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哏圖遇上藝術:2021 台灣當代一年展,線上開展中
以「迷因」為主題策展,會長出怎樣的展覽?
藝術家們持續以創意打磨日常,細瑣凌亂的事物也有了再三觀看的可能。今年度在「台灣當代一年展」入選「一年培力」策展計劃的林郁晉,以「鏡水樓台」為題聯合 7 位藝術家:蔡昌豈、吳柏賢、陳昱凱、傅寧、蔡尚孚、蔡傑、羅悅慈,探討現今網路迷因(meme),備受關注。
網路迷因令人著迷,它們不僅是廣傳在網路上的哏圖,而泛指了文化透過模仿的方式成為訊息傳遞的一種機制,這些訊息快速的連結、不斷地混種、適應、變形,彼此相互吸引、結合共存,連結成新的訊息結合體,藝術家眼裡於是誕生了趣味性。
如同林郁晉在「鏡水樓台」的策展論述中提到:「有趣的是它未必有其垂直式的文化脈絡,而是某種發散式的『水平式文化拼接』,發展出脈絡上的跳躍與斷裂,呈現社會與文化現象的存續與擴散。」
藝術家在不斷接收網路虛擬空間中流通的文化符碼後,將抽象之記憶形象化,成為某種真實的檔案或外裝的記憶,爾後又再度回到了虛擬(展場),再次將技術、真理及意義之間的定義不斷翻轉,讓現實主體轉成虛擬之物,重新調換了先與後、真與假、符象與實質之間的關係,讓虛擬成為另一種現實。
本次「鏡水樓台」除了於 2021 台灣當代一年展網站進行線上展覽外,更響應世界博覽會的虛擬場館「群眾的國家館」,透過網路,將位在一片汪洋的蔚藍海面上、橫豎通直的跨海公路中三座精美的美術館,同時出現於台灣及杜拜,以及可以自由進入虛擬現場的各位。
它像是透過影像紀錄下曾真實存在的現場,然而當現實與虛擬之間的邊界模糊後,人是否存在於真實已不再重要,破除了現實所限制的框架。其中,「水平式的文化拼接」更是某種突破框架之動力,讓訊息或原初即存在的慾望找出新的道路,重新連結成新的隱喻出口,儘管脈絡並非清楚絕對,依然可見其混雜的摺痕中原初慾望的核心。
一個包容的展覽
容納新穎概念的展覽,本身其實已經有二十歲了。從前身「台灣藝術家博覽會」到如今「台灣當代一年展」,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簡稱視盟)持續以服務藝術社群為主要宗旨,多年來致力於開發並整合視覺藝術環境現有資源,並維持自由、多元、開放的精神。台灣當代一年展的展覽機制是包容的,並不以資歷、學歷、年齡為標準,期許落實藝術平權的目標。
二十年來,共累積近 3,000 位藝術家和藝術團體公開在此分享他們的創作,而曾亮相的作品更高達 10,000 件。這份創作的沉澱,也讓當代一年展成為善於自我挑戰的展,除了在美術館,也在歷史街區、百貨商城展出;並曾與「混種現場」、「白晝之夜」等藝術季連袂出擊。
展覽致力為創作者提供與廣大藝術愛好者、專業社群、國際網絡連結的機會:包括 2020 年由「藝術平權區」與「創作計畫區」合併更名的「一年聚焦」展區,多年來不限身份與媒材公開徵件;同樣於 2020 年由「主題/影展策展區」轉型的「一年培力」展區,持續扶植策展新秀;以策展培力概念公開徵求創意提案,除提供獲選計劃之經費外,更邀請專業策展人擔任顧問,共同討論策展細節。藉由顧問過往的豐富實務經驗,扶植新興策展人在不同場域的實踐可能,並延續世代之間資源的流動與發掘各方藝術的潛能。
在舉辦多樣活動與講談的同時,台灣當代一年展積極拓展國際網絡,除交流較頻繁的東亞外,自 2018 年起,連續兩年透過「西亞南亞交流計劃」,邀請來自俄羅斯、印度、尼泊爾、孟加拉、伊朗、烏克蘭、喬治亞、土耳其等地國際當代藝術空間。不僅逐步建置藝術家們較不熟悉的西亞、南亞當代藝術空間名單,也邀請展與進行許多交流,讓台灣與全球另類、實驗或替代空間共同展演,使上萬台灣觀眾享受當代藝術獨立、開放的觀展經驗。
台灣當代一年展見證了台灣藝文生態資源的消長,二十年來因應環境的發展,每年的展覽都能看見台灣各領域創作者對於當下生活風貌的反應與反思。今年,疫情嚴重影響台灣的生活情形,台灣當代一年展呼應了這樣的狀態,首次數位轉型,透過數位網路的應用,嘗試虛擬展覽的呈現,是一個新的挑戰,更是尋求新的、不一樣的展覽可能性,希望能讓藝術專業工作者,透過跨領域工具與管道,多元、有機的方式,聯合流動的觀眾,突破疫情限制,跨越地域與時間,擁有更多與台灣的當代藝術相遇、互動的機會。
二十年,銜接過去與未來的交叉點,藝術的感染力、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互動,只增不減。
2021 台灣當代一年展
線上展覽|2021.10.09(Sat.)- 2021.10.31(Sun.)
活動展演|2021.10.09(Sat.)- 2021.10.23(S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