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落氾濫中:光是近 5 年,名為〈鯨落〉的文學獎作品至少就有 7 篇⋯⋯
(封面圖片來源:"File:MBNMS Whale Fall at Davidson Seamount (49639154888).jpg" by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ies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起先注意到這件事,是因為文學獎。
- 2016 高應科大現代文學獎 現代詩 吳玗旋〈鯨落〉
- 2018 林榮三文學獎 散文獎二獎 李家棟〈鯨落〉
- 2018 打狗鳳邑文學獎 小說獎優選 汪恩度〈鯨落〉
- 2019 第 36 屆中興湖文學獎 小說獎三獎 留婷婷〈鯨落〉
- 2020 第 31 屆竹女竹中聯合文藝獎 散文首獎 黃喬柔〈鯨落〉
- 2021 林榮三文學獎 小品文獎 楊婷雅〈鯨落〉
- 2021 高醫文藝獎 新詩獎第二名 范容瑛〈鯨落〉
——它們的標題都是〈鯨落〉。
文學獎中,題目重複的作品絕對不在少數。但特別的是,〈鯨落〉不像我們日常常見的「雨」「月亮」「病」等意象,而是明確以「鯨落」這一現象作為貫穿全文的概念,且衍生出的文意都有些相似。
「鯨落」(whale fall)指鯨魚死亡後,墜入海底,由於鯨魚屍體龐大,無法快速被分解,因此殘存下來的屍體可以為食物鏈各類消費者提供食物,遺留的骨架還能支撐起一座深海生物群落。研究指出,一條 40 噸的鯨魚屍體,相當於同等面積至少 2000 年間自然沉積的有機質。媒體賦予了「鯨魚留給世界最後的溫柔」的徽號。
「鯨落」巧妙地美化了死亡:鯨魚這樣的巨物的消亡,換取了其他生命的蓬勃。鯨魚在海中緩緩墜落的畫面很美,這份消逝帶來的禮讚與詛咒也很美。淺層一些,「鯨落」可以是講述生命循環的好例子;隱喻一些,「鯨落」其實可以影射出長者死後留給後代的有無形遺產、死者帶給生者的好壞影響,似是現代版的「化作春泥更護花」。
跳出文學獎,名為〈鯨落〉的作品更多,包含但不限於:
枝袖《海底鯨落》(言情小說)
張晉嘉〈鯨落〉(音樂)
汪蘇瀧〈鯨落〉(音樂)
林采欣〈鯨落〉(音樂)
陳卓賢〈鯨落〉(音樂)
昨夜派對〈鯨落〉(音樂)
李小璐〈鯨落〉(音樂)
林亭翰〈鯨落〉(音樂)
窒息樂隊〈巨鯨落〉(音樂)
丁冠森〈鯨落〉 (音樂)
灼夭、小田音樂社〈鯨落〉(音樂)
單夕〈鯨落〉(音樂)
東京茶〈鯨落〉(音樂)
宋宇寧〈鯨落〉(音樂)
小阿哲〈鯨落〉(音樂)
鄧川川〈鯨落萬物生〉(音樂)
白小白〈鯨落大海〉(音樂)
大五度〈鯨落〉(音樂)
水源翻子〈鯨落〉(音樂)
流一〈鯨落〉(音樂)
陳米多〈鯨落〉(音樂)
許海霞〈鯨落〉(音樂)
高雄室內合唱團〈鯨落….德意志安魂曲〉(音樂)
伯爵大人/風二中/郎中《鯨落》(劇本殺)
張凱《鯨落》(電影)
李洪《鯨落》(短片)
黃柏勳〈鯨落〉(畫作)
鯨落很美,但我們也要適時自問:真的需要那麼多「鯨落」嗎?
如果是對文字敏感的人,或許上個十年,我們都經歷過被「52 赫茲的鯨魚」洗版的時代,彼時創作者之間掀起一股風潮,試圖以這隻不被傾聽的鯨魚來詮釋不被理解的孤獨感。
論音樂,2013 年陳綺貞的樂團 The Verse 首張專輯就是《52赫茲》,2015 年 BTS 第四張迷你專輯〈Whalien 52〉一曲就是以此為主題,2016 年劉以豪任團長的樂團輕晨電孤獨三部曲之貳也是《52Hz的鯨魚》,此外 No Land、Cloakroom、周深、Amber Run 等樂手或樂團都也曾以此為題創作。
論影劇,在台灣我們會立即想到的是 2017 年魏德聖導演拍的音樂電影《52赫茲我愛你》,2018 年《My Name is Batlir, Not Butler》也以 52 赫茲的鯨魚為貫串全片的隱喻。一直到近期熱議的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一幕特寫了天才自閉症律師禹英禑的電話尾號「5252」也將「52 赫茲的鯨魚」的孤獨,聯繫到禹英禑從小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難以與人群產生連結的隔異狀態。
不過「52 赫茲的鯨魚」或許只是媒體與創作者共同渲染出的幻覺。2010 年加州沿岸,偵測到以「52 赫茲」歌唱的鯨魚群體,海洋生物學家解釋,生活在不同海域的鯨魚,會發展出特定的「方言」,52 赫茲或許是某個鯨魚群落的特殊溝通方式——1989 年那頭被命名為 Alice 的 52 赫茲鯨魚本大概想不到,這些陸地上、用雙足走路的人類,是如何頌揚他(或許不存在)的寂寞吧?
52 赫茲的寂寞可能不存在,鯨落的發生條件也相當嚴苛,不只需要夠大的鯨魚自然死亡,且其屍體須落入一千公尺深的海底。創作者寫及鯨落的次數,搞不好比鯨落發生的實際次數還要來得多。
「鯨落」與「52 赫茲的鯨魚」引發的創作淘金熱,多少提供了我們現代創作者與受眾的美學養成的線索:兩者不只提供了足夠美的「鯨魚」意象,它們背後也都具備相對切實的科學原理,讀者對「理性美」的需求從中得到滿足:創作中,現代觀眾越來越在意作品不能單靠情緒堆疊,背後也需要內核與道理。
但反之,一窩蜂不見得是好事,畢竟一種題材與意象一旦大量地流傳,就容易貶值。
目前網路上能找到最早以「鯨落」為素材的,是這則 2014 年的推特指出,美國自然作家 Gary Snyder 的詩句「鯨魚的屍體在深海中,仍將滋養其他動物十五年。」(廖偉棠譯):
— StarKnight (@StarKnight) October 8, 2014
重複並不可怕,習慣重複才真正危險。有把意象與題材用舊的人,也就有把它們翻新的人——況且,只有工具才會有新舊的區分,好的手藝是不受題材、意象與時間侷限的。不過,無關新舊,所有意象終有被用老的一天。在中國,「鯨落」一詞氾濫成災,原本高級的隱喻,也難逃被人們惡搞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