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的世界觀,是萬物有靈——「據說考古隊」板塊裡的天光

花蓮的世界觀,是萬物有靈——「據說考古隊」板塊裡的天光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2.04.2021

在玉里鐵橋邊,一對騎自行車的父子停下來休息,不經意地講起遠古:曾有一片神祕黑霧推動板塊,大地震裂生風,無色石頭因而繽紛,化作不同形色的人⋯⋯

在紅葉村安坐的一對祖孫,正在梯田農作的婦人,又或是石梯港賞鯨船上的漁夫⋯⋯,在花蓮,似乎每個人都懂得一些傳說。於是旅人們無論上山下海,看到的都不只是壯闊的自然,還有一個又一個沿著石縫海浪邊捲起的故事,揭露萬物魂魄的生成,人與自然的關係。

2021 台灣文博會花蓮縣館「據說考古隊」,採集的正是這樣的故事們。打散展覽習見的文化分類,這些故事並不專屬於哪一個族群,而是活在每個花蓮人日常的對話裡,說著說著,也像是建構起花蓮人血肉裡的「相信」。

IMAGE

花蓮,是一種「據說」

由偶然設計曾令理策展,「據說考古隊」重新凝鍊花蓮的精氣神。一踏入場館,熟悉又清新的氣味襲來,在眼睛和腦袋意識到之前,檳榔花、檳榔葉、月桃,混合稻米收割後的味道傳遞出野外幽微的芳香,是由台灣茶香水 P.Seven 調製出瀰漫在空氣裡的線索。

腳下踏著木塊碎屑,眼前兩道巨型石塊堆砌而成的板塊直達天聽——以花蓮當地常見的石料剩材,偶然設計搭建出開天闢地的原始力量展現,也像是碰撞出花蓮地貌的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中央山脈、花東縱谷的地貌,因而在展場內有了隱喻。

環顧四周,散落著幾段文字故事與一幅幅壁畫,走逛其中,像是觀看花蓮前世今生。光影波瀾裡的六張壁畫,分別講述了天地開創至今的進程,花蓮人的口耳相傳,彷彿也成為觀者理解這塊土地生命的一場敘事。

IMAGE

展場中主要光線自東方而來,如日出般灑落大地。

IMAGE

走進展場如行過樹林間光線,入口佈置頭盔、工具,讓觀者化身為考古隊。
 

協同策展的森深試務所蔡昇達說,會以民間逸散的傳言作為展覽敘事主幹,是因為「據說」就是一種花蓮人的性格。來花蓮十五年,這些故事他在茶餘飯後、部落裡的長者或獵人口中都聽過。依憑著傳說而生,花蓮人彷彿在時間或空間觀念裡也都神色自若,「像花蓮人報路,就是大概大概。不會講得很精準,就說前~面右手邊,就這樣。」

人類的起源

瓦豆燈光設計經營出展場細緻的氛圍,展場入口的天使光,像是陽光穿越樹林般的枝葉扶疏,遠觀又有水紋波光燦爛。

彷彿在林間探索,我們發現第一個壁畫,即是石頭化為人的故事。人從石頭迸出而生,既然石頭有百態百色,人也因此長出自己獨特的模樣。擺放在傳說旁,是花蓮具有代表性的豐田玉、玫瑰石。泛著淡紅色外表的玫瑰石,又分別從三條溪流而來,有天然剝落的粗獷樣貌,也有溪水打磨後的圓潤。當它們誕生為人時,不知會是怎樣的人?

IMAGE

每面展牆搭配一則壁畫般的插畫、一則口耳相傳的故事,以及當代還殘留傳說遺跡的線索。

高掛在牆上那件構樹製成的粗糙衣服,像是隱喻人類剛誕生的粗胚狀態。進展到第二面牆,眼前所見,是龐然如山的巨人——

「原始大地一片平坦,花蓮北中南三區分居著三位巨人。北邊和南邊巨人因為小事爭吵,他們憤怒地互擲巨石,石頭落下成為座座高山。中部巨人常被這些山丘絆倒,憤怒的祂用腳踏出一條平坦的路徑,成為今天的花東縱谷平原⋯⋯」

壁畫也描述地底下的尾人族,那座永不熄滅的大火堆讓地上巨人受不了灑水、因而誕生處處溫泉。牆上羅列昂首佇立的羽毛,呼應著傳說對巨人的形容,卻也是如今年輕人還會佩戴的大冠鷲之羽。彷彿看見花蓮人的日常細節,依然對應著傳說:「對我們來說,傳說其實是曾經發生過的歷史。」

大翅鯨、水鹿與小米

往後走,一隻大翅鯨悠遊而來,又可見到一隻紅嘴黑鵯飛翔——講述動物們曾幫助人類在大洪水時銜火種、渡海關的故事。

蔡昇達解釋,「以前老人家都會說,人有很多做不到的事,必須仰賴動物幫忙。曾經我們跟動物是可以溝通的,一起生活、彼此幫助。這樣的生活是我們跟動物的約定,獵人只有在對的季節可以狩獵,其他時候要去整理獵場、動物才能繁衍後代,當我們需要吃動物的時候,就是一個能量的交換。」

牆面上留下龜甲、動物骨骼等等,並不是炫耀戰功,而是感恩:「當動物的生命成為我們的生命的時候,我們留下牠身上的物件,是要迎靈回到家裡,祭祀牠,牠就變我們的祖先,也有機會成為我們未來的孩子,這是一個能量的流轉。」

耳邊此時傳來鯨魚鳴聲,又有地鳴般的重鎚連發,與身體共振——由謝瀞瑩所設計的聲音,融匯了傳說裡的各種聲響。展場裡一塊堅實的赤楊木,也在打破真實和魔幻的界線。傳說裡,凱畢斯鳥是把火種啄入這種木頭裡,以木屑保持溫度,才能攜回火種。直到今天,凱畢斯鳥都是指引獵人們山途的好幫手,只要觀察飛的方向,就知吉凶。

自遊牧時代轉向農耕時代,下一幅壁畫講述人類種植小米的故事。蔡昇達說,四周擺放從整個縱谷裡借來的巫師祭器,許多都有超越 120 年的歷史。跨種族、跨地域的故事裡,小米都是人類眼中神聖的存在,要喚醒它們,需要透過動物的力量。巫師因而把水鹿的肩舺骨製成小米播種祭使用的法器,每走一步,以骨擊發啷啷聲,就像是以水鹿前腳的力道把土地給撐起來,小米才能安心成長。

IMAGE

最後一幅壁畫講述香菇、木耳等蕈類植物的來源,一旁有搜羅自民家的各式植物工藝品。

我們的海

「老人帶著松鼠去山裡找松樹時,看到四種蕈類為了名字爭論不休,於是他索性當起裁判,讓蕈類以摔角勝負決定命名順序。木耳第一個被摔出場,摔出來的腫塊讓它的身體凹凸不平,接下來香菇被一拳揍飛⋯⋯」

從人的誕生、到遊牧農耕,最後兩幅壁畫收結於海的故事,人也開始思考,從土地取用的東西如何用得更久?當香菇開始在木頭上生長,構樹皮被拉細成更柔軟的材質⋯⋯人類也像是習得了與自然共存的方法。閱讀完六個故事,像是重新以傳說理解人類的誕生,而埋伏於其中的當代線索,在在暗示了傳說與真實的一線之隔。

繞完一圈,展覽邀請觀者拾起一塊石頭——散落在板塊下,是從七星潭運來、結束後將回歸原處的六噸石頭。揀選起那顆喜歡的石頭到展場後方掃描、存檔,眾人的選擇,將共同創造一片數位世界永恆的石灘。

策展人曾令理分享,「花蓮的朋友曾經這樣告訴我們,眼前的石頭每一顆都比我們古老,因此從來不是我們擁有石頭,是石頭決定在這段時間與我們相處。」

這樣的掛念,也是蔡昇達希望觀者從展覽裡帶走的,「從地形地貌到未來,和我們一起成為在乎動植物、相信萬物有靈的一份子。整個展館我們在講的,其實是整個花蓮的世界觀。」

面向大海,春暖花開,做一個在意萬物的人,或許就是花蓮人的幸福。

IMAGE
IMAGE
IMAGE
#文博會 #偶然設計 #曾令理 #蔡昇達 #花蓮 #自然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溫若涵
圖片提供文博會、偶然設計
責任編輯蕭詒徽

推薦文章