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本開始前衛(一):六〇年代百花齊放的叛逆創作社群

當日本開始前衛(一):六〇年代百花齊放的叛逆創作社群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8.07.2017

二戰過後,日本國內經濟迎來全面的重整,為其文化汰換提供了優渥的環境。1947-1952 年間,相關的文化中心與美術館興建,為現代視覺藝術的傳播,建立了組織性的架構。無論是這些機構引入、策劃的主題式展覽,或是日本國內藝術家積極與國際建立關係的交流活動,都讓二戰過後,1950 到 1960 年間的藝術創作蓬勃發展。特別是 1947 年、1949 年和 1951 年在東京大都會美術館舉辦的大型展覽《Nippon Independent Exhibition》,紛紛引介了西方當代藝術家到日本,展出例如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雷內・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 等人作品。

而日本藝術家也積極參與國際雙年展,例如聖保羅雙年展;每日新聞社於 1952 年創立東京雙年展,將當時法國藝術圈最新的作品與資訊引入日本。當時,許多現代藝術團體成立,例如以關西大阪及神戶為中心據點展開的藝術運動 Gutai 具體派(Gutai Art Association),影響了包含實驗電影在內的藝術創作。他們主張藝術是將生命注入物質,採取裝置、行動藝術等多媒材的方式,結合身體潛藏的能量與藝術創作,例如白髮一雄(Kazuo Shiraga)以雙腳踩踏顏料的方式讓顏料恣意塗佈在畫布上、村上三郎的作品則是一個個紙糊的門框,觀眾必須穿破那些紙框入口才能進入展場。這些顛覆人們對藝術創作刻板印象的藝術家,為戰後日本的當代藝術開創出新局面。

IMAGE

Gutai 具體派成員白髮一雄(Kazuo Shiraga)於自己的工作室中創作(1960)

 

IMAGE

Gutai 具體派成員之一村上三郎(Saburo Murakami)的作品《Passing Through》(1956)

 

日本最早之實驗藝術團體實驗工房(Jikken Kobo-Experimental Workshop)(1951 年由詩人兼評論家瀧口修造(Shuzo Takiguchi)成立於東京),由各種領域的創作者組成,包含作曲家、視覺藝術家、編舞家、舞台設計、燈光設計、演員、導演等,其中實驗電影導演松本俊夫(Toshio Matsumoto)便是這藝術團體的創始成員之一。那是日本社會面臨劇烈轉變的時代,隨著戰後經濟的高速發展,整個社會被一股「急欲從戰敗之陰影中走出」的氛圍給牽引著,硬體結構的發展,連帶著在感知層面與社會價值觀面臨顯著的改變,而這些改變,也反映在各種藝術形式上,對既有的、舊式的規範與範式產生根本性的反省與思考。

與此同時,還有其他前衛藝術團體「Hi-Red Center」,由藝術家高松次郎(Jiro Takamatsu)、赤瀬川原平(Genpei Akasegawa)、中西夏之(Natsuyuki Nakanishi)三人創立,他們的創作高度貼合日本社會當下發生的事件,並具有高度的反思性與批判力道,反商業化的藝術創作、反對建制性的規範,某種程度受到日本新達達主義運動與福魯特薩斯(Fluxus)前衛藝術運動的影響;Hi-Red Center 以都市環境作為主要的創作場域,強調各種介入式的參與,對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提出質疑,他們在東京市區發起多項行為藝術,以此反抗當時以資本主義發展為核心的社會價值,包括將早稻田大學裡的廁所便桶都漆成紅色。

IMAGE

前衛藝術團體 Hi-Red Center 在東京銀座附近進行的「Street Cleaning Event」(1964)

 

其中最為知名的作品便是發生在 1964 年東京奧運時的行為藝術——成員們發起了擦拭東京街道的行動,以諷刺東京政府為了舉辦奧運而不斷重申的「向世界呈現東京最無暇的形象」,這一在團隊成員眼中看來是相當虛偽的主張。Hi-Red Center 的行為藝術,順著東京市區蔓延,紐約 MoMA 典藏了一幅地圖海報,上面標註了團體成員曾發動事件的地點;這張地圖海報與一般傳統強調地理資訊的地圖相當不同,它記載的是這創作組織行動概念的具體模式,他們的理念與行動鑲嵌在這都市網格中,在現有的城市地景、地圖框架上疊加覆蓋,重新塑造出屬於自己的城市樣貌;而在地圖海報的背面,則是當時行動現場的攝影紀錄,如馬賽克拼貼一般,組合出屬於 Hi-Red Center 的行動圖像。然而,Hi-Red Center 迸生的火花一閃即逝,這個充滿批判精神、行動力的藝術創作組織,只成立了一年(1963-1964)便宣告解散。

IMAGE

Hi-Red Center 的藝術行動發生地點之海報(正面)

 

IMAGE

Hi-Red Center 的藝術行動發生地點之海報(背面)

 

東京草月流藝術中心(Sôgetsu Art Center)作為東京前衛藝術的重鎮,活躍於 1958 年至 1971 年,它積極引入各種具實驗精神、前衛的歐美藝術進入日本;擁有展演廳,會定期安排展演、放映電影,且發行刊物,提供各類藝術類型交流、討論的空間,許多當時活躍於此的藝術家後來都成為各自領域的領航人物。草月流藝術中心的前身是間成立於 1927 年的花道學校,由敕使河原蒼風(Teshigahara Sofu)創立,他是日本前衛電影導演敕使河原宏(Hiroshi Teshigawara)的父親。而草月流藝術中心的成立,與敕使河原宏的興趣與喜好有著密切的關係。

1966 年一月,草月流藝術中心舉辦了《世界前衛影展——電影藝術的先行者》,選映了將近百位的當代藝術家錄像作品與電影,比如蘇聯紀錄片先驅吉加・維爾托夫(Dziga Vertov)、曼雷(Man Ray)、克里斯馬克(Chris Marker)等當前一流的電影創作者。這次的展覽,對當時日本電影創作圈的帶來極為重要的影響。同年六月,緊接著的下一檔展覽,亦是跟實驗電影有關,《Underground Cinema / Japan – America》展出了十部來自美國和日本的非主流、具實驗性的作品;而展覽名稱的「地下」(underground)一詞,逐漸在日本藝術圈產生共鳴與回響。

IMAGE

在草月流藝術中心舉辦的「地下電影影展」海報

 

在當時《映画評論》雜誌編輯和實驗電影相關創作者、評論人,諸如影評人金坂健二(Kenji Kanesaka)、藝術家飯村隆彦的支持下,草月流藝術中心持續引介來自歐美國家的實驗電影。1967 年,舉辦實驗電影節,鼓勵創作者投件參展。翌年,日本前衛電影創作者成立類似合作社般的組織,組織放映地下電影,雖然這組織很快地便因為內部問題而解散,但是地下電影的放映依然持續進行,並經過日本另一位重要的實驗電影導演川中伸啓(Kawanaka Nobuhiro)重新整合後,成立了地下藝術中心。與此同時,日本社會情勢正急速轉變,全共鬥運動展開,許多以影像形式關注著社會現況的紀錄片紛紛產出,其中以土本典昭和小川紳介為代表,他們將拍攝紀錄片、放映紀錄片視為一種回應社會的運動,在抗爭現場、工廠和大學展開游擊式的放映。

持續運作了十幾年,草月流藝術中心因著其他有組織、大規模的計畫展開而逐漸式微,資源和人才被導引到其他計畫中,例如 1970 年的大阪博覽會;而當時的社會氛圍,也影響了草月流藝術中心的經營,反資本主義的組織強烈要求實驗電影節停止舉辦,雖然很遺憾鼓勵實驗電影創作的電影節成為反資本主義者的抨擊目標,但確實,草月流藝術中心的經營風格在時代下也有所轉變,人事的紛擾也造成了部分的影響,而 1970 年那樁逃稅的醜聞更重重打擊創辦人敕使河原蒼風的名聲,使得草月流藝術中心積極推動前衛藝術的作為於隔年走入歷史。

#神戶 #映画評論 #Hi-Red Center #實驗電影 #Gutai #二戰 #前衛藝術 #政治 #行為藝術 #紀錄片 #大阪 #日本 #東京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謝以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