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書店風景(三):特色小店三味書屋、雨楓書館、庫布里克、老書蟲
除了傳統的大型書店,和現代化的單向空間,北京還有許多規模較小的特色書店,各自在北京占有獨特的地位,擄獲不同愛好的讀書人。
商業區裡的舊式小樓──三味書屋
據傳,三味指的是「文化味」、「書香味」和「人情味」。這棟座落在北京西單商圈的小屋,號稱是北京首家民營書店,也是最早實行開架售書的書店之一,自 1988 年開業至今屹立了超過 25 年。隨著鄰近的百貨、銀行、高樓愈來愈多,這只有兩層高的小樓,倒顯得獨樹一幟。古樸的木質大門,灰磚製的外牆,偏暗素雅的燈光,三味書屋保留北京的時代感,讓人一踏入就脫離現代的熙熙攘攘,沈浸於靜謐和緩慢的閱讀步調。
過去,三味是最早開始舉辦作家簽書會、中外文化交流和週末講座的書店。當時與新華社、中央音樂學院等機構相鄰,居民文化水準高,參與活動的人絡繹不絕。可是現在,顧客寥寥可數,在書店待上一個小時,上門的顧客不過三人,活動也已停止舉辦,只能從書店內環廊牆面的照片,追憶舊時盛況。或是在門口的留言牆上,見證愛書人對三味續存至今的感激。
這棟樓是創辦人李世強和劉元生夫婦所有。劉元生曾對媒體提到,許多飯店業者來問過可否承租,兩人都堅決拒絕,只為了在這塊快速發展的地段,保留北京人的文化寶地。這裡的書從不打折,流動速度也慢,更沒有暢銷書籍,金庸、瓊瑤和韓寒全都不進,但如果想認識馬基維利、維根斯坦和波特萊爾的理論,書架上都有。所有書籍都由夫婦兩人親自挑選,專門為找尋生硬冷門知識的人敞開。
首間女性會員制的書店──雨楓書館
雨楓在北京設立的第一間店離萬聖書園不遠,可列為書店旅行的同一條路線。雨楓不鼓勵買書,認為讀者大量購入書籍卻只晾在架上不讀,是糟蹋了作者的心意,因而衍生出會員制的經營模式,並刻意設立以女性為主要服務對象,幫助會員培養固定閱讀的習慣。
會員繳了年費後,可以自由租借新書,不用付錢購買。雨楓將會員分為三種:專給女性會員的「書女卡」、讓女性帶著男性友人來申辦的「書楓卡」、以及成為專給母親的「書媛卡」。書媛卡還附帶一張兒童卡,讓媽媽領著孩子們接觸閱讀。
整間書店以紫色為主色調,一如雨楓鎖定的族群,像個女孩。除了推廣閱讀,雨楓平時還舉辦手作、電影欣賞、音樂課程、兒童繪畫等活動,供會員報名參加,是個以書會友、共同生活的女性交流平台。不過,近來書店除了經營本業,似乎還營運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有三至四人正聚集在店內工作,討論事業。不知是否為維繫書店生存,而特別拓展了新財源?
藝術、設計和電影為主──庫布里克
書店名稱源於美國電影導演 Stanley Kubrick,明顯是依附藝術和電影而生的書店。庫布里克的起源,得追溯至 2001 年香港百老匯電影中心。當時為了滿足電影觀眾的需求,特意於電影院旁開業,提供相關的書籍和唱片。
北京庫布里克也是如此,鄰近北京首家百老匯電影中心,選書側重影視、戲劇、文藝、設計、建築和旅行類。店內引進各種國外設計師的商品,也販售獨立音樂專輯。除此之外,庫布里克還把觸角延伸至策展,定期推出藝術家的個展,充分活用店內的空間。
不同於其他人文社科為主的書店,庫布里克的藝術氣息濃厚,陳列格外有設計感,以淡綠色的鐵製方格堆疊成書架,並將座椅融合在書架一旁,讓人能坐擁書堆、徜徉書海。
外國人聚集的文化場域──老書蟲
來到被世界知名旅遊書 Lonely Planet 選為全球十大書店的老書蟲,會使人誤以為闖進西方世界。爬上樓梯、推門踏入,除了單面書架堆放的中文文學書籍,其他架上全是英文書和英文雜誌,如同小型外文圖書館,是身處北京的外國人偏好的聚集之處。
老書蟲的陳列分為三個區塊。大廳擺放大量桌椅,並設有販售餐點、飲食的復古吧台;左邊小廳則是活動包場專用,並放置給會員租借的外文書籍;深入店內,是較小的書架區,配有少許桌椅,許多外國人帶著自己的筆電,點杯飲料就開始辦公和閱讀。
主要顧客是外國人,老書蟲的活動宣傳和店內標示都以英文為主,還提供了「漢語手冊」,幫助外國人適應北京的生活。每個週末,老書蟲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包含沙龍講座、讀書會、酒會、音樂欣賞,讓外國人能彼此交流,也時常邀請世界各地作家前來作客,像是旅美的愛爾蘭作家 Colum McCann、以色列作家 David Grossman 和中國作家莫言都曾造訪「書蟲國際圖書節」。頻繁的文化活動,為老書蟲奠定了中外文化交流橋樑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