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地方|採集屏東,編輯的不觀光旅遊紀事

編輯地方|採集屏東,編輯的不觀光旅遊紀事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30.04.2019

文博會此次以「文化動動動」(Culure On The Move)為題,試圖「擾動」有關文化的思考。除了規模更加盛大,「編輯地方」(Places On The Move)也是今年獨有的安排——由總策展人共同邀請桃園、台南、屏東、台東四地策展人與編輯者,透過「編輯」與「策展」的技藝深度挖掘該地文化,呈現展覽與《本地 The Place》。

相較於已有《桃園誌》開先河的桃園、文化活動興盛有許多論述的台南、以及地方風格深植人心的台東,屏東今年繼燈會等活動,彷彿正要開啟一波波文化能量。除了專訪《吟土風人》策展人方序中,我們特別專訪《本地 The Place》屏東的編輯團隊——主編黃銘彰、攝影林科呈、撰稿吳亭諺,看他們如何透過五感對這塊土地產生覺知、連結,並表達與屏東有關的「最野最現代」。

墾丁之外,屏東有什麼?當我們目睹編輯團隊如何深深愛上屏東,或許這也是一次感受南國以南的機會。

Q、計劃展開前,兩位不是屏東本地人的編輯者對屏東的印象?

銘彰:在計畫展開前,對我來說,屏東的面貌相當模糊,大多來自於少數的旅遊經驗,還有從書本、電影、音樂而來的些許斷片。基本上可能和大家可能很類似,你知道的,就是恆春、墾丁、迎王祭、黑鮪魚季等等這些關鍵詞。

亭諺:採訪的時候,很多受訪者都有提到,人們來到屏東,常常選擇跳過其他地區,直接到墾丁遊玩,這也是我過去造訪屏東的經驗(汗)。

Q、聽說科呈是團隊中很重要的屏東資訊來源,請和我們分享一下屏東的成長經驗。

科呈:我出生在屏東市,老家在屏北山下的高樹鄉,因為父親的教職工作關係,12 歲前大多都在墾丁長大,那時候的墾丁遊客尚未擁擠,父親熱愛自然,從小就跟著下水上山,常常下課後父親載著我從墾丁回恆春家的路上,見到南灣要是浪平,我們就會取出車廂的面鏡呼吸管下水泡泡,記得是南灣左側的獅仔頭旁的礁石,往潭子灣方向去珊瑚礁群完整,水上斜陽水下燐光都很夢幻。

我也猶記得騎單車會被吹倒的冬季落山風狂襲,產卵季節的成群陸蟹與有趣的恆春半島台語口音⋯⋯很慶幸我記住的不只是帶著鹹味的風與海,而是恆春半島生態美麗健康的幾種樣子。

Q、那要給當地人一個特別發言時間:有沒有什麼有關屏東的謠言(?)想和外縣市的人澄清?

科呈:屏東市離墾丁其實很遠,悠閒的開車前往必須花大約兩個小時,所以那種你住屏東市一定常常去墾丁的想像是不存在的。

Q、這次的《本地》採取什麼切點來介紹屏東?為什麼?其中有沒有特別想與讀者分享的屏東意象?

銘彰:這次「本地」計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編輯團隊會到當地取材一段時間,誠實地透過身體感知去經驗地方的人事物。這是因為我們相信,人們固然可以藉由其他媒介認識一個地方,但唯有身在那片土地,親身感受各種刺激,才會知道什麼會是讓自己——乃至於別人——身心受到碰撞並為之蕩漾的事物。這樣的探索其實也是一種自我存在價值的探索,我們相信只有透過身體親自感知,或許才能再次找到人與自然萬物間的連結。

也因此,這本書所介紹的屏東,大多是我們真正體驗到的屏東。我們將自己全面性地沉浸在每一個當下,感受在時間經緯交織下此刻的屏東故事。來到屏東一陣子,就會發現,四處都能看見黝黑雄偉的中央山脈南段最高峰北大武山。時間一久,我們也日漸習慣偶爾抬頭張望那好像守護著當地人們的龐大山體,甚至望著、望著,對於有些神祕又遙遠的大武山有了一種眷戀之情。這也難怪,不少這次遇見的屏東朋友都說,只要看到大武山,就知道自己回到家了。

Q、這次採訪中,請與我們分享一個最難忘、甚至是怦然心動的瞬間。

亭諺:其實每次採訪都很難忘,但有幾次採訪讓我幾乎要落淚的,是美惠老師(陳美惠)和歐拉(張劭瀚)的訪問,他們分別在不同的領域,作為人們與政府機關溝通的橋梁。他們的協助不是給予速成的 SOP,請大家照著做,而是花了很長時間,慢慢的陪伴在地人一起深根。雖然這場主訪不是我,但聽著他們分享這些年來的歷程,真的覺得非常感動。

IMAGE

屏科大森林。

銘彰:好多怦然心動的瞬間。第一個浮上心頭的是,在來到恆春半島的第一晚,我們晚上到了社頂自然公園,抬頭一望,整片天空都是星星,應該是這輩子看見最燦爛的星空。對了,路途中我們還遇到一隻梅花鹿,相視的瞬間至今想來依然很魔幻。

第二個大概是在採訪屏東科技大學陳美惠老師的時候吧!陳美惠老師投入「社區林業」數十載,陪伴在地無數社區和部落成長,發展出兼顧自然生態與經濟收益的生態遊程。採訪時,聽她講起背後的理念與艱辛的過程,心裡相當悸動,甚至感動得一度淚水都在眼眶打轉(詳細內容不妨買一本書來看看 XD)。

Q、對當地人科呈來說呢?這次採集中,有沒有新發現喜歡的地點?

萬巒五溝水周遭,依舊保有蜿蜒的巷弄與舊瓦紅牆,完整的舊祠公廟與天主教堂相依,平埔閩客原民皆在此生活,你會在街的這頭雜貨店裡聽見排灣族語,亦可在街尾大樹下聽見當地人聚集時道地的四縣腔客語,在這裡可以吃到最道地的客家板條,亦可以在幾哩外的烏拉魯滋部落喝到屏東產區的精品咖啡,很適合一個下午的小旅行。

天主教堂,係指萬金聖母聖殿。萬金村的天主教會宗座聖殿,建立歷史可追溯至 1861 年,現有教堂建物則在 1870 年啟用,是臺灣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築,每年依舊保有聖母遶境遊行的習俗。

Q、也想請科呈分享心中屏東不為人知的魅力。

除了墾丁,屏東還有許多鄉鎮(包括屏東市)尚未被旅行的商業感所佔據,所以那份地方生活的質樸與純真一直保留著,例如屏東市區沒有為外地觀光而設的夜市,買賣之間的交流,總帶著某份交易以外的情感,在這邊生活總是看得見最真誠與無欺的一面。

也因為大多數旅客只往墾丁,很多美好的鄉鎮大多是只是被路過,不過這樣的路過與忽略也相對的保存許多在地的、且尚未被觀光改變的真實樣貌,所以當你踏足每個小村小鎮,總能發現一些未同以往認知的驚喜驚奇。

Q、聽說銘彰採集完很想當屏東人(?),具體而言,你感受到的屏東魅力是什麼?

屏東的魅力就在於,它確實最「野」,又最「現代」。

屏東的地理空間相當獨立,被高屏溪與大武山塊劃分開來,是真真切切的「南方」。循著台灣近代的經濟發展脈絡,屏東並未齊步跟上國內迅速工業化的浪潮,反倒憑藉著南方得天獨厚條件所孕育的風土物產,以孤獨瀟灑的姿態,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這讓屏東內蘊著一種位處邊陲獨有的狂放野性,同時又仰賴著生活其中的人的付出,昂揚出一種屬於這片土地的自信,以及有點另類的生活樣貌——它少了一點都市化後的一致,多了一分意想不到的可能。而那些在大武山腳下、沃野千里間、蔚藍海岸邊發生的故事,便是因為它們在這般的土壤上不斷有機地生長出來,才渾身散發著我們很可能鮮少感受到的魅力。

【2019 臺灣文博會|編輯地方・屏東】
時間|2019.04.24(三)-2019.05.05(日)
地點|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西五館

《本地 The Place》 套書屏東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屏東縣政府
計畫單位|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屏東縣政府文化資產叢書 369)
編輯策劃|編集者新聞出版

#文博會 #屏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攝影林科呈(屏東)、洪以樺(書籍)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