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工,2.5% 個台灣(三):你聽過移工們的故事嗎?

移工,2.5% 個台灣(三):你聽過移工們的故事嗎?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3.03.2016

二月底的某個週日,我和來自印尼的移工們一起在靠近東門站的連雲公園裡野餐,和來台灣好多年的 Yusni 學著怎麼做出印尼家鄉甜點 Kelepon。她一邊揉著糯米粉,一邊說,「Kelepon 就像是湯圓,裡面會包棕櫚糖。不過這次我們試試包進巧克力和起士,不知道味道會如何?」她的中文說得流利,一問才知道是源自於初來台時的自立自強。「老闆不在台灣,我一個人顧奶奶。一開始都不會講,但為了要生活、處理事情,就每天跟鄰居一句句問:『這樣講對嗎?』有空的時候也會看韓劇練中文,因為配音講得比台灣偶像劇清楚多了!」語言學通後,Yusni 休假時可以自己出門玩,也能帶奶奶去散步。

這個讓台灣人與東南亞人相互交流的活動叫做「東南亞星期天」,固定於每個月的最後一個週日舉行。主辦單位是成立時間不到一年的組織 One-Forty。

創辦人之一的陳凱翔,曾經在菲律賓念過 3 個月的語言學校,和許多菲律賓人成了朋友,回到台灣後,自然地搜尋起東南亞面孔,而開始在移工相關組織擔任中文老師。在課堂中,他聽著移工聊著工作、聊著未來、聊著家鄉,發現不少移工打算賺到錢後,回去家鄉做個小本生意,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後,就不用再出國打拚了。於是,他找了幾個夥伴一起,決定運用自己商學院的專業,不只教移工們中文,還要教他們「做生意」,One-Forty 因而誕生。

前《四方報》總編輯張正說,「他們的初衷很好,不過執行起來的確很困難。移工回到母國之後所遇到的狀況、所處的環境,每個都不同。」曾是移工、現在已經成為台灣媳婦,還拿過廣播金鐘節目主持人獎的丁安妮也坦言,「印尼環境差異太大,在不同的城市和鄉鎮開店,會遇到的問題就不一樣。要真正創立自己的一間小店、穩定營運,真的很難。」

現實問題挑戰重重,新創的 One-Forty 的應對方式是快速調整,一次次嘗試提供移工更有用的幫助。他們先在移工聚集的車站和教堂搭訕,與更多移工成為朋友,鼓勵移工加入課程。課堂的教材參考自國際勞工組織(ILO)專門設計給移工回國後培訓的內容,也融入個案討論、互動遊戲,讓移工慢慢學會商學知識。不過,從每堂課的學員反應中,他們察覺到有某些事情對移工來說更重要。

「有些移工之所以想開店,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不想要再受僱於人,而不是想經營一家商店。我們也發現,課程中的互動討論、上台發表,慢慢增進移工的口語表達和自信心,讓他們面對事情的態度有所轉變。」另一位創辦人吳致寧,曾在某次聆聽學員分享時,驚覺當 One-Forty 開啟了移工對於世界的想像後,即便資源再稀少,移工們都會充滿希望、努力實踐心中想要的未來。

因此,今年的課程主力,增加了一個新的區塊叫作 “Migrant for Migrant”,希望帶領移工釐清在台灣生活中遇到哪些困難,共同商討出解決策略。在討論的過程中,藉由想出創意點子來建立信心,並激發移工們想像工作最終的目標。而本來的移工商學院也將更為「落地」,透過實際跟著移工回鄉,到印尼搜集開店的成功和失敗經驗,再經由線上影片讓移工在閒暇時間自主學習。最後,也會定期舉行「東南亞星期天」,作為東南亞人和台灣人的文化橋樑。

這些想法,將在今年被一一實踐。每一場活動、課程、交流,都會變成 One-Forty 的參考建議、隨時修正。唯一不變的,是期盼能讓台灣人也看見每一位東南亞移工身上的夢想和價值。

吳致寧說,「許多 NGO 致力於移工的勞動權益和個案保護,而我們選擇發揮自己的背景,帶給移工們生活的知識和技能。更希望肩負起對大眾溝通的任務,透過部落格文章、照片、圖片、影片,分享移工的生活、夢想和故事,當作台灣人認識東南亞移工的第一步。」因為,當你接觸了、在意了、關心了,才有機會進一步尋求管道,為移工議題出一份力。

#議題 #移工 #印尼 #本週聚焦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Layu
撰稿Layu
圖片提供One-Forty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