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城現場搶先觀影心得:平淡中仍有火花

坎城現場搶先觀影心得:平淡中仍有火花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7.05.2017

第 70 屆坎城影展盛大開幕,儘管街頭人潮洶湧,但軍人與警察遍佈,每場首映也都大規模封路,放映廳高規格的安檢與進場管制,都說明了國際政治的壓力。恐怖攻擊的陰影籠罩在坎城影展,20 日甚至出現疑似炸彈的包裹,甚至讓安檢人員大規模撤離所有人。幸運地,影展還是順利來到尾聲,本文將介紹幾部現場觀影後值得推薦、或想介紹給台灣讀者的片子。

競賽片表現普遍平平,沒有突出表現

70 周年的開幕片,是坎城嫡系導演阿諾戴普勒尚(Arnaud Desplechin)的《伊斯梅爾的幽魂》(Les fantômes d'Ismaël)。媒體試片的慘淡中途離席與首映場禮貌性的掌聲,似乎都暗示了今年坎城影展競賽片沒有太過熱門的奪冠候選人、普遍平庸的基調。馬修亞瑪西(Mathieu Amalric)飾演一位導演,夏綠蒂甘絲柏格(Charlotte Gainsbourg)是他的女友,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則是失蹤 21 年後再度出現的前女友;她的出現,對主角的人生和創作產生巨大衝擊。整部片什麼都想講,導演也自承這是一部企圖達到《八又二分之一》格局的電影。不過,演員演得用力,卻沒拯救導演「貪多勿得」的壞毛病。

競賽片,目前看下來整體相當平庸,似乎給誰金棕櫚都不意外。往年平行單元總有超越正式單元的趨勢,然而今年影評人週(Semaine de la critique)的影片雖然質量穩定、素質整齊,但沒有往年《肉獄》(Raw)、《靈病》(It Follows)等讓眼睛為之一亮的佳作跳出來,倒是在官方的競賽外及一種注目有不少佳片。

場刊目前最高分:《纏繞之蛇》導演新片

IMAGE

《當愛不見了》劇照。

 

以《纏繞之蛇》入圍 2014 年坎城主競賽的導演 Andrey Zvyagintsev ,以新片《當愛不見了》(暫譯,Loveless)入圍,為至今場刊評分最高分。電影從一場下不停的雪開場:森林裡、放學的男孩、湖邊有一棵樹;男孩用樹枝拉起地上一條封鎖線,往天上一丟,就這樣卡在樹枝上,飄著。這是一個無愛的世界,男孩的父母親正在賣房分財產,但不分撫養權。

Andrey Zvyagintsev 以大篇幅描寫這對夫妻各自外遇的情事。男孩父親有個情人,已經懷孕,他每天只想著如何在同事不知情的狀況下把職員資料的配偶欄換個名字。老婆每天美容美髮,咒罵丈夫,然後跟蒼老的情夫一起約會吃大餐打炮;這才是她這輩子真正愛過的人。直到某天小孩不見了,夫妻互相指責對方不認真找尋。

男孩離家出走,從這部片的片名就已經可以猜得到。逃家之後,故事重點不再是我們如何將他尋回;當母親終於開始焦急的尋人、警察明白表明自己的官僚,電影就這樣徘徊在義工們一次次無疾而終的協尋細節中。導演意圖昭然若揭:透過演員扎實精準的表演,偷渡對世界上純粹惡意的適度描寫。

Zvyagintsev 這次有電影感的景色凝視、電視感的俐落剪接,將有些粗俗的快感融合精緻的長鏡頭攝影,並在其中找到一種平衡感。電影的結尾不是針對國家或者政局去控訴,反而是一種無差別的、對存在的哀嘆。那個下落不明的男孩,以及無奈地追尋,是我們唯一可以抓住的存在感。

風評甚佳:康皮洛的愛滋抗爭故事

目前各方影評認為最具金棕櫚呼聲的入圍片,是《120 拍的節奏》 ( 120 Beats Per Minute)。酷兒導演羅賓康皮洛(Robin Campillo)儘管是坎城新鮮人,但已拍過兩部長片,更是長期與《我和我的小鬼們》金棕櫚獎得主羅宏康特(Laurent Cantet)合作的編劇。

IMAGE

《120 拍的節奏》劇照。

 

這次的《120 拍的節奏》發想自他親身參與社會運動的經驗,是一部鉅細靡遺的九〇年代初期巴黎愛滋運動團體「ACT UP」的抗爭史,也是一部典型的法國寫實電影,群戲調度完美、對話精準對位、節奏完美到位;抒情與敘事兼顧,介於形式主義與寫實主義平衡點的議題電影。若要挑剔這部電影半劇情半紀錄片,就低估了康皮洛劇本的狡猾:他將叛逆藏匿在疾病的政治裡面。或許我們以為《自由大道》裡西恩潘的完美演繹,已經將同志領袖的奮鬥史推到極致,而與愛滋奮鬥的生命最後一程,太過說教,過度自溺⋯⋯但千萬不要小看九〇年代舞廳的電音過場,裡面藏匿了不願多提的動物感傷,以及人性本惡的體悟。

眾所期待:《聖鹿之死》與《玉子》

第六天出現了一部讓東西方媒體都滿臉疑惑的電影,《單身動物園》導演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的新片《聖鹿之死》(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或許可稱為一部未來的 cult 片潛力股。電影描述小男孩為了替被誤診致死的父親報仇,而入侵當年外科醫生的家庭,色誘、催眠、勒索、綁票。開場的鏡頭完整展現了這部片的大尺度血腥和詭異的鏡位,許多奇怪的構圖讓一些影評想起了《鬼店》和約翰卡薩維地的電影,我則想起了蔡明亮等大師的長鏡頭定鏡。妮可基嫚在片中的表演相當深情,比起她在《魅惑》(The Beguiled)中來的好得多,柯林法洛還是《單身動物園》的扮相與表演方式,真正讓人驚喜的是飾演邪惡小男孩的 Berry Keoghan,宛若兒童版的《鬼店》傑克尼克遜再現江湖。

IMAGE

《聖鹿之死》劇照。

 

然而,劇情上的非線性斷裂、無厘頭邏輯,雖然在尤格藍西莫早期的作品就已經看過,但是這次比較像大成本類型化的《犬齒之家》,而缺少了《單身動物園》靈活的影像創意。故事內容有些為惡搞而惡搞,或許可以從電影某些台詞中看出它挑戰科學主義、親屬結構,但是台詞的曖昧性又讓我覺得有些牽強附會,廉價的拆解結構能做什麼?其實,這部電影就像一餐深思熟慮的後現代垃圾速食,我帶著惡趣味的吃著,很好吃,沒甚麼不可。但儘管如此,一半的西方影評噓聲四起之餘,還是有一半的影評被迷倒了,電影結束掌聲響起,但不熱烈。

另一個影展高峰,或許就是 Netflix 影片的首映。韓國導演奉俊昊的《玉子》(Okja)在影展第三天早上八點半的盧米埃廳首映,影片開始前因應 Netflix 影片規格調整放映比例、還是被布幕遮到,整整放了八分鐘錯誤的版本,再次閉幕調整才重新放映。現場記者們大聲鼓譟,似乎在強調影迷們對實體電影放映的忠誠度。

回到電影本身,《玉子》有強悍的開頭,除了正片的音樂、情節、特效都特別好看,蒂妲史雲頓和傑克葛倫霍的演技都很棒,史雲頓更在記者會上明言,自己揣摩角色時心想的就是川普。然而,故事太過簡單的結尾轉折,讓這場小人物與大企業對抗的革命劇碼顯得有些平淡與哀傷,而無法說服在場包含我在內的一大票影評。不知這是否為大 Netflix 時代必然的結果,似乎電影敘事必須向中庸妥協,也可以說是一種「寫實」嗎?

有趣的競賽外:華達奶奶與外星人芬妮

今年競賽外的影片似乎比較精彩。影展第三天出現一部真正零負評的電影——《安妮的鄉村相簿》(暫譯,Village, Visage),是安妮華達(Agnes Varda)與長相貌似高達的攝影藝術家 JR 的共同創作。片裡華達和 JR 一起冒出各種古靈精怪的 idea,像是將巨幅的照片放到南法各處的小鎮牆上。

隨著劇情進展,華達在片中兩三次對高達的致敬,我們才發現,這部片也是對高達及新浪潮影史的一種追念。儘管如此這部片絕不感傷,就像片中各種對女性、工人階級的關懷,華達行雲流水的敘事和大器、不拘小節的剪輯,讓生命力滿滿的貫穿整部電影,這是七十周年坎城,一封來自新浪潮大將對世界的情書!

IMAGE

《安妮的鄉村相簿》劇照。

 

IMAGE

《安妮的鄉村相簿》劇照。

 

另一部精采的競賽外電影,則是《倫敦派對搭訕指南》(暫譯,How to Talk to Girls at Parties)。這是《搖滾芭比》酷兒名導約翰卡麥隆米歇爾(John Cameron Mitchell)難產多年終於孵化出來的電影,由尼爾蓋曼親自操刀,將短篇小說集《易碎品》中最愛的一則改編為劇本。首映結束後尼爾蓋曼、約翰卡麥隆米歇爾、妮可基嫚都受到全場熱烈的掌聲。

這部片以各種仿低成本 B 片的外星特效、帶動唱、lo-fi 畫質和 MV 影像語言,惡搞出一種九〇年代末的復古奇幻,許多情節無俚頭到底,居然就用唱歌過場,卻也理直氣壯,在電影結尾甚至滿溢搖滾精神,十分感人。但真正的目光焦點是艾兒芬妮,她飾演一個帶著延續整個外星人種族希望的女孩,卻愛上了在派對中被搭訕的英倫龐克少年,可愛的詮釋外星人文化差異,一舉一動讓全場被萌翻。

IMAGE

《倫敦派對搭訕指南》中的外星人艾兒芬妮。

 

第 70 屆坎城影展將於 5 月 28 日頒獎,在影評意見分歧之下,究竟獎落誰家也著實讓人期待。

#易碎物 #尼爾蓋曼 #艾兒芬妮 #安妮華達 #尤格藍西莫 #單身動物園 #聖路之死 #奉俊昊 #康皮洛 #坎城 #玉子 #高達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沈怡昕
圖片提供坎城影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