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麥一同學|義大利麵和睡著的人── 美術館裡沒有標準答案 ft.「均勻製作」胡忻儀

麥麥一同學|義大利麵和睡著的人── 美術館裡沒有標準答案 ft.「均勻製作」胡忻儀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9.04.2024

五歲的小胡,第一次和媽媽一起出了好遠的遠門——飛到歐洲。擁有博物館學背景的媽媽不放過任何看展的機會,從倫敦到赫爾辛基,滿滿排了一系列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非常 hardcore 的行程,但小胡可以耶。」胡忻儀驚奇地說。

作為策展人胡忻儀的「mini me」,女兒小胡從小就是媽媽的看展夥伴。

那趟旅程裡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小插曲:某天突然下起了雨,兩人原本要從美術館離開了,改為留在藝品商店裡逛逛,逛著逛著,竟然誤入館內另外一場抽象表現主義的展覽。

裡頭展出的作品有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和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線條兜兜轉轉,糊成一團沒有語言的抽象畫。大人看了可能都說不出話,小胡卻看得津津有味,開心起來:「好像很多盤義大利麵!」

大人小孩一起享受展覽,是屬於她們的夢幻場景。

就像麥麥童樂會一直以來提倡的,在陪伴中累積彼此的親密時光,對忻儀來說,陪伴也能發生在美術館。

IMAGE

培養小小觀眾

2015 年,忻儀成立了「均勻製作」,以自己博物館學的背景,和藝術行政的工作經歷,轉身成為視覺藝術策展的「製作人」角色。2020 年,她發起了「大展身手做展覽——兒童策展計劃」,讓孩子有機會一窺展覽背後的製作過程,甚至是動手打造自己的展覽。

最近手上剛開幕的一檔展覽,是在新竹241藝術空間的《日常的形狀:感知重啟提案》,展場裡充滿生活化的情境式設計,雖然不是特別針對兒童設計的展覽製作,但同樣歡迎家長帶孩子來。這天,她的看展夥伴是四歲的姪女 Hailey。

喜歡去美術館的大人,真的可以帶小孩一起走進如此重視安靜的空間嗎?光是想到小孩可能會跑跳喧嘩、碰觸展品,許多大人往往頭皮發麻,最後選擇和孩子一起待在讓人安心的親子專屬空間——但忻儀並不如此。

「我自己在帶孩子的過程,並不會特別去館內的兒童藝術空間或遊戲區。」忻儀說,許多美術館都設有兒童專屬的空間,提供激發美感、讓小孩放電的功能,但不希望讓孩子混淆了看展覽這件事。

但就連「看」,往往也不容易。忻儀點出,作品在展場的陳列,常常是以大人的身高視線來設計,比如雕塑作品一般的台座是九十公分,而四歲小孩的身高則是一百公分左右,只能看到作品的底部,永遠看不到全貌。

「我們很習慣用大人的視角去看很多事、做很多事,可是大部份的時候沒有去關心,小孩看到的東西會不會其實跟我們不一樣。」

不必第一時間把小孩抱起來去看畫作,可以先讓孩子試著表達,從他的視角看到了這件作品的哪個部份。大人跟小孩之間的理解有斷層,大部份的原因是我們看到的東西根本就不一樣。從 look 到 see,理解作品需要橋樑,家長在展場裡就是搭橋的人。

IMAGE
IMAGE
IMAGE

女兒小胡和姪女 Hailey 在忻儀的耳濡目染下,逛美術館看展早已是日常,走進展間自在走動,很快找到吸引自己的展品欣賞。直到開始接觸到其他小孩後,她才發現不只大人有心魔,小孩也有「怕答錯」的壓力。

科教館裡,每個科學問題都有正確解答,但在胡忻儀眼中,當台灣孩子反過來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的美術館時,很多小孩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連學習單都害怕寫錯——那種希望自己是「正確的」的枷鎖,其實跟大人很像。

這些年忻儀積極推動「展覽識讀」,傳達「看展覽沒有標準答案,從生活經驗出發,自在與藝術作品發生關係」,希望培養小小觀眾之餘,也想跟和自己一樣想帶孩子去美術館的父母交流——當代藝術並非難以靠近,有時美術館也能是一場親子遊戲。

和小胡一起形成看展的默契,是自然而然的,「從以前我就是,她喜歡看的東西,我會陪在旁邊,一起看。」不多說話,不用特別去討論到底看了什麼、為什麼喜歡。

工作做不完的日子,有小胡陪媽媽加班。有次忻儀埋頭工作,回過神來,發現小胡用 A4 紙做了一座展覽模型——三個邊折成牆面,其中一面開了一扇大門。門旁是一張浮貼在牆面上,作為「策展論述」的紙片。展場中央有一座迷你立體雕塑,牆上的畫作附帶說明牌,高高低低,流動出自由無比的視覺動線。

小胡的這份創作在工作室裡珍藏已久,上頭有些微灰塵,忻儀以展覽專業製作人的身份介紹,卻藏不住驕傲的眼神。

而親子關係裡,最難得的往往也是這份共同的喜歡。許多時候大人和孩子彼此遷就喜好,最終卻未能以歡樂收場,但對胡忻儀來說,兩人一起看展覽,從來就不是誰陪誰看,而是彼此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喜好,然後相互分享。這也是麥麥童樂會最初的期待:親子之間做彼此的夥伴,以平視尊重的眼光交流。

大人請放鬆

曾經有一個安靜的小女生,參加了忻儀在嘉義市立美術館舉辦的第一場「大展身手做展覽」工作坊,第二年暑假,她再度報名出現。忻儀起初納悶,這個表現含蓄的小女生,真的喜歡策展?或只是喜歡美術館的安靜呢?

後來是小女生的家長迫不及待向忻儀細數女兒的改變。原本去年的成果發表前,還非常緊張孩子會不會上台怯場,但女兒有條有理的表現讓他驚喜;開學後,學校老師聊起新學期,竟對家長問起:暑假是不是發生了什麼?覺得她不一樣了!

「每一個參加過的小孩對我來說都蠻重要的。」忻儀說,2021 年開始,持續在嘉美館做工作坊,每年都會有再次報名、來看展的小孩,「像是我們每年都約定好要一起來美術館碰面。」

回想 2023 年為兒童策展,命名為「小題大作的每一天」,後續的回饋單紛紛寫上:原來小題大作不一定是負面,而是好玩的!想到竟然讓孩子感覺被鼓勵了,忻儀好感動。

於是,策展工作坊持續發生,成為均勻製作裡讓忻儀最快樂也最有動力的案子。

工作坊的招收對象,一開始是跟著小二的小胡,隨著她成長,慢慢開放,接觸到五六年級,每個階段的小孩各有特色——一二年級剛從小野獸進入到社會化的環境裡,表達能力反而比較好,不會擔心太多,三四年級就開始有包袱,五六年級完全是青少年了。「每個階段的小孩子其實都好細緻,好好玩。」

有時,專注策展的母親,也想依賴一下看展夥伴。

疫情封鎖的 2021 年,十歲的小胡,被媽媽賦予了一個特別的任務。

那一年忻儀接下綠島人權藝術季的製作,想帶著女兒順便環島,邊玩邊前往。打算為她向學校請一個星期的假,作為十歲的慶生旅行。請假要有正當理由,她對小胡說,做一個計劃書吧!向老師報告你將環島去看多少美術館。

一路向南,依著小胡的計劃,大大小小的美術館敞開大門歡迎她們——台中的國美館,南投的毓繡美術館、故宮南院、嘉美館、高美館⋯⋯。比看展更緊迫盯人的是疫情,每離開一個縣市,該處就發出三級警戒,「就像被追著跑!」

IMAGE
IMAGE

小胡上國中後,小姪女 Hailey 成為忻儀全新的實驗對象,帶著她什麼都看。四歲的孩子,還不會認字,能看史博館的書畫展嗎?當然可以。

姪女在茫茫的文字海,選了她最喜歡的一個書法字,「一」,她說:是一個睡覺的人。

在這個展間有幾個睡覺的人呢?她們玩起這個遊戲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看展覽的視角,「覺得這件事很好玩,就夠了。」忻儀說。

 

讓女兒長成她自己的樣子

幾年前,11 歲的小胡寫了張紙條給媽媽,說想要改掉自己的英文名字,還要把頭髮留長。不再和媽媽剪一樣的短髮,因為她想長出自己的樣子。

雖然有點惆悵,忻儀形容小胡:「她就是自由的靈魂。」對女兒來說,叛逆是他們試著用自己的方式,認識世界、挑戰世界的開始,母女之間的衝突,也許是愛的拉扯,也是溝通。

面對小大人,她體內的母親本能與自由基因彼此交戰,但心裡知道,讓孩子長成自己的樣子,是親子路上最珍貴的事。

但無論如何——她們永遠有展覽可以對話。即使一起看展的時間逐漸被課業與青春期取代,她們還是保留了儀式感,在每年元旦,新年的第一天,要找一場展覽一起去看,陪媽媽去拜藝術大神。

而今年的一月一號,剛好遇上禮拜一,所有場館幾乎都休館。

「後來我們去南港展覽館看車展。」忻儀笑著分享,車展很多好看的呢!首先,車展的廠商資金龐大,硬體到位,燈柱燈盤不會是拼裝起來,而是一體成型⋯⋯,光是技術面就讓兩人聊個沒完。

要能與忻儀這樣的 Exhibition Mania 一起聊展覽,一定是因為愛吧。

IMAGE

 

*忻儀的親子繪本推薦

麥當勞長期推廣親子共讀,近期也在屏東勝利星村打造「麥麥親子共讀區」,邀請家長透過閱讀與五感探索,帶孩子一起享受共讀的美好。最後,我們請忻儀推薦 3 本適合親子的繪本,讓藝術離生活不再遙遠。

延伸閱讀
IMAGE
繼麥當勞攜手方序中在基隆太平青鳥打造「麥麥親子共讀區」,讓閱讀走入地方及社區,此次,麥麥共讀日將前進屏東,來到屏東勝利星村,把入口搭建成紅色麥麥盒的樣子,走進去,也彷彿走進了關於麥當勞的回憶裡。

一、《我的美術館》廖倍恩,2019,拾光出版
是一本無字書,特別適合小小孩。以美術館的動線展開,比如說大廳有哪些公共服務設施,可以觀察在美術館裡面的人都在做些什麼,怎麼去欣賞抽象畫、怎麼去看雕塑作品,甚至是光線灑落在展場裡的時候,是不是也會像一幅畫。如果想開始帶孩子去美術館,適合作為入門書。

二、《打造一場精彩的展覽》朶蘿•葛洛芭絲,2023,小典藏出版
雖然不是故事性的繪本,但很適合家長與孩子共讀。裡頭細節很多,包括藝術家怎麼工作,把工作室的場景畫到很細,甚至兩個藝術家都畫了時程表,說明時間管理很重要。(笑)

三、《想哭就哭成一座噴水池》諾耶蜜•沃拉,2022,小山丘出版
7 月在新竹要展出的《奇形怪狀的日常》中,有一件展品是噴水池,剛好遇到這本繪本,太可愛了。內容是講,你一直哭的話會發生哪些事情。繪本的好處之一,是把負面的事轉換成正面。不只是表達情緒,也引導孩子正視自己的感受。

 

 

麥當勞【麥麥童樂會】

長期提倡「當孩子的朋友」的麥當勞,今年推出「麥麥一同學」單元,以輕鬆、創意的方法,分享家長與孩子相處時會遇到的狀況、並提供多元的育兒方向。鼓勵親子在日常生活中一起學習,累積陪伴彼此的親密,創造獨一無二的時光。

麥當勞將陸續邀請五組不同領域的達人,分享他們的 #FeelGoodMoment 及最輕鬆自然的親子共學時光,和大小朋友們找到生活的美好!

本篇邀請「均勻製作」策展人胡忻儀與姪女 Hailey 一起看展,走進胡忻儀製作的展覽《日常的形狀:感知重啟提案》,放下對於標準答案的追求,從生活經驗裡出發,展覽可以是聯想遊戲,也可以是一場真誠的親子對話。對胡忻儀來說,和孩子一起看展,最重要的是打造彼此最美好的回憶時光,看得開心,才最珍貴。

關注麥當勞【麥麥童樂會】臉書粉絲專頁:https://bit.ly/3rmrWSn

#麥當勞 #親子 #當代藝術 #展覽識讀 #展覽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專題統籌游育寧
撰稿楊若榆
攝影小島光影 李瑋琦
核稿編輯陳劭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