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造訪・山峸製作袁浩程|劇場設計只能 freelance、只能苦嗎?有沒有可能⋯⋯

私人造訪・山峸製作袁浩程|劇場設計只能 freelance、只能苦嗎?有沒有可能⋯⋯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7.10.2023

解釋「山峸是一間什麼樣的公司」,好像是袁浩程作為創辦人的一道命題。

2023 年開工那天,他照慣例在「山峸製作設計」臉書發文,回顧與展望公司的營運狀況,寫在滿滿工作消息後面的是:「老實說,創立山峸以來,我一直沒辦法用很簡單的話向大家介紹山峸在做什麼。

那是有數十次受訪經驗、經常至藝術院校演講,代表公司對外溝通接案的袁浩程,少數坦言困難的一次。

「山峸製作設計」是他和北藝大劇場設計系同學合夥開的公司。創業本來也不在他們的計劃裡,畢業後大家各自接案,做 freelancer。重新聚首,是因為「發現聚在一起可以做更多事」。不只做劇場設計,從蔡依林巡迴演唱會、《返校》實境體驗展、春浪音樂節、台北時裝週到伍佰搖滾歌劇。什麼類型的案子都能嘗試,但袁浩程還想問:能不能不只是這些?

IMAGE

魚丁糸演唱會《池堂影夜》|美術舞台佈景工程
 

沒辦法裝作沒看見

早在求學階段,袁浩程就是那個不斷提出問題的人。

「我國中的時候就很會取巧。」升學導向的私校,每天都是讀書、上課、讀書;他參加演講比賽、加入游泳隊、合唱團,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個多才多藝的模範生,但骨子裡的原因只是:往外跑,就可以不用上課。出了校門,每週跟著社區跑藝術活動,接觸駐村藝術家,製作道具、演戲、踩街,不安於室。

直到國中畢業,他說,他不想再繼續讀高中了。「那時候覺得,為什麼我們國中那麼努力念書,是為了考高中?讀高中為了考大學,那大學是不是又要念四年,為了考研究所?」想要跳脫升學的單一軌道,他選擇讀高工鑄造科,抱著學技藝的期待,卻發現高工還是以考科技大學為目標。他很生氣,明明已經決定沒有要再念書,為什麼還被要求繼續苦讀升學?

看不慣的不只是制度。那年他還取得了鑄造選手培訓的資格,卻放棄了,原因是:發現鑄造沒有世界賽。「對我來說沒有意義——在台灣,得到第一名可以怎麼樣?我們從小就知道台灣不注重技職,爸媽會講『不努力以後就做工』,我覺得整個教育體制、大家的思維都有問題。為什麼流汗、搬重物就是低賤的工作?這是一個很錯誤很錯誤的觀念。」

看不慣這一切的氣憤少年,本也有過離開的機會。

大學在劇設系表現優秀,家境允許,畢業前被老師指定為推薦出國的學生,「藝術領域的氛圍就是這樣,台灣很小,世界這麼大,頂尖的學生一定要出去取經再回來。」在視野相對不足的台灣,「出國」好像是一種追求卓越的象徵。脫離,才有機會成為頂尖的創作者。

但也是同一年,他到處接案,看見台灣藝文圈的業界生態:freelance 劇場設計師缺乏工作保障,案源不穩,銜接製作端耗費時間心力,製作價錢不合理。產業靠燃燒工作者的熱情維持運作,眼睜睜看北藝大花四年把學生訓練成能獨立思考、有創造力的藝術家,走出校園,社會卻沒有準備要容納他們。

「我覺得這群富有能量的人,是台灣文化進步一些小小的浪,但是這些浪畢業後打到暗礁上,就不見了。」他在想,有沒有可能自己站出來,把它們聚集起來成為更大的浪,為產業留下更多人。

於是袁浩程決定不出國了,是看不慣的性格把他留了下來。即使老師當面質疑他的決定:「你擁有一手好牌,為什麼要把它打爛?」但比起追求個人的成就,他有更想立即行動的目標。

我覺得我已經看到下一步了,為什麼不好好做這件事?

成為袁老闆以後

山峸就這樣誕生了。找回劇設系同學,讓每個人發揮長才,有人做舞台設計,有人做木工,有人做繪景,袁浩程負責管理營運,從設計師變成了袁老闆。

身為袁老闆,想的自然也不再是從前設計師的事,把大家聚在一起,是為了改變 freelance 劇場設計師的工作困境。整合「設計、製作、執行」三階段,山峸建立自己的繪景和木工廠,讓前期設計完成後,可以更流暢進入中後期的製作和執行。

劇場人都知道,做表演其實很浪費,一群人耗費時間心力完成的道具佈景,因為倉儲成本太高,幾乎都會直接在演出結束後丟棄,惜物愛物人人都懂,但依舊敵不過現實考量。

袁浩程不願意劇場永遠只有一次性的發揮,沒有人站出來整合,他自己來建造倉庫,發起「道具租借」,只是想告訴大家:劇場還有另一種運作的可能。

而這些行動,都是一點一點慢慢堆疊出來的。他們創業的起點,是山峸二手書店的那間老屋,那年他們找來系上學長在北投合租,老屋結構深,剛好一半讓學長開書店,一半當製作設計最初的工作室。過幾年公司拓展,搬出去,空下來的空間,規劃成小劇場和酒吧。這次袁老闆想的是:有沒有可能提供創作者嘗試的機會?有沒有可能讓空間活起來,帶動人和藝術的流動?

他們以實際行動回答了。搭配小劇場,山峸創辦每年一度的「北投小戲節」,鼓勵創作者從小戲開始做,有更多試錯的空間;而酒吧可以觸及新的客群,讓更多人有機會看到書店和劇場在做的事。

從行動裡看見下一步,作為老闆,他的腳步似乎從沒停過。

IMAGE

2021TIFA 阮劇團《十殿》|微縮模型設計及製作

只是,從做設計轉換成當老闆,也代表著一部分的捨去。願意讓出興趣,成為經營者,理由出乎意料地簡單:因為他可以做。比起大部分創作者,發現自己多了一點溝通整合的能力,袁浩程想,如果創作者沒辦法做這些溝通,他是不是可以來做。

看似是捨我其誰的精神,但對他來說,儘管「犧牲」,也只是換一個方式實現想做的事而已。他仍然是設計師,仍然在解決看見的問題,只是換成了老闆的身分。

於是,國高中那個總是取巧、逃離學科考試的袁浩程,竟然做起以前最討厭的事:按表操課。他自嘲地打開手機行事曆,展示每天排滿的工作事項給我看。問他真的喜歡當老闆嗎,他想了一下才回答:「我得非常老實說,我沒有那麼喜歡。」

他原是一個不停向前衝的人,但開公司以後,每天開會、對外溝通,充滿理想的老闆也會倦怠。「以前當設計師,可以主導很多事情,但現在,我只是主持會議的人⋯⋯。」他沒有再往下談,只說,那時候也花了滿多時間調適。

也許就像當年放棄出國,決定留下來一樣;讓出喜歡的設計工作,當起經營者,表面上是指向兩條不同的路,內裡卻有著相同的本質──都是為了在乎的藝文領域。

「感覺一下」藝術

成為老闆以後,袁浩程清楚自己有比創作更想追求的事情;另一方面,他偶爾還是會有點期待,哪幾天可以完全空下來,留給那個感性層面的自己。

「因為有時候,創作其實滿慵懶的。就是不用一直很 on schedule 地在負責任,感覺一下,看東西,欸,突然堆疊出什麼,就很有成就感。」

他聊起訪談前一天,看到碩士才進北藝大的朋友發文:「剛進來的時候,大家都說要『感覺一下』」,那位朋友一直想不透:到底要感覺什麼?直到待久了才終於理解。說到這裡,袁浩程笑了,帶著點北藝生才懂的幽默。

感覺一下」是創作的狀態,感性層面很多的那種。「像是做劇場設計,一定會先把劇本翻二、三十次,在裡面找線索,研究劇作家是誰、生長於什麼時代背景、幾年到幾年的時候住在哪裡、他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為什麼會創作出這樣的東西?」大量調研、推敲,最後再回到自己去問:我感覺到什麼?

不只是坐在文本前思索,他還會大量地看電影,或是出遊,「不知道為什麼,我會想要去一個很遠的地方,可能是在劇本裡看到他在山裡面,我就很想去感覺一下『在山裡面』是什麼意思。」一邊說,他好像也一邊在感覺。

「我還是很喜歡那個狀態。」

IMAGE

2020 瘋戲樂工作室 音樂劇《當金蓮成熟時》|佈景製作及舞台技術統籌

這是極度理性的袁老闆的另一面。也或許,從國中那年,全家搬進夢想社區開始,藝術早就種進他的生命裡了。

在那個全台唯一的藝術社區裡,有藝術家駐村,有嘉年華踩街,被手作、舞蹈、戲劇、音樂包圍,創作幾乎是極其平常的存在。談起那時候認識環境劇場,在社區麵包店和妹妹一起演糖果屋的往事,他語帶振奮,一下解釋環境劇場是什麼,一下形容當時的情況。如果記憶能變成影像,他肯定直接拿出設備投影,要把畫面搬到現場,重新展演一次才罷休。

那是他與藝術的初相遇。多年過去,那些記憶對他來說,好像還有著同樣的悸動。

停不下來

或許就是因為太喜歡了──不管是童年做道具演戲,高工學鑄造,還是讀劇設以後做舞台設計,他都是那樣:做了就停不下來,二十四小時用愛發電,不成問題。

他沒想過這件事有什麼不對,更沒想到當了老闆以後,這還帶來一點麻煩。因為,他不用休假,不代表員工不需要。「包含我的兩個合夥人,都有他們自己生活上的要求,以前我會覺得:他們為什麼不跟我一起努力往這方向走?大家為什麼要休假?很好笑。」

不太在意是休閒還是工作,他說,可能是因為自己總會把喜歡的事情變成專業吧。只要看影片,就會忍不住把畫面裡的空間建構起來;連玩遊戲也沒放過自己,「我都會把它想成經營一個角色,要怎麼經營好⋯⋯」,講一講,自己都笑出來。現在當然沒有了,他說,其實很感謝大家讓他意識到,人真的需要休息,因為「精力也會影響想像力」,休息才可以做得更好。

說到底,還是離不開工作。

他依舊是那個停不下來的人。每次受訪,最常聽他重複說的一句話是「有沒有可能」:有沒有可能讓佈景道具不要被丟掉?有沒有可能提供藝文圈更多工作機會?有沒有可能不拿補助做戲?沒有停止過思考,每一種可能,都是袁浩程在腦中反覆打架、打架、再打架而來的。

他在大學曾有過一堂「藝術家的哲學課」,每次上課都像辯論比賽,老師拿一幅畫隨便指定正反方,要當場思辨它好不好看。提出論點,舉證發表完,當他都開始真心相信這幅畫很好看的時候,又要馬上調換,變成反方再思辨一輪。聽起來很累人,卻給他很大的啟發──

面對每項決定,他永遠都會想:事情還有沒有另外一面?

想起他少數提起挫折的時刻:面對質疑、讓渡創作、工作倦怠。每次講完,後面總有個「但是」,像是在澄清,不想讓人誤會這些事情只有負面。一如高工時他退出鑄造選手資格,看似反骨,但其實回到專業課堂上,他還是全心投入,成為班上唯三考到鑄造乙級證照的人。階段性成就達成,他說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沒有辜負當時的選擇。」

選擇高工、放棄出國、成為老闆,回顧袁浩程走過的路,似乎沒有一次後悔自己做的決定。也許是因為,早在選擇踏上一條路之前,他就已經在腦中排練過好幾種可能了。

 

【私人造訪 Private Visit】
BIOS monthly 首度開設媒體寫作工作坊,真是辛苦了(自己說?)最後一份稿件,由 BIOS 及講師群媒合(=通靈)陌生相遇可能帶來的火花,讓學員們走進專訪現場,展開一場私人造訪的交流與寫作練習。

*本工作坊獲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藝文補助

#媒體寫作工作坊 #袁浩程 #山峸製作設計 #劇場設計 #空間設計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林玥彤
封面設計周筱晨
圖片提供山峸製作設計
核稿編輯陳芷儀、陳劭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