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S 電影筆記》X-Men:First Class

《BIOS 電影筆記》X-Men:First Class

作者Kent
日期20.06.2011

在寫院線片時筆者習慣先行自剖,告訴讀者我對於整部片的態度與偏見,告訴讀者我是否喜歡該片以避免浪費大家的時間或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另外筆者有關電影的所有文章一定都是超大雷,雷神王級的雷,畢竟要完全不提到劇情有根本上的困難,所以如果讀者們你的計畫是希望之後能找時間前往電影院欣賞該片且不希望提前被「雷」的話,我的建議是不要往下看了,以免破壞你觀影的興致。

「好看」、「可以期待應該會更好看的續集」與「 Matthew Vaughn 總算是完成了自我救贖」。這是筆者看完的直接反應。

先從比較遠的地方談起吧。其實嚴格來說,台灣觀眾開始接觸 Marvel 系列的漫畫與故事時點並不算太晚,算一算也有接近 20 年的時間了。早在這一系列超級英雄電影成為近年票房明燈之前,台視就曾於 1994 年時,將 1992 年甫於美國發行的 X-Men 動畫引入台灣,時稱「特異功能組」,這部卡通應該可以算是七年級生共同的回憶吧。所以筆者相信在 2000 年 X-Men 系列電影剛推出時,應該已有不少朋友對於 X-Men 的整個故事結構有著基本的了解,至少知道這是一群描繪突變異能者的電影,起碼看起來就是一群會控制心靈、眼睛會發出鐳射光、手會突然長出爪子與操控磁力的怪咖組合。  

請容許筆者稍稍掉書袋地跟大家介紹這部「其實可能還有更多弦外之音的美國經典超級英雄電影」。一如大家在近期超級英雄電影崛起後所發現的,這些超級英雄除了那些異於常人的天賦能力與拯救世界的責任外,他們也都還有著許多屬於自身的問題必須去面對,而這些同樣身而為人的平凡煩惱,的確也強化了觀眾對超級英雄故事與角色的認同感,例如蜘蛛人的青少年煩惱、浩克的憤怒與鋼鐵人的自負、酗酒與瘋狂(嗯,小勞勃道尼的粉絲們不要罵我,你們自己看看鋼鐵人的人物原型霍華休斯的生平就知道了),這種更回歸人性與自我認同的角色形塑方式,的確也在 X-Men 系列中出現。不過 X-Men 系列與前面這些故事最不同的點在於,X-Men 有前述自我認同問題的不只是主角,而是所有的正反派角色都有這樣的疑惑;X-Men 系列中真正的困境不是出現在角色個人身上,而是整體「變種人與一般人」的差異結構上;其中必須被探討的問題,不只是「主角該如何面對自身所處的內外困境 」,而是「這些角色們該如何確認自身存在的價值」。

更簡單的說,當鋼鐵人或蝙蝠俠在面對自身性格所造成的問題並嘗試修正己身行為時,變種人面對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存在嗎?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當「差異」存在了,我們該如何正視這個既存的事實並給予適當的處置?  

因此很顯然地,當這個問題成為 X-Men 系列故事的主軸時,X-Men 也就因此奠定了它在美國英雄漫畫界的份量。從 X-Men 自 1963 年推出後,「變種人」不斷成為非主流、邊陲、被歧視者與受迫階級的代名詞。萬能的維基百科告訴我們,舉凡是種族主義、反反猶主義、LGBT、弱勢宗教與各種次文化問題都曾經被認為是 X-Men 所欲「代言」的對象。當然,其中最受矚目同時也被認為最貼近 X-Men 原作者 Stan Lee 內心想法的,當然是白人與非白人的種族歧視問題。因為一般多認為,故事中的兩大主角 Professor X 與 Magneto 的角色原型,正是美國黑人人權運動的兩大領袖:Martin Luther King Jr. 與 Malcolm X

金恩博士當年以和平運動的方式帶領黑人爭取民權的作法與 Professor X 在故事中所努力的方向相近,希望透過和平的方式找尋變種人與一般人共存於社會的方式。此外,在 X-Men 故事系列裡,多數提到 Professor X 的終極目標時,多以「 Xavier 的夢想( Xavier's dream )」稱之,也被認為是金恩博士的「 I have a dream 」的變形。最後,如果你是個眼尖的觀眾,你應該也會注意到,當 Xavier 與 Erik 在電影中談論他們對未來的夢想時,他們所身處的位置就是在當年金恩博士發表著名演說「 I have a dream 」時的所在地,林肯紀念堂。

至於 Magneto 則被認為是另外一個黑人運動領袖 Malcolm X 的化身。麥爾坎 X 主張黑人至上,以身為黑人為榮,認為應採取任何必要的手段來維護黑人身而為人所應享有的權利,這樣的宣稱也與 Magneto 相近,尤其是那句「你也以身為變種人為榮嗎?」為最。金恩博士與麥爾坎 X 兩人可說是當時 60 年代美國黑權民運史上最重要兩位領導者,可也正如 Professor X 與 Magneto 一般,縱然有著相同的目標,但卻因為方式與手段的不同而分道揚鑣:金恩博士希望黑白種族能在美國融合,盼望黑人可以同化進美國社會,但麥爾坎 X 卻要美國黑人體認自己是黑人的事實,要黑人誠摯擁抱非洲文化,他反對文化滅絕主義。

這些元素的存在也讓 X-Men 看起來像是一部精彩絕倫又雄偉的寓言故事。  

讓我們把焦點放回電影吧。這次重新回到原點的《 X 戰警:第一戰》( X-Men:First Class ),比起之前 Bryan Singer 的版本,導演 Matthew Vaughn 花了非常多的力氣去描繪 60 年代當時的時代背景與兩個主角人物的內心想法與立場,解釋 Xavier 與 Erik 的生命交集與之後各自成為 Professor X 與 Magneto 後分道揚鑣的轉變,在這過程中甚至因此忽略了其他角色(如白皇后 Emma Frost )的可能鋪陳與描繪,但這一切在筆者看來,似乎有點異於 Matthew Vaughn 之前的風格。 因此筆者猜測這可能都是為了事先幫續集先鋪好梗,可是時間總還是受制於一般片長所導致。請容許筆者在這裡當一下半仙預測續集的可能情節吧!如果綜觀《 X 戰警:第一戰》這種時空定位,以不突破歷史之壁為前提,重新描繪歷史事件以期拉近觀眾與電影角色間的距離並建立兩個世界聯繫的手法,我們大概就不難猜出在第一集結束美蘇冷戰與古巴危機之後,相繼發生的越南戰爭、甘迺迪之死與美國各種民權運動蓬勃發展等歷史事件可能以甚麼樣的方式和變種人們拉上關聯。

所以我說應該可以期待更好看的續集吧!

#Stan Lee #X-Men #Matthew Vaughn #變種人 #X 戰警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文字Kent
圖片《 X-Men: First Class 》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