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造訪・胡靖|曾經在音樂班丟失的生活,幸好現在找回來了

私人造訪・胡靖|曾經在音樂班丟失的生活,幸好現在找回來了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7.10.2023

踏入文學界以前,胡靖的腳跟在音樂班教室裡,六年。

怎麼會開始學音樂?她傻笑起來,説小時候家裡有親戚買大提琴、沒有學成,就把琴丟她家。說完,她歪頭再加一句「對對對,就是這樣。」國中以大提琴備取上音樂班,練琴兩字正式纏上她,即便現在只有在偶爾回老家才能摸到琴,她仍慣用「練琴」稱呼坐到鋼琴椅上的那刻。

練琴

以前最常坐的一張鋼琴椅,在武陵高中美育館裡。那是音樂班所在的大樓,與普通班教室和學生主要的活動區域隔開,讓胡靖念念不忘的家政課、社團時間,全都換成樂團、合唱課,課表如出一徹,再加上只能遙遙相望的高中生青春,「就覺得被封閉在那裡。」

16、17 歲之際對愛戀的想像、對長大的想像、對學習事物的想像,很美,但也僅是想像;只能想像所導致的埋怨,隱隱成了她與音樂的疏離:「那時候我好像沒辦法真正體會學音樂的快樂,反而是離開音樂班後才會主動想去練琴。」

再把時序回推到國中,對音樂班的不安或許早已深根。好幾次她排隊進琴房上課,都碰見同門學長啜泣走出來;到老師住處加課時,甚至看到老師把學長的樂譜從六樓丟下去。琴房裡上個別課,每一位學生都必須獨自面對一對一的恐懼。

「我的出現對他來說應該是某種救贖吧?然而他一離開、門一闔上,屬於我的黑暗就成形了。」——2018年6月7日 

這一切遠比肩上的大提琴更沉重。

國中才躋身音樂班,和音樂世家出身的同學們相比是慢了。那時胡靖只覺得,拉得沒有別人好,又不敢在近百人的樂團面前抵著高壓,唱出來、演奏出來。當三個年級打散去上聽寫課,重新用 A、B、C、D 等級分班,胡靖眼巴巴看著那些年級比自己低的獲選 A 班,心裡寄望每學期的重新分班能像輸送帶那樣,趕快把自己送上去。她不想被當成劣質品,不想被淘汰。

高中與同學們翻牆出校園買點心,他們曾玩一個遊戲,指著路上的大人,此起彼落亂喊著「欸那是你,十年後的你。」仍舊只能停留在想像。「我還記得那時候彈《舒曼》,老師就跟我說,你怎麼彈都彈不好,你是沒談過戀愛嗎?」

而那時的她還不知道,就算遠離那棟屬於音樂菁英的大樓,也只是走進另一個想像的尖塔。

獨生

回到家的胡靖,十歲前是孤單的獨生女。「爸媽從一開始就極盡用心地,希望我在他們的呵護中成長,有點⋯⋯過度保護。」她高中才第一次自己搭公車,而爸爸會在她要搭車時主動載她到公車總站;和親戚見面,她也曾被調侃是不是連家附近的便利商店都沒去過,「但我沒有生氣,因為他們說的是事實⋯⋯我還真的沒去過。」自覺荒唐,最後幾個字她是憨笑著說完的。

胡靖在家裡沒有自己的房間,都是和媽媽一起睡;雖然有琴房,但書桌也放在家人走動會經過的地方。音樂班趕拍似地競爭、家裡又沒有獨自抒發的空間。這六年像直接切入第四樂章那樣急促。

直到高三。

「到現在我的手這樣轉,都還會有喀喀喀的聲音⋯⋯」胡靖一邊説,一邊把手伸向我、轉著手腕,喀喀喀。大考前因練琴姿勢錯誤,關節如做壞了的卡榫,無法正常接合。醫生說她的手腕再怎麼復健都無法完全康復。這成了許多重大壓力與隔絕之外,另一個讓她踏出音樂教室的原因。

大學志願,她只填不可能住家裡的學校。輾轉來到東吳中文,但她第一志願欄位其實清楚地寫下新聞學系。

當時她認為自己活是個新聞人,想為社會弱勢發聲,身在中文系卻心繫雜誌、報刊等文類,選修老是往新聞課程填。十年前胡靖掛上媒體證,擔任起華視的實習生。她那麼慣於聆聽,連搭計程車也會想如何和司機開話題。某天胡靖卻在警察局前、拿著 mic 等待聯訪的那瞬間,覺得自己不太能當記者。

外套蓋住嫌犯上銬的雙手、頭低得要埋進那幾層階梯,數十聲快門與交雜的閃光燈取代了胡靖首次體驗這般採訪光景的新鮮感,「那是警察特意帶的,記者同業都會叫它『走星光』,因為相機的閃光燈一直閃。那時候就覺得,這個環節對於一個加害者⋯⋯或是受害者都不太對。」這時胡靖認定自己想做的是對事件、對人物更深刻的觀察,而這可能不是新聞。

日記

「但我一樣想寫比較貼近真實的東西。」

還沒正式踏入寫作圈以前,胡靖把這些少女心事全藏在日記裡。

她回頭讀自己的日記。高三時,向來少有爭執的爸媽鬧起了離婚。過去她不曾介入,只有一次,她要他們不要再吵了,繼續在一起。那段時間的日記佈滿黑墨水,「就是⋯⋯我高中在非常非常痛苦的時候,就是如果我很痛苦,我會用黑筆寫,平常都用藍筆。」

心情剖成一半,好藍壞黑;關於家人卻清一色黑。她也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明白,比起工作、感情,家庭最容易對她造成傷害與影響,「家庭可以一瞬間把一個人打散。但我也有朋友說,人生有三個支點,家庭只是其中一個,另外兩個有達到平衡就好,家庭不一定要勉強維持⋯⋯」

然而家裡始終有尚未撫平的傷口在發炎。阿價(客語的奶奶)從安寧病院回家後,那年冬天胡靖忙於繁雜的通勤過程,只為返家探望阿價,而每一次她都覺得是在安靜地告別。後來阿價離開了,胡靖卻仍浸泡在極為沉痛的那刻,直到一篇短文邀請才把她拉出水面。

慈善單位要她撰寫阿價的小史,供收錄人物特輯,那是她動筆的契機。

寫著寫著,她發現自己可以。後來的大學生涯,〈走自己的路〉和〈回家的路〉接連兩篇關於阿價的散文,讓她拿下兩座文學獎。不過卻有作家疑問為何都寫家人?甚至勸她下次不要再寫了。

她開始反思,「我覺得我還沒有做好就是,寫一個人物的那種深入觀察,就是還沒準備好過度關注一個人。」

「就是好像,我真的可以把他寫下來嗎?在散文裡面,我還是想要盡量逼近真實。」胡靖嘴裡常咬著「就是⋯⋯就是⋯⋯」,如同她對新聞業那劇烈的快門與閃光燈的猶豫,也如同她在寫散文時的動搖。她在代言的界線上困惑著,「對啊,一下筆就失真了啊,一定會失真的。」但所謂的真實到底是什麼?遲疑無法寫好他人,胡靖漸漸把目光轉向自己。

日子

從她最近期的作品開始讀起——〈應援之路〉能看見 30 歲的粉絲抱著手機、窩在桌角盯小螢幕裡的韓國女團姨母笑;〈西元兩千年,簽到〉把 8 歲歷經納莉颱風還不知世事地放假、吃泡麵的胡靖帶到 28 歲的自己面前;〈洗事〉裡頭,在墊起腳尖低頭探入洗衣機時,透明面板倒映著 26 歲上班族凌亂的濕髮,澡洗得太快都還來不及清空公事與生活。

胡靖說也喜歡讀別人寫下的日常,像是林薇晨以散文集《金魚夜夢》收錄生活各色無常,還有櫻木紫乃在《二人生活》中描繪夫妻日常圖像,或比如黃麗群、栩栩、蕭詒徽也都擅長在看似無奇的日常裡,挖出很深的東西。走了一遭,她也想試著更靠近自己的生活一點。

那個過去只能想像、如今卻慢慢成真的生活。

即使書寫的只是生活隙縫間的小事,也沒關係。就算是小事,如果是一群人、一個時代的小事,也能帶來很大的震盪。〈洗事〉拿下那一年的林榮三散文首獎,她領獎盃在台上拍照,閃光燈直打臉上,看著照片,那是最初那個被困在鋼琴椅上的她,怎麼也想不到的自己。

她笑著說寫〈洗事〉的那陣子,本來是想寫租屋經歷,畢竟她可是在大二離開宿舍後的近十年內,一共換了五個住處。但多數時間,她卻像個永遠的宿舍學生,跟別人共享空間。古亭那張睡了七年的床鋪,每晚都在忍受她與室友翻身,不斷發出咿呀咿呀的聲音,「我們兩個都練就了平躺著睡,沒事不敢亂動。」

又或是在士林附近租了一年後,才偶然得知前房客曾發生尾隨事件,以為換房便能心安,卻發現房東只是把原房間的鎖換到新房;還有在萬華的小雅房必須七人共用一間衛浴⋯⋯鬼故事般的十年實在難以精煉成 3000 字,後來選擇聚焦在無止盡的洗衣、烘乾,傾訴著上班族的疲憊與茫然。

「我的手機仍然在每一晚震動著,時不時螢幕就忽然亮起來,是同事們想到了新點子,或有一份簡報傳進來。有時在房間,有時在洗衣房,我斷斷續續地回覆、查收,有時零碎到忘記我們最初要編的是一齣喜劇。」 ——〈洗事〉

生活也包括,2021 年大疫衝擊,三級警戒發布,外頭無比混亂,有次胡靖忽然意識到自己已經足不出戶七天,但她還打算在房間上瑜伽遠距課程。她自稱保守的行動派,曾因為在沙拉吃到美味的無花果,就上花市抱一株無花果樹回家。

顯然,從陽台的盆栽數量就能輕易猜到她遠距辦公多久了。

對胡靖來說,追星也是另一種植栽,有天偶然看到實境節目《地球娛樂室》片段,快速入坑韓國女團 IVE 裡的安俞真,同一年甚至和一群 2000 後粉絲搶票,到演唱會揮棒應援的身體力行,可不會輸給每天為無花果澆水的苦勞與相應的成就感。

為了補足求學時遺落的各種體驗,從汐止迢迢回到住處後,她不進家門,反而開始到處胡走,去哪、沒差;走多遠、都可以,偶爾也會亂招公車,上了就搭,去哪、沒差;搭多遠,都可以。

她很享受與自己獨處的時間,一個人看電影、買菜、逛展覽,胡靖的眼神雀躍起來,「這種事比起跟別人做,我更喜歡自己去。」連追星也是自己安靜地拿著手機在房裡看影片。

踏實的每一天裡,胡靖不斷地離開今天,踏入明天。不時回憶音樂班生活,「那時候我們就是⋯⋯很純粹地,就很純粹在練琴而已。」說是純粹,其實是「只能純粹」。

適應副刊編輯的現在,胡靖不再特意去咖啡廳、靠空間轉換提醒身體要切成寫作模式。她會在家裡早起寫作,中午僕僕地進公司,脫離收工沙丁魚般的人流後,附近亂晃。閒暇時她會在窗外的陽台種植物、在床旁的地上做瑜伽、在房間的一隅看 IVE 打歌。

曾經只能坐在鋼琴椅上揣摩別人的青春、只能在家人走來走去的書桌前作白日夢的她,從這裡開始,終於,擁有了只屬於自己的時空。

 

【私人造訪 Private Visit】
BIOS monthly 首度開設媒體寫作工作坊,真是辛苦了(自己說?)最後一份稿件,由 BIOS 及講師群媒合(=通靈)陌生相遇可能帶來的火花,讓學員們走進專訪現場,展開一場私人造訪的交流與寫作練習。

*本工作坊獲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藝文補助

#胡靖 #散文 #音樂班 #鋼琴 #租屋 #媒體寫作工作坊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陳孟樺
封面設計周筱晨
核稿編輯蕭詒徽、吳浩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