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著日常,直到它們長出別的模樣──專訪黃麗音「Lili Deli 麗麗食品」

盯著日常,直到它們長出別的模樣──專訪黃麗音「Lili Deli 麗麗食品」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6.05.2025

台灣的東西,總帶有一種隱形的色彩編碼。

髒橘色的水桶、水藍色的老舊電扇、青草綠的教室桌椅——潛藏在生活每個角落的 color code,無聲地為我們的世界定型。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習慣的顏色。」黃麗音說,「因為大量生產,人們習以為常,可是他們又看不到那個顏色本身。」

某天在小吃攤吃飯時,黃麗音看見角落一台破舊的工業電扇。水藍色的油漆斑駁剝落,電扇沉默地坐在那,看著一桌又一桌進來又離開的食客,她心裡想的是:這台電扇店家還要嗎?要不要問問看?

那是雕塑帶來的訓練。平常沒事時,她習慣盯著工作室裡的各種東西,直到它們長出別的模樣。「其實一個東西看久了,你就會開始思考:它原本真的就長那樣嗎?

IMAGE

「 Lili Deli 麗麗食品」展場一景。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攝影:朱淇宏

IMAGE

黃麗音,《內用區》(局部),2025,低碳鋼、木頭、顏料、紙、玻璃,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攝影:朱淇宏

後來電扇在她手下被拆解,留下一隻腳,藏在北美館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中。展場裡處處可見取用自日常的造型:廢棄的魚骨、包裝紙與卡車後視鏡,在黃麗音眼裡,這些並不精緻更不稀奇的東西,共同構成了人們的生活底色。

然而沒有人會去問:這些日常是怎麼長成這樣的?

對黃麗音而言,這些日常用品的變體重現,並不是為了要還原什麼,更像是打開一個入口,帶領人們重新去觀察那些已深入我們生活底層的 DNA。

怎麼會這樣?

展場裡,黃麗音將各種現成物品與雕塑堆疊變造出日常物件的另種可能,以易鏽、不穩的鐵桌和玻璃製鑫鑫腸打造小吃攤的意象,用日漸氧化的豆莢和金屬簾模擬區隔空間的木珠簾幕,將回收的酸黃瓜鐵桶裝上腳、鋪上絲綢,包裹出如咖啡桌的模樣。

物件原先的 DNA,是方便、簡單、快速,但到了黃麗音手上,基因產生變化,她試著想像這些日常不那麼方便、不那麼簡單也不那麼快速的模樣,會是如何?

「我是一個觀察者,觀察這個世代的生活裡遇到的一些事。那些事情可能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但是我會想『喔?怎麼會這樣?』。」

「怎麼會這樣」的其中一題,在黃麗音的創作裡是食物的模樣。食物本應是新鮮、即食的,但如今的飲食消費習慣中,許多人最熟悉的,反而是經過加工封存的罐頭、泡麵和微波食品。有時食物甚至都是假的,黃麗音還記得剛到英國逛超市的震撼,許多食品看起來色香味皆備,內裡卻都是低成本加工原料製成。

在黃麗音的許多作品中,食物們也都是人造,以不同的材質被固定在近乎永恆的狀態。經過轉譯的作品不論晶亮透明或銅黃生鏽,都是在被封存的那一瞬間,雕塑出生命標本。

其中,玻璃是黃麗音慣用的材質之一。晶瑩剔透的蝦子、飽滿圓潤的櫻桃,以玻璃硬挺的架勢保留了當下最鮮美的瞬間。不過姿態看似美好,卻因玻璃材質的特殊性更顯其中矛盾。

「玻璃在吹製的時候是一個很軟很燙、很像膏狀的物體,可是它冷卻之後卻變得很硬很堅固,一不小心掉進去就破了。就像食物一樣,隨時會腐爛,不可能永遠保持新鮮可口的狀態。」

她另一個喜愛的材質則是銅,「Lili Deli 麗麗食品」中的作品〈豆簾子〉以銅塑的方式,定格枯萎豆莢的樣貌。材質是堅硬的,看起來卻輕盈脆弱。

銅在製作的過程會經過好幾道手續,先製膜,再灌蠟,種種步驟接續下來,然後才是將銅液注入。「用蠟抓取到的紋路非常細緻,把銅瞬間澆下去的那個熱,就是去展現其中的有機。」

作品的「有機」,指的是什麼?

黃麗音舉例,「這次展場裡有個作品是用貝殼一片一片拼接而成的,可是當它們組合在一起時,就不再只是貝殼了。遠遠看起來,反而像是要飄落的葉子。」

「我說的有機,其實是一種抽象的感覺。」

IMAGE

黃麗音,《注意後方來車》,2025,破碎的後視鏡、銅、鋁、鍊條,115 × 22 × 31 公分。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IMAGE

黃麗音,《豆簾子》(局部),2025,低碳鋼、銅、鍊條,140 × 108 × 21 公分。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momentary pleasure

對於飲食文化與消費習慣的關察,也被她帶到了英國:「你知道嗎?英國人不太愛吃魚。」

「很神奇吧,明明被海洋環繞,吃的魚卻只有五種(黃線狹鱈、黑線鱈、鮭魚、鮪魚、蝦子,俗稱「The Big Five」)。」黃麗音感嘆。

2024 年,黃麗音在英國 Tate Britain 美術館舉辦個展「See, See, Sea」,探索海洋文化與食物的生產鏈。當時,她帶著攝影機到位於英國西南方的德文郡,那裡從前有全英國最大的漁港,後來因海洋資源的縮減與全球暖化,漸漸沒落為漁村觀光小鎮。

那陣子她時不時就往那跑,因此認識了一位漁人。漁人原本是名律師,在疫情期間決定幫助當漁夫的丈夫解決法律問題,進而成為替漁村裡其他漁民伸張權益的人。在她的牽引下,黃麗音得以一步步走進那座漁村的社群。

「其實漁村的 community 很小,很幸運的是她願意付出時間,把我慢慢拉進去跟漁民一起交流。那個過程很奇妙也很直接,從聊天開始,到後來願意一點一點跟我分享他們有哪些活動。」

她因此認識了漁村裡各式各樣的人,比如有人專門潛水近 20 公尺深的海洋裡採集干貝,有人專門修補漁網。那些人在各自的位置,專心致志地做好自己的事,一點一滴付出,構成漁村專有的社會型態。

IMAGE

「See, See, Sea」展場一景。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Photo © Tate (Joe Humphrys)
 

從生物到食物,從海洋到市場,之間環環相扣的產業鏈讓她好奇。問黃麗音這份好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那是 2019 年的《Everything About Prawns》的計劃。當時黃麗音以台灣獨特的釣蝦場文化為題創作,而為深入了解這個娛樂場域的魅力,她仔細研究了釣蝦場的起源與歷史。

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蝦苗培育技術的突破帶動了養蝦業,而釣蝦場的興起,便是為了消化那些培育過剩的蝦苗。

比起釣魚,釣蝦花費的力氣不大,成就感卻來得飛快,短短幾個小時便可釣到滿滿一桶蝦子。快速、廉價、即時滿足特性讓釣蝦場成為藍領階級夜晚娛樂場所的首選。「跟漁村很像,大家白天辛苦工作之後,晚上就會聚在這裡休息。」

「我對人們為了獲得 momentary pleasure 所做的行為還滿著迷的。」

人們在此享受辛勞過後的放鬆,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喘息。黃麗音看過去的釣蝦場不只是娛樂場域或產業鏈的末端,更像是社會結構的縮影。

那條小小的路

回過頭看,社會結構早在她還沒有意識的時候,就左右了她的人生。幾年前她接受訪問,說自己逃離(escaped)台灣,如今她說,「逃離這個字有點重啦!我覺得應該是離開自己熟悉的舒適圈。」

結構的變體之一,就是逃不開的舒適圈。

小時候她喜歡畫畫,媽媽說她有個學生是美術老師,於是就順理成章地念了美術班。「很無聊的故事。」黃麗音揮揮手。

從美術班開始,大學考上師大美術系──她的成長軌跡合理得不像話。如果畢業後再當老師,照著這個理所當然的劇本走下去,好像可以就這麼看到往後十多年的生活。

太安逸了,黃麗音想。

於是大學畢業後,她跑到英國生活,接著決定唸雕塑。亞洲到歐洲的距離,繪畫到雕塑的跨度,只為了脫離那個熟悉的環境,「我離開的,是那條小小的路。」

IMAGE

黃麗音,《廢比塔計畫》,2025,民眾參與計畫。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攝影:朱淇宏

到國外後黃麗音發現,原來藝術不只有課本教的那樣。「以前學的內容很注重技巧,一定要畫得像。可是國外的觀念不太一樣,你的畫作不必一定要長什麼樣子。」

至於為什麼是雕塑?「我覺得繪畫沒辦法滿足我。小時候我就很喜歡手作,拆卸一些電器或是什麼東西,再把它們拼接起來。繪畫需要很集中的時間坐在那裡,但我喜歡到處觀察,檢視周邊的現成物,再想想可以怎麼改變。

觀察到周遭的事物,再往下拓展自己感興趣的題材。對黃麗音而言,藝術不只有一個面向,創作也不是如樹狀圖般往下發散,而是在做中想,想中做。

比如她工作室裡的作品大部份都是同時進行的。有些在地板,有些在角落,有些在牆上。做完這個跳那個、桌上的玩膩了跑去地上的,看似瑣碎無章法,遠觀卻能窺見完整的故事。

關於釣蝦場的「Everything About Prawns」、關於漁業捕撈的「See, See, Sea」,乃至此次從台灣飲食出發的「Lili Deli 麗麗食品」,她關注的始終與食物和人們的消費模式有關。

一切都是線性的,一切都有關聯。

時間的摧殘

離開台灣後,黃麗音反而更常回頭去想台灣的樣子。英國與台灣之間的物理距離不是斷裂,而是拉遠後才可能出現的通透。

在英國這些年,黃麗音認識了許多藝術家,彼此年齡可能相差三十歲,但相處起來反而更像朋友,「像每次跟他們吃飯都吃到十二點多,明明就六十幾歲的人,不是應該九點就睡覺了嗎?但每個人都喝酒喝到 khiang 掉,然後他們的小孩在旁邊也 khiang 掉了。」

那是她覺得很神奇的家庭相處模式,父母與孩子站在同一條線上,沒有上下位階之分。「跟台灣我們這一輩的家庭很不一樣啊,每次回家父母只會問你吃飽了沒,然後就沒了。」

或許許多在台灣長大的孩子,都明白那種奇怪的親密感:即便是關心的問候,也聊不了幾句就結束話題。回家像當一株安靜的盆栽,乖乖待著,不生長,不蔓延,不吵鬧。

那是成長的一部份。黃麗音帶著它們離開,也帶著它們創作。

IMAGE

黃麗音,《粒粒》,2025,C 型印刷、低碳鋼、木頭,83 × 63 × 2 公分。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她背著這些年在台灣累積的紮實訓練和創作手感,以及對事物的細膩觀察,潛伏到另一個世界:那裡的人大聲辯論、自由想像,沒有誰是盆栽,也沒有人必須懂事。

如今黃麗音的創作總有東西方視角撞擊的快感,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的文化疊加,反而讓作品多了點耐人尋味。「我覺得我很幸運,能有在國外生活的經驗。」

不過也沒有那麼輕鬆啦,黃麗音說。創作是一個飽受時間摧殘的過程。
 

IMAGE

Lili Deli 麗麗食品

時間|2025.03.29 - 2025.06.22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地下樓 E 展覽室

#雕塑 #裝置藝術 #黃麗音 #麗麗食品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胡庭箴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黃麗音
執行林湘芸
核稿編輯陳劭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