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一個兩津勘吉式的約砲故事──專訪漫畫家穀子:搞笑,是為了陪大家一起悲傷

畫一個兩津勘吉式的約砲故事──專訪漫畫家穀子:搞笑,是為了陪大家一起悲傷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5.01.2024

裸女打火機。爛掉的色情雜誌。A片光碟。

包含自家在內,左鄰右舍都是做工的人,穀子的童年時代是一片粗獷男工穿行的鄉野。工人會把垃圾隨手扔在附近的農地或草叢間,其中包含用過了的成人用品。穀子最有印象的是油菜花田裡一款被遺棄的、包裝印有西洋女人的打火機:金髮大波浪,S曲線,外貌酷似瑪麗蓮夢露,雙眼猙獰,像一種用力過頭的挑逗,如今看來多少有點B級。

然而那是穀子第一次指認色情。

豔唇秀髮。豐乳翹臀。彼時主流的色情符碼裡,男體似乎始終缺席。穀子有了一段異男本位的性啟蒙,「有些男性向或少年漫畫,不是都有男主在河堤找到閃閃發光的色情漫畫、然後發現新大陸的情節嗎?我覺得我跟他們很像。當時我看到那些裸女,也有一種性慾被釣出來的感覺。」

家中有台笨重的桌上電腦,系統還是 Windows 2000,國小開始知道怎麼上網,她與同輩的孩子圍著一台電腦,所有人操控一隻滑鼠,登入波波好玩線上遊戲區,裡頭不時會冒出成人遊戲:玩家必須操控男角色在草叢裡追逐裸女,抓住,幹她們,得分。

男性是獵手,女性是獵物。曾經她以為這就是性的全部。

明るい

國中有了喜歡的男生,穀子才知道,「原來男生是可以被意淫的。」

那時穀子會去圖書館偷翻性學書籍——說「偷」,是因為儘管那是吸收性知識相較正當的管道,書中內容也都正確,但目擊寫實的陰莖陰道,她仍感到悖德、犯禁,「好像不應該看這種東西。」但從中她漸漸認知,性不只是打火機、色情雜誌或A片,也不只是一場男對女的狩獵。

男體作為色情的象徵進入視野,另一部份歸功於 BL,「BL 漫畫的誕生也跟女性情慾創作的壓抑有關。主題雖然是同性愛,但作者、讀者仍是女性為主,她們是在透過 BL 來體現心中理想男性的樣子。」

大學時就讀動畫科系,她對女性情慾的題目起了更濃厚的興趣,主動搜尋相關作品,放眼望去盡是《鋼琴教師》、《性愛成癮的女人》。她又好奇了:為什麼談論女性的性,還是得假男導演之手?以及,談論性,為什麼總是陰鬱、壓抑?

「我那時候看一些情慾或 LGBT 主題的電影,也覺得為什麼大家都得那麼慘?主角結局不是殺人或被殺就是自殺,但只有這樣才能結束這個故事嗎?我不是要否定悲劇的價值,我也覺得這些作品很好看。那時我常常在想,真的、真的只能這樣嗎?

於是她畫出了《T子%%走》

《T子%%走》有著可愛畫風、直爽的線條與劇情,漫畫一開場,22 歲的女主角T子剛學完五十音直奔日本,理由是:「啊啊啊啊啊!!!我好想跟帥哥做愛喔喔喔喔喔喔喔喔!」

IMAGE

IMAGE

IMAGE

肉食女T子出道即走紅,至今第一話在臉書上累積三千餘次分享,單元劇形式展開 Tinder 上獵豔、打砲、失望了就再物色下一位的冒險,不費心力就可以一話話看下去。讀者透過T子的視角看世界,T子眼中自己才是獵手、性愛裡握有扳機的人。T子為每個一夜情男生從A開始命名,他們各有各的性癖與屌形,有討喜也有讓人失望的地方。性在《T子%%走》裡從不彆扭,穀子不打馬賽克地畫出對男體的凝視與慾望,工筆雕刻每一根愛過恨過的肉棒。

T子的誕生,許是穀子對性的彎彎繞繞的一句反叛:「我們到底可以擁有怎麼樣的性?

不憑藉男導演的鏡頭或 BL 漫畫,僅僅是一位享受跟帥哥做愛的女生眼裡的性。

穀子形容T子是光滑、不受俗塵沾染的獨角獸,純粹享受做愛時的呻吟與潑濺。之所以選擇以單元劇方式繪畫,也是為了更直白地、更享受地談性,「跟《烏龍派出所》的結構很像:每一回的主軸,就是阿兩愛錢,引發了一些災難,到最後所有事情都會回歸原狀。《T子%%走》其實算是一個兩津勘吉式的約砲故事。

《T子%%走》出日文版後,其中一個讀者回饋:明るい。

明るい,明亮的。

漫畫裡T子能用黜臭(thuh-tshàu)一筆帶過心中不滿,變身Q版讓所有災難變成笑點,穀子當然知道,現實約砲不可能那麼輕鬆、對身體的哀愁不可能那麼輕易化解。但她依然想告訴大家:性可以是明亮、歡樂的——或者說,性本該是如此,只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面對性,我們的第一反應總是羞愧、忌諱。

聖光

《T子%%走》在台灣成名,被日本漫畫出版社祥伝社的編輯相中,成功簽下《T子の一発旅行》書約。版權真的跟著T子一起出了國。

然而穀子沒料到,編輯會強制在角色的性器官上打聖光。

她實際翻開《T子の一発旅行》給我們看——鉅細靡遺的陰莖陰道消失,變成一坨光滑的白。原本有一處描繪了角色戴保險套的過程,到了日版則變成幫空氣戴保險套。

可這些是穀子花最多功夫打磨的部份。「我當時很驚訝——怎麼會這樣?我還跟出版社說,可不可以我自己打碼?至少讓我親手葬送它們⋯⋯」只是種種考量下,仍委由日方處理。

聖光慘劇會發生,與《T子の一発旅行》在日本的出版策略有關:點開台灣博客來,《T子%%走》被分類在 18 禁商品;然而日文版《T子の一発旅行》卻是普遍級。日方編輯說,通常在日本被標上 R-18 的作品,多半被認為是男性向的「實用」產品,會因此觸及不到理應為本書客群的女性讀者。

「但、但、但⋯⋯這真的是普遍級嗎?這小孩子可以看嗎?」年齡規束下,日版漫畫的陰莖陰道被肅清,男女角色的奶頭卻還是一家人整整齊齊。就算全部打上聖光,也不可能看不出人物在幹嘛。分級制度明顯只是走形式,要因此犧牲創作結晶,想想不太划算。

儘管為了順利出版,最後還是妥協。

穀子哭笑不得,「這讓我聯想到日本風俗業。其實規定小姐跟客人不能有插入式性行為,如果真的發生了,就要說那不是交易,而是雙方自然而然愛上對方,是小姐跟客人的情不自禁。這樣的解釋方式,是我覺得日本很有趣,也很矛盾的地方。」矛盾同樣發生在第二集人夫F君身上,都與T子接吻了,卻說沒有抽插不算外遇,T子傻眼:「哪有人這樣的啊!!」

一開始日本在她心中,也有另一重聖光覆蓋。本以為情慾題材發展成熟的日本對《T子の一発旅行》更加包容,直到後來漫畫分類引發另一串討論,日本鄉民論壇 5ch 上有人質疑:《T子の一発旅行》是一部男同志喬裝女性畫的情慾漫畫。

《T子%%走》翻譯成日文版時遇到困阻,「直男」一詞在日語沒有相應詞彙,於是譯者譯為相似表達的「ノンケ」,然而ノンケ在同志社群使用為多,翻譯的解方成了網友自以為坐實猜想的詭證。

具有敵意的推測,發軔於對女性的期待破滅:「可能那些日本鄉民對女生的想像比較狹隘吧!他們會覺得女生應該是嬌滴滴的、大家閨秀,但T子很明顯不是這樣的女生,這麼肉慾的性格男同志才有。就有人說這是一個被歐吉桑 gay 附身的女主角。」

※ BIOS monthly 編輯認證,採訪當天現身的絕對不是一位歐吉桑 gay ※

「網友認為這是商業操作的手段,把主角包裝成女生,讓大眾都有興趣——他們有一個奇怪的預設,會認為這是一本台灣女生討好日本人,或者討好男生的漫畫。」

IMAGE
IMAGE

IMAGE

但翻開便知,《T子%%走》不僅不討好,還是一場場除魅。盤點T子踩到的地雷:要嘛男生太強勢不是T子的菜,要嘛遇到已婚男士出軌找刺激,要嘛被放鴿子,第一集最後甚至總結:「但感覺日本男生好像也沒有特別會做愛呢⋯⋯」。《T子%%走》笑料架設在對日男的幻滅上,穀子回顧畫漫畫最常光顧的取材聖地,是名為「N個令人討厭日本的理由」臉書社團。

社團裡,有人抱怨日本人際圈極度排外,尤其抗斥外國人;有人抱怨日本公司太守舊,上司會堅持用傳真機、任何資料必須 CD 燒錄。穀子也喜歡追蹤嫁去日本的太太帳號,她們不時會抱怨日本男生的大男人主義、家庭聚餐時男尊女卑的風氣、以及老公遇到問題總是裝傻裝可愛帶過,不願意解決。

有趣的是,社團裡的抱怨,都是相似的前提:「我從小看日劇/動漫/緯來電視台長大,我以為日本是⋯⋯」這些作品對他們來說,恐怕也是一束束聖光吧。

IMAGE

弱者男性

日文版剛發售,穀子早就料到會有日本男性鄉民發言:台灣女生是不是都很哈日本人?我是不是去台灣就是無敵了?

但隨漫畫被廣泛轉載,後續的討論卻不太一樣:台灣女生都來日本約了,怎麼還是要找高學歷、高顏值的男生,那還不是輪不到我?為什麼我還是處男?穀子看破:「他們是透過評價T子來宣洩自己的焦慮。」

她在 5ch 學到了一個日文專有名詞:弱者男性(じゃくしゃだんせい)。

類似「魯蛇」等自嘲,但更聚焦在父權籠罩下,非自願單身而產生受害者情結的男性。他們經常認定自己無法「抱得美人歸」是遭社會迫害,而女性長期被高富帥等「成功男性」給「壟斷」。「這個反應很有趣。有些台灣男生也有類似的自卑感,而且他們不敢承認自己焦慮,一定是用反擊的方式,比如說台女就是 easy、千里送砲,或是,女生不收錢、主動跟男生做愛是賠錢貨的行為。」

「反正台女來日本約砲也不會找我」的性焦慮,放諸亞洲皆準。沒過多久,板上又從此延伸出新的討論,無關台灣或日本,而是對韓國男生的共憤。「他們開始想,T子到日本跟帥哥幹砲,會不會也像現在很多日本女生去韓國找帥哥?」

這是一條性的國族鄙視鏈。

「他們會說,女生都喜歡那種韓國偶像娘娘腔啦、他們是一群花拳繡腿的傢伙。也很像台灣 ptt 愛說日本跟韓國男生雞雞小。」被剝奪感是共通的,「但其實,有些韓國男生也很怕韓國女生被日本男生搶走。」

父權思維下,女性不被視為有思想與行動的人,而是負責生孕、繁衍的國家資產,男性容易有國族間的對抗意識產生。「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男生無法接受女生主動去找外國人,或他們會覺得,『自己國家的女性』作為一種資源,正在被他國瓜分。」

所幸,《T子%%走》在異男社群觸發的討論不只仇恨。漫畫第一集出版時,《台通》曾在 Podcast 上介紹,推薦理由是:男生們可以買一本回家,好好反省一下自己。

採訪前幾天穀子受 Podcast 節目《標準鳥生活》的採訪,主持人說,作為男生,看漫畫會有種被迫反省的感覺。對方想起曾做過跟漫畫裡男生一樣的事,「但當年他不知道女方在想什麼,直到看漫畫突然意識到,搞不好那時候他傷害了她,一直以來女生可能只是在假裝自己很好。」

本以為是對立,沒想到因此打開了通道:異男們從《T子%%走》裡知道了「原來女生會這樣想」的同時,穀子也才知道了,「原來男生會這樣想」。

標籤

「日男雖然很帥但好像很多大男人」「日本第一巨根縣!就是北海道!」現實中人們常避諱的刻板印象,在穀子漫畫裡無所不在,甚至常是推進劇情的機關。另一部四格漫畫作品《無能戀愛諮詢中心》,主角沈青因為男同志身份,被女生們認為「很會聊感情」「很懂男人的想法」,讓明明戀愛經驗 0 的他成了名揚校園的感情諮詢師。

「我不介意刻板印象。故事要說服人,某種程度上,刻板還是需要的。但我也不會讓角色完全淪於刻板。」《無能戀愛諮詢中心》裡有角色自稱「雙偏女同」,但遇到女生老是退卻,反而男友不斷;或者迷戀偽娘動漫人物的角色自揭過往,看似「噁宅」背後也有一片真心與傷痕。

「這些有趣的衝擊,是來自於角色身上的標籤,與他們實際表現行為之間的反差。我很喜歡拿刻板印象來開玩笑。」

給予角色標籤,揭穿並讓人反思標籤本身的矛盾與荒謬,以毒攻毒。沈青不想要配合外界對同志貼上的期待,說出「我是 gay,可是我不想看起來像 gay。」被直女角色吳婕黜臭:「你是自己在歧視自己嗎?」

沈青也曾反過來利用標籤,靠著自己「感情諮商大師」的名號刺探情敵底細。「我在設計角色時,不會讓他從一而終。因為我覺得人就是會一直變化嘛,雖然你一開始不喜歡這個標籤,但你可能也需要這個標籤。」這並非鼓吹「撕掉標籤做自己」的故事,而是關於,在憑藉刻板印象運作的俗世裡,人們要怎麼與被貼上的標籤一起活下去?

《T子%%走》裡 T 子也是在對刻板的期待與心死之間,更認識自己。比如自詡幸運值點滿的她開局卻雷砲連連,直到第二集最後遇到H君。H君既不是高學歷,也不是帥哥,體型更不是T子喜歡的纖細類型,卻成就令T子無可挑剔的一場性愛。

從漫畫到現實,標籤同樣發生在穀子自己身上。

「因為畫了《T子%%走》後,就有人開始覺得,T子就是我,所以我應該也很會玩男人吧?或是既然我能畫約砲漫畫,一定也很了解約砲?——才沒有。」有讀者會私訊她約砲故事或長篇戀愛煩惱。穀子感覺自己成了沈青:「可是這就像,沈青也根本沒談過戀愛啊!」

「我跟他說,可以給你我的建議,但我不讀諮商系,我也不是蔡康永,我的想法可能沒有任何價值。」儘管打了預防針,對方還是來徵詢她的意見。或許如同故事裡吳婕所分析,「真的想解決的才不會來找你呢!大部分只是想有人聽她們說話而已。」

不是不悲傷

又或許來訊的人,是期待穀子能給自己的故事一個快樂的收尾,就好比她的漫畫。

但她不是沒有畫過悲傷的漫畫。2017 年林奕含事件後,穀子創作了《夏娃與莉莉絲》,封面上女主角跪在老師遞給她的蘋果面前,第一頁就點明:師生戀、墮胎、破麻。人物被打上陰影,呈現權勢性交受害者的掙扎不得,很難想像這與《T子%%走》出自同一人之手。

IMAGE

IMAGE

如今穀子畫的作品多半被分類在搞笑漫畫。可是搞笑,不代表不悲傷。

《無能戀愛諮詢中心》最後,沈青又在一次異男忘裡陣痛,不像《T子%%走》裡 Tinder 一滑又是新的一天,穀子並沒有讓沈青走出來,而是肯認悲傷的合理。編輯起初擔心,以搞笑漫畫的定位來說,這樣的劇情安排會不會讓讀者不耐煩?「我理解編輯的顧慮:讀者是抱著想看好笑的東西的心情來的,可能沒想到我會處理到滿真實、滿痛苦的失戀故事。」

但穀子堅持:「搞笑漫畫,依然可以有很深入角色內心的東西存在,如果大學生談戀愛卻沒有失戀過,我反而會覺得很奇怪,他們還是要經歷該經歷的東西。我其實還是相信,痛苦會使人成長,所以我不會讓角色平白無故得到幸福的結局。

搞笑,不是不悲傷,而是從更高的位置回望曾經的悲傷。

甚至有些悲傷,可以不那麼悲傷了。《T子%%走》畫出T子對想拔套的D君比中指,讀者看在眼裡,告訴穀子。「那位讀者也遇過對方做到一半拔套,當下不知道該如何拒絕,勉強自己繼續,所以看到這一幕,她很後悔當初沒有好好拒絕對方,但也因為T子而原諒自己。」

「感覺像,曾經她沒辦法說出口的,被T子完成了。」

這是一本搞笑漫畫才可以抵達的地方。與穀子上大學時代的風景不同,在更新的時代,關於情慾、關於性別的作品,都披上新的色彩。打開 Netflix,《性愛自修室》《好想做一次》等作品都積極告訴人們:無關性別、無關種族、無關身份,性愛都可以是明るい、可以放鬆享受的事。

一起在這條路上走,穀子開始明白。

「或許,我們真的快走完那些比較悲傷的路了。」

IMAGE

《T子%%走》 

IMAGE

 《無能戀愛諮詢中心》 

IMAGE

#穀子 #T子%%走 #漫畫 #情慾 #性別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專訪統籌・撰稿吳浩瑋
攝影蔡之凡(IG:tsai.zhifan)
圖片提供大塊文化、尖端出版
核稿編輯陳劭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