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孤寂的末段人生公路:《燈火闌珊處》中的老年影像詩

三條孤寂的末段人生公路:《燈火闌珊處》中的老年影像詩

作者CNEX
日期15.09.2017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過程,但「老」肯定是當中最漫長的一個歷程,當整個世界逐漸步向高齡化社會,「老」從個人的生命課題變成集體的社會議題,如臺灣近年來不斷討論的長照政策或是作家瓊瑤極力倡導的善終權等,都在為老年族群的人權發聲。過去我們能在許多電影或紀錄片中看見關於老人議題的影片,但多半以積極、正向的角度,並且在劇情上以笑中帶淚的手法去處理老人家的身心與自我認同,如熟悉的《一路玩到掛》或《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等,但今年 CNEX 影展中的《燈火闌珊處》(Almost There)則讓老成為一種非常純粹的狀態被靜靜地觀看。

《燈火闌珊處》當中採三線敘事,分別追蹤三位來自不同地方主角所正經歷的第二人生,分屬不同國籍也各自在身份上賦予不同的認同,但同樣要探討影片的母題:「人生到了晚年該如何自處與重心面對生活?」雖然是三線進行,但影像風格上卻是完整一致,冷冽的色調、簡潔的構圖、現代主義式的內心探問,跟拍鏡頭的移動與背影呈現個體,配上三人不斷地自我獨白,使此紀錄片幻化為一部深刻的老年人影像詩。但也不禁會思考這三位來自已開發國家的中產階級以上的設定,他們其實是社會上可以安然享受老年生活的一群,並相對有資本與時間能夠思索人生,與相對地有權利擇其所愛。

首先出場的是來自美國的巴布,圍繞在他與一臺露營車越過加州沙漠的旅程,這樣現代化移動式的遊牧生活結合汽車文化,如同許多美國公路電影的浪漫風情,蒼白、荒涼但在其中更顯個體的存在,逃離安逸安定的居住空間與便利的城市生活,這種放逐釋放內心年輕的小男孩,當中一段節錄巴布兒時的家庭錄像,回望童年、揮別父母,生命是一個奇妙的迴圈與循環,當中巴伯也與許多媒介不斷相遇,從汽車、電動、電視、手機,卻更顯得身處當代文明社會的孤寂感。

從美國跳至亞洲日本,第二位主角亞馬達過去是在東京過著一成不變上班族生活的勤奮日本男性,但剝除工作之後還剩下什麼?這個疑問讓他開始恐慌,一生奉獻給一間公司的上班族是日本非常傳統的生涯規劃,但這種一成不變的後工業時代異化狀況在當今日本成為超高齡化國家時,確實該有相關對於人性的反省,當中亞馬達提出許多對於過去不管對於生活或是家庭的反思,而他選擇積極到幼稚園講故事的方式,作為一種彌補與終生學習。

最後一位是英國的變裝皇后史帝夫,他選擇來到西班牙展開他的作秀巡迴,他擺脫過去父權的婚姻枷鎖,勇敢地在老年階段重新做性別認同與選擇,三人之中他的篇幅最少,而且大部分呈現都是他拖著行李也可比喻包袱在行走,以及在舞台上快樂的表演呈現。但褪去華服、裝扮、假髮,鏡頭前他回到真實的自己與老去的身體,光鮮與歡笑的背後,他的孤獨透過與寵物的相處得到另一種歸屬。

當中除了三個主人翁在鏡頭前的日常自我展演,也還有少許與旁人的互動但都是零碎與不完整的呈現,更隨機安排幾個遇見的陌生人在鏡頭前說出生命格言,人生就是在許多不同的偶然間體會出真諦,也不斷地在自我對話中去探尋如何與年老和孤寂相處。最後一個個老人家微笑的特寫鏡頭,充滿皺紋的臉龐是歲月銘刻的痕跡,為那無解的人生意義留下一個美好的註解,時間一直在走,人生就是不斷去經歷,真理會在遠方一直等著你。

《燈火闌珊處》Almost There

★ 美麗、哀愁的公路電影,IDFA、慕尼黑國際紀錄片影展觀眾熱淚好評

深夜的停車場裡,退休的巴布坐進露營車,決心獨自前往荒蕪的加州沙漠,將過往的人生從此拋諸腦後。同時,變裝皇后史帝夫終於厭倦了一本正經的英國老家,遠赴充滿生猛文化的西班牙尋找蛻變的契機。而亞馬達則飛抵東京,在向異國孩子們訴說故事的過程裡,似乎逐漸找回被生活磨盡的笑容。《燈火闌珊處》是一段在生命晚年尋找幸福和存在意義的紀錄,透過緩慢而細緻的鏡頭與光影,道出關於生活、選擇與人情冷暖的故事。

放映場次:9.23(六)16:00 華山一廳|9.26(二)21:30 華山二廳

【2017 CNEX 主題紀錄片影展】
9.22-9.26 光點華山
9.22-10.5 Giloo紀實影音平台
影展粉絲頁影展官網購票Giloo紀實影音平台

#影展 #CNEX #紀錄片 #電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王振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