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 + 裸女 + 貓河童)× 特攝美學 × ガロ系 = 逆柱意味裂《紅色褲襪男》

(怪獸 + 裸女 + 貓河童)× 特攝美學 × ガロ系 = 逆柱意味裂《紅色褲襪男》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31.08.2022

你聽過「ガロ系」嗎?

漫畫雜誌《月刊漫画ガロ》於 1964 年發行,2002 年停刊,共發行 426 期,是日本地下漫畫的代表。發行時受《鬼太郎》作者水木茂的支持,許多被主流排擠,題材、內容、風格不被大眾認同的漫畫在此發跡,經典的例子比如柘植義春、蛭子能收、丸尾末廣等。

在他們的漫畫觀中,沒有常見少女漫畫的水汪汪大眼睛,或少年漫畫裡慣見的友情、努力、勝利,反而漂浮著陰鬱、怪異、恐怖的魔幻寫實色彩,常被貼以「異色」「另類」「實驗性」等標籤——這便是日本人口中的「ガロ系」。

逆柱意味裂也是他們的一員。

逆柱意味裂與《月刊漫画ガロ》同年出生,25 歲那年,在《月刊漫画ガロ》300 期以「望月勝広」的名義,剛出道得到不少關注。與其他ガロ系漫畫家一樣,他的個人風格醒目,作品裡往往可見寫實、複雜的街道臨摹,但這些場景總有哪裡「怪怪的」。可能隨時穿插一隻怪獸、裸女、沒穿衣服的啤酒肚大叔,或街道變身一艘外星飛船,隨處可見的景象被賦予了超現實色彩。

IMAGE

《紅色褲襪男》漫畫內頁 © IMIRI SAKABASHIRA / 鯨嶼文化

短篇漫畫集《紅色褲襪男》裡的同名篇章,最吸引人的,並非褲襪男本人,而是當褲襪男的紅色褲襪被不斷拉長後,讀者的視覺跟著被牽引,一路漫步在逆柱意味裂奇想世界中:

IMAGE

《紅色褲襪男》漫畫內頁 © IMIRI SAKABASHIRA / 鯨嶼文化

IMAGE

《紅色褲襪男》漫畫內頁 © IMIRI SAKABASHIRA / 鯨嶼文化

IMAGE

《紅色褲襪男》漫畫內頁 © IMIRI SAKABASHIRA / 鯨嶼文化

逆柱意味裂作品的特點顯然易見,他的故事沒有絕對的敘事、撲朔的劇情,而是隨著角色,一同探索陰鬱又怪誕的未知風景,挖掘天馬行空的蛛絲馬跡。

比如,打開門後發現松鼠怪物正在與水手服女高中生摔角,一旁身穿小丑裝、戴拉風墨鏡又塗口紅的禿頭怪人正坐在現代主義黑白條紋椅子上拉筋?

IMAGE

《紅色褲襪男》漫畫內頁 © IMIRI SAKABASHIRA / 鯨嶼文化

或,進到一間賽車周邊專賣店後看到一隻人魚、一名裸女在牆上搔首弄姿,黑白磁磚地板上則有禿頭怪人穿著賽車服,正用纏住日本藝妓的蚯蚓餵食一隻有著雙手與人類身高的怪異鳥類。

IMAGE

《紅色褲襪男》漫畫內頁 © IMIRI SAKABASHIRA / 鯨嶼文化

未確認怪獸地帶

逆柱作品一大特色,是漫畫裡的怪獸都有著鮮明的「特攝美學」。

特攝(特撮)是日本和製漢語,是指運用大量特效的真人電視劇、電影,其中像《超人力霸王》《假面騎士》《超級戰隊》等系列,在台灣也是耳熟能詳的作品。而真正推動特攝片發展的,不只是故事裡身穿皮套裝的英雄角色,亦可以歸功於精心設計的怪獸模型。更甚,常被人稱作特攝片始祖的,正是 1954 年上映的《哥吉拉》。

1966 年是日本史稱「第一次怪獸熱潮 (第一次怪獣ブーム)」的年份。彼時「《哥吉拉》之父」圓谷英二成立了圓谷製作公司,原本只能在電影上看見的特攝怪獸,開始進軍電視圈,在孩子之間引發了「怪獸熱潮」,是社會現象等級的轟動——那年,逆柱意味裂兩歲。

而在他的漫畫中,襲擊城鎮的大型怪獸經常呈站立之姿,身體構造像不同動物的五官、四肢相接,獨具懷舊風情的奇美拉造型——這正是特攝怪獸的提供他的靈感。逆柱也曾舉辦以特攝怪獸為主題的個展「未確認怪獸地帶」,香港、台灣都曾是巡迴的一站。

IMAGE

漫遊城市的貓河童

從上述逆柱的幾部作品中,不難發現,畫面裡經常出現一個類似站立的貓的角色出現,與其他張牙舞爪、可怖駭俗的怪獸相比,這生物總是沈默寡言、板著一張臉,模樣甚至有些可愛,祂的名字是ネコカッパ(貓河童),在逆柱的多部作品都有出現,常有人猜測那是逆柱將自己置入作品中的化身。逆柱 2002 年出版了以ネコカッパ為主角的冒險故事《ネコカッパ》,逆柱也稱,是這部作品帶給他願意畫下去、最低限度的自信。

IMAGE

《紅色褲襪男》漫畫內頁 © IMIRI SAKABASHIRA / 鯨嶼文化

IMAGE

《紅色褲襪男》漫畫內頁 © IMIRI SAKABASHIRA / 鯨嶼文化

綜觀ネコカッパ出現的作品,祂的存在其實更近似班雅明提出的「漫遊者」:在城市裡晃蕩、思考,不屬於群眾的一部分,我行我素,以自己適應的步調,旁觀現代城市的萬象——當然,這樣的猜想與解讀,在逆柱的作品前著實過份謹慎且死板了。

不按牌理出牌的敘事術

《紅色褲襪男》〈箱男〉故事的主軸,是眼鏡男子騎機車運送某個神祕箱子、卻遭到襲擊的故事——看似有明確的主題,但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被旁支出的風景給吸引,劇情也不再重要。一反多數故事的敘事常態,本該是故事麥葛芬(MacGuffin)的「箱子」,及其挾帶的疑問「箱子裡究竟裝著什麼?」,到最後也在讀者心中漸漸淡去(若你熟知逆柱的風格,箱子裡是什麼也可以猜到個大概),甚至當揭開箱子真面目時會失望也說不定,可正是這樣的不正經、不按牌理,才更讓人讚嘆:熟悉的逆柱最對味!

資訊時代,網路上「OO分鐘內看完一部作品」等影音橫流,人們觀看一部作品的理由,已經從「過程」傾斜至「完成」,比起享受鏡頭、文字、旋律間溢出的醍醐味,現代人更看重「這部作品我看過了」的踩點、蒐集感,如果拿爬山來比喻,那這時代的我們,太執著於攻頂,卻不願體會山林。身處這樣的現狀,更顯得逆柱意味裂《紅色褲襪男》等背逆敘事常態的作品可貴,因為他們的樂趣,無法被壓縮成懶人包、沒辦法在幾分鐘內講完,作品中言語難以企及的想像空間,必須親眼見證,才能理解箇中荒唐與奇趣。

 

《紅色褲襪男》

IMAGE

作者| 逆柱意味裂  
譯者|高彩雯
出版社|鯨嶼文化  
出版日期|2022.06

#逆柱意味裂 #ガロ系 #漫畫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吳浩瑋
圖片提供鯨嶼文化
責任編輯蕭詒徽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