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酒師隨筆》葡萄酒 101:紅葡萄酒與白葡萄酒

《釀酒師隨筆》葡萄酒 101:紅葡萄酒與白葡萄酒

作者Brews Winer
日期01.12.2011

這個專欄,想了好久,才決定以這樣的方式開場。

為何猶豫了很久?首先,由於亞洲人對於葡萄酒的通識缺乏,因此值得著墨的太多、太雜了,無從寫起。從任何一個釀酒的環節、葡萄種植一直到最後步驟的裝瓶,都值得大篇幅一一介紹;然而要將整個專欄定位在任一特定主題,則又稍嫌不足……;若單純介紹一支支自身推薦的好酒或是名貴的酒(動輒上千甚至上萬元的葡萄酒),首先,名貴的酒不代表好;再者,每個人對於每支酒的感受亦不相同,我講得再生動,其實對於讀者的幫助不大(以上兩件事實是有科學根據的,這大概又可以寫成一篇完整文章,有機會再述);最後,刊登自身評酒經驗的文章或是部落格,網路上搜尋一下就找得到不少了。而如同上述,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再增加一個這類的專欄,對大眾認識葡萄酒其實幫助不大。所以,反反覆覆、躊躇了一陣子,最後下了這麼一個無聊呆板的標題。當然啦,還是會有介紹好酒的一天,可是在介紹那邊之前,可能要先為各位打打基礎、蹲蹲馬步,稍微瞭解一點背景知識,對於葡萄酒的鑑別跟體會應會是大有幫助的。

我所謂的背景知識,指的是跟葡萄種植以及發酵釀製有關,有科學證據的知識(knowledge);葡萄園的歷史背景、酒莊是哪個名人的最愛或發生了什麼趣事、哪個富家子弟蓋給他情婦的……諸如此類的歸為歷史事實(facts),有則簡述,不作為本專欄的主軸。我想有作功課的「侍酒師」,應該可以提供充分並有趣的故事(順帶一提,「釀酒師」跟「侍酒師」是很不同的專業,這又可以大篇幅揮灑一番了)。

那麼今天的葡萄酒 101 要講些什麼呢?還是從最基本的基本講起好了:紅葡萄酒跟白葡萄酒(以下簡稱紅酒,白酒)。

很明顯的,兩者是以酒色來命名。然而,為什麼紅酒跟白酒會有顏色上的差異?從小到大,除非喝白葡萄汁,不然一般葡萄汁好像都是紫紅色的。可是如果你曾經把葡萄剝皮的話,即便是紅葡萄或黑葡萄,果肉都不會是紫紅色的,直接擠出來的汁基本上也不會是紫紅色的(註一)。紫紅色的花青素存在於果皮裡,只有當葡萄被擠破,果皮浸漬在果汁的當下,果汁才會萃取出果皮裡的花青素而呈現紫紅色(註二)。紅酒便是讓紅葡萄連同果皮一同發酵製成的。葡萄採收完、去梗碾破後,隨即投入發酵桶裡接種酵母菌進行發酵。在這期間直到壓榨去除葡萄渣,都會不斷地進行色素萃取直到顏色飽和,而酵母菌發酵生產的酒精也同時幫助了花青素的萃取。如果縮減果皮跟果汁接觸的時間,花青素的萃取量減少,酒色便成了亮麗的玫瑰或粉紅色的玫瑰紅酒(Rosé wine)(註三)。

學理上,紅葡萄是可以製成白酒的,只要葡萄碾破後馬上壓榨去皮即可。現實面,由於釀酒葡萄品種果皮較薄,採收的當下免不了會有葡萄被擠壓破裂而染色,因此紅葡萄品種基本上不會拿來製成白酒。白葡萄品種,雖然果皮不含花青素,釀造製成上亦不會讓果皮與果汁或酒液接觸過長的時間。這是因為果汁或是發酵中的酒液,除了萃取色素外,同時亦會從果皮、葡萄籽、以及殘餘葡萄梗中萃取出單寧和眾多的香氣分子。白酒由於天性口感清淡,單寧含量亦不希望太高,因此會縮減果皮浸漬的時間。以上,紅酒跟白酒大致可以如此區分。

最後,不論紅酒、白酒或是玫瑰紅酒,其發酵過程,只使用葡萄作為原料進行釀造。是的,只使用葡萄作為原料--在品酒時喝到的櫻桃、李子、水蜜桃、柑橘、菊花、紅莓……等味道,全部都是由葡萄經發酵過程所綻放出來的氣味,相當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同時也是葡萄酒最迷人的地方。所以,下次在拴開瓶塞,準備享受一個微醺美好時光之際,不妨對所倒的酒多看個幾眼、搖一下酒杯使其芬芳甦醒,多聞一聞再入喉,感受一下釀酒師的細膩心思以及體會每瓶酒背後的得來不易。

 

註一:釀酒葡萄以及一般鮮食葡萄的果肉都是介於黃色到黃綠色的。有兩個品種的葡萄其果汁是紅色的,其分別為 Rubired 以及 Alicante Bouschet,然而風味不佳,現今只用於萃取食用色素,不拿來用於釀酒或是鮮食用。

註二:市售果汁會呈現紫紅色的原因則是因為果汁會經過熱殺菌處理,高溫下的色素萃取效率大幅提高。當然,有部份也有可能是額外添加色素。

註三:此為傳統法的玫瑰紅酒製成,由於考驗著釀酒師的經驗判斷,較為費工、成本較高。最簡易的做法則是將紅酒跟白酒混合調配製成玫瑰紅酒,當然,這也會反應在售價上。

 

 

專欄介紹:

一切關於酒的以及我自己的意見。

 

作者介紹:

Brews Winer,釀酒師,來自臺灣。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文字Brews Winer
攝影Brews Winer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