、卻因為疫情影響而無法發生」,我會就這些可以協助的部份盡力幫忙。例如有些人他們是幫大型廣告公司做設計,當廣告商抽走預算,就是什麼案子都沒有了,這種狀況下就會很需要紓困救援。
至於程序上會麻煩嗎?我想政府單位能在短時間內生出預算跟辦法來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你每年固定去報稅也是很麻煩啊(大笑)!其實只要是辦理程序就一定會有麻煩事,但我覺得至少提供了明確的方式跟管道,幾乎各行各業都能獲得紓困,這樣的做法整體上來說已經是非常理想了。
透過紓困可以短期內解決這半年受到的衝擊,得以好好準備下半年的規劃。同時也可以讓各行各業的人都去思考,你有沒有在平時就準備急難預備金,你本來的公司體質是不是有需要調整,你的營業項目是不是可以做出更有效的改變,這些其實都是因為這次疫情讓整體環境突然「停機」一陣之後,可以重新提出來的檢討與思考。
【受訪人簡介】
BIAS 衍序規劃設計 總監/劉真蓉 Chen Jung, Liu|荷蘭 Berlage Institute 貝拉罕建築學院建築碩士,BIAS 衍序規劃設計共同創辦人。長期關注公共性議題,思考建築與各種策展跨領域的可能性,擅⻑以實驗及策展的方式,提供城市空間與文化表現的想像。 曾擔任「2019 年臺灣文化博覽會-文化動動動 Culture on the move」總策展人,並獲得 2019 LaVie 台灣創意力 100 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首獎與 2019 SuperMVP 經理人。
其他經典策展案包含打開城市歷史空間的「NEXT 鐵道博物館」;透過臨時性空間帶出城市發展藍圖,企圖改變競選風景的「圓五曲——都市願景館」、以溫室構築探討永續農業與家居生活可能性的「鼓勵好室Green House」,跨越當代設計與⺠俗信仰的城市祭典「大溪大禧」,以及打開城市的空間性,把台北變成一夜限定超大美術館的「2016、2017 白晝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